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0评分,但它是中国最好的纪录片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22-12-05 21:00:58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小乔

来源:视觉志(ID:iiidaily)


最近挖到了一档宝藏节目。


这个节目很神奇。一方面,节目里的片段在短视频网站获得了超多的点赞;另一方面,完整看过的人却没几个,豆瓣上甚至连评分都没有。



节目里请的嘉宾,总年龄加起来超过了1000岁。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段传奇,让人看完啧啧称赞。


节目的名字听起来很大——《吾家吾国》


采访对象都是名副其实的“国士”。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因为种种原因,从未曾得到和明星一样的鲜花、掌声和聚光灯。


如今,他们都已到耄耋之年,年龄最大的甚至超过100岁了。


是时候一起认识一下他们了。



信仰

“学好科学,救中国!”


片组首先采访的,是一位101岁的老科学家。


他就是前不久刚刚获得七一勋章的“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两院院士陆元九先生。


陆老是第一个把惯性导航的概念带到中国的人。


简单地说,火箭上天之后,找什么方向,去往什么地方……保证这个过程的顺利实施,就是他要做的工作。



在工作中,他出了名地严格和较真。


工作组开评审会,大家的报告都不敢拿给他审查,因为他总是刨根问底。如果报告不严谨,会被他当场骂到狗血淋头。


然而,他之所以如此较真,是因为经历过一次深刻的教训。


1996年,76岁的陆老接到任务,亲临现场调查长征三号乙火箭事故的原因


当得知问题出在火箭的惯性器件上后,他既心痛又自责。


此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他吃安眠药的量加到平常的4倍,夜里却仍然焦虑到睡不着觉。



也是从那以后,他的家里一直放着一尊长征三号火箭模型,用来时刻提醒自己:


“上天的东西99分都不算及格,100分才及格。”


任何微小的细节都不能马虎,这是身为航天人应该有的精神。


图/新华社  


和很多科学家一样,陆老也是在美留学后,选择回到祖国的那一批人。


说到当年赴美留学的事情,他仍然记忆犹新。


那个时候,他从重庆坐飞机辗转到印度,再从印度坐船去美国。


在船上,他第一次体会到美国的种族歧视带来的恶意。


因为想多吃一个面包,他被指着鼻子骂不要脸;走路走得好好的,被船上的美国人伸腿绊倒,对方看着他窘迫的样子放声大笑。


可即便被欺负成这个样子,当时的他依然不敢回击。因为那是一艘美国的兵船,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太微弱了。


     陆老年轻时的照片  


也是因为这些委屈,他更坚定了自己学知识学本领的信念。


“学好科学,救中国。”这句口号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然而,博士毕业后,美国政府却想尽办法阻止他回国。他偷偷买了回上海的船票,一路辗转才终于回到他最爱的土地上。


此时,他已经整整19年没见过自己的家人了。



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通过陆老的采访,才第一次知道:当年的环境下,深受战乱之苦、弱小而没有话语权中国,处境有多艰难。


而只有经历过弱小的人,才明白强大的可贵。


从这位老人的身上,真切感觉到那一代科学工作者们,对于家国的情怀和信仰。



坚守

“中国文化,要有根有源有血脉。”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乃至人类史上的文化瑰宝。


但这份文化遗产,曾差点被掩埋在风沙中。


而当时保护并传承它的,是有“敦煌守护神”之称的常书鸿,以及他的女儿——永远的“敦煌少女”常沙娜。


常书鸿和常沙娜  


节目组采访到常沙娜老人时,她已经90岁了,但整个人的状态,真的和少女时期无异。


她看起来温柔安静,实际上直爽有主见。


小区里要砍树木,她拦着不让,说:“要不你们先砍我的腿!”



