1935年,在一部叫《皮格马利翁的眼镜》的科幻小说里,美国作家温鲍姆描述了一款能够同时模拟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眼镜。这是文学作品中第一次出现对虚拟现实和VR眼镜的畅想。那VR技术是从哪来的?我研究了下VR的发展历程。却发现如今看起来高精尖的VR技术,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可能是“野”。
大家好,这里是腾讯新闻与 MetaPost联合出品的【赛博漫游指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VR的“野”史。18世纪的英国,有一位乐器经销商的儿子,在14岁辍学回家帮工后。凭着出众的智商、惊人的毅力和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自学法语、德语、声光电学。在32岁被任命为伦敦国王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34岁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35岁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国院士。放在现在也就是从民科吧吧主到中科院院士的水平。拿着这本逆袭爽文剧本的男主就是查尔斯·惠斯通。
1838年,惠斯通发现,把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两张图片摆放在一起观看时,人脑会感觉到物体的立体感,也就是立体图原理。这也是如今所有VR头显的设计原理。但当时的人们还没能意识到这一个能欺骗大脑的小把戏会成为通向虚拟世界的捷径。2010年,国外视频网站上有位日本记者上传了一段拍摄于1984年的采访影片。画面中一位老人向镜头介绍着一台巨大设备。他就是年近60的莫顿海利格和他发明的Sensorama。
1956年,当时还是好莱坞电影摄影师的海利格,以一己之力设计制造出了他心中的未来影院Sensorama。它不仅有3D显示、3D立体声、振动座椅和模拟风,甚至还有现在的VR设备都没有的气味生成器,用户只要将头探进设备内部,就能沉浸体验到第一视角的赛车追逐、迎面的气流甚至是舞女身上的香水味。但由于当时应用场景有限,成本高昂,Sensorama最终以商业化失败而告终,留给世人的只有富有远见的畅想和产品概念。因此有人认为海利格是“虚拟现实之父”。直到……另一个男人的出现……
1988年图灵奖获得者、计算机图形学之父、设计师眼中最可爱的人,伊万·萨瑟兰是这部发展历程中少有的“正规军”。毕业于麻省理工的他,在1968年,设计了一款头戴式显示器Sutherland。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头部的位置跟踪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当用户转动头部的时候,计算机会实时计算出新的图形,并显示出来。是不是已经有VR眼镜的味道了?这款设备的出现,标志着人们终于第一次摸到了虚拟世界的大门。因此有人认为他才是真正的“虚拟现实之父”……吗?
1984年,一位蓄着脏辫、大胡子的嬉皮士程序员杰伦·拉尼尔,离开了大崩溃后的雅达利创办了VPL公司。在一间普通的平房里,杰伦·拉尼尔跟一帮游戏黑客攒出了第一套面向市场的VR设备,还起了个很厉害的名字“eyephone”。搭配了看起来更厉害的“数据手套”。但它的价格在当时的美国足以买一辆大众高尔夫或两辆哈雷摩托车。显然这还是一次失败的商业尝试,但杰伦·拉尼尔因为成功推广并普及了Virtual Reality也就是VR这个术语。也被称为“虚拟现实之父”。
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发现,到这我已经介绍了三位“虚拟现实之父”,到底谁才是孩子的亲爹?没人能说清楚。但这却能反映出一个现实,不管在哪个“爸爸”出现后,人们都没实现畅想中的虚拟现实。而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有一位老者察觉到了VR可能带来的革命。1990年,“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先生在给时任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汪成为的书信中,对VR概念有一番深刻的洞见。钱老建议将Virtual Reality的中文翻译为中国味十足的“灵境”。1993年。钱老再次致信汪成为提及VR,信中写道:“我对灵境技术及多媒体的兴趣在于它能大大扩展人脑的知觉,因而使人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新的历史时代要开始了!”
VR概念的成型,表明了人们进入虚拟世界的决心,当时的先行者们,已经察觉到虚拟世界蕴含的巨大潜力。就像一座储量未知的金矿,驱使着一批批后人加入”淘金者“的行列,向虚拟世界发起冲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