当年,因为一本《敦煌石窟图录》,身在巴黎的常书鸿决定带着妻儿回到祖国。历尽艰辛,他终于来到心心念念的敦煌莫高窟,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这么多年过去,常沙娜仍然记得刚到敦煌时的情形。


那时候已经是深夜,舟车劳顿的他们饥肠辘辘。父亲拿出来一碗盐、一碗醋、一碗面,这就是他们的晚餐。


在敦煌的生活极其艰苦。


他们脱下身在巴黎时穿着的华服,换上御寒的棉衣,时刻与风沙和温差作斗争。甚至为了喝到一口水,都需要去远处挑回来。


恶劣的条件加上枯燥的生活,常沙娜没有放弃,坚持住了。


她很小就显现出美术天赋,很快担任起了和父亲一起临摹壁画的工作。这些辛苦繁复的工作,给她未来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基础。


她所守护的敦煌之美,同时也为她带来了无尽的灵感与启发。


21岁时,她便以敦煌元素为基础,设计出了“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除此之外,作为美术名家,她还参与了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经典建筑设计,就连我们熟悉的中国共青团团徽,也有她的参与。


面对这些荣誉,她的态度很淡然。


在她看来,设计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群人,一群热爱传统文化、想将之发扬光大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如今,说起设计与审美,人们总喜欢标榜国外新潮的灵感,却容易忽略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美学。


而通过常先生的故事,我们知道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少文化的传承,就相当于失去了自己的根基。


总有那么一些人,在我们看到不到的地方,用最枯燥的坚守,维护了传统文化的绚烂多彩。



奉献

“美国人已经去过月亮了,中国人为什么还要去?”


在摔倒受伤前,81岁的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每天都会去单位上班。


如今的他,走上200步左右,腿就会麻木到失去知觉。不过,当他需要查询一些资料时,还是会亲自来到办公室。



虽然是个理科人,但栾老却酷爱诗歌,这也给他“想到月亮上去”的想法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


在2004年探月工程批复之后,他用诗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

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



经常有人问他:美国人已经到过月亮上了,中国人为什么还要去?


栾老都会讲起自己的一段经历。


作为一个东北人,他经历过日本侵略东北时期。



他至今仍清楚记得,在日本投降之前,曾有传言说要炸平他们所在的村庄,因为害怕,他和家人只能四处逃窜。


“这就是作为亡国奴的感觉!”


他深深体会到,国家强大对人民来说有多么重要。


而探月,就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之一。要让世界知道,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的中国,有能力做到这一切。



2020年12月,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区的前方指挥所里,80岁的栾恩杰不顾零下30℃的低温亲临现场,接“嫦娥”回家。


当嫦娥五号返回器顺利着陆后,他眼里满是泪水。17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他感慨道:


“只有不放下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完全放下,只有知道痛苦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幸福。”


这句话,包含了他一生的酸甜苦辣。



从工作起,他几乎没管过家里的事情。他的父母经常对他弟弟妹妹说:“恩杰在干大事,没事不要打扰他。”


为了让他专心工作,不让他知道家里的事情,成了亲人之间的默契。


有一次,他休假回家,妻子突然跟他说“爸爸走了”。


他一开始还纳闷:爸爸上哪去了?


后来才知道,原来老人家早就患上重病,前不久离世了。


然而从患病到离开的过程,家里人硬是没有跟他提过一个字。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他又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


这一次,难过又震惊的他再也承受不住,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回想过去,栾老时常自责。但就如节目记者王宁所说,在栾老这里,奉献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人和一个家的事。



“国士无双”


节目里介绍的老人家,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闪耀在各个领域。


有为了“先解决病人的问题”而放弃专利,让救命药仅卖290元的院士王振义:



有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国家艺术事业,始终怀抱“家国情怀”的老艺术家蓝天野:



有让国内计时从此准确起来的“北京时间之母”叶叔华:



有91岁还在登台演出,“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郑小瑛:



由于篇幅有限,没法将他们的故事一一呈现给你们,但他们的信念、坚守、奉献、精神,值得铭记和深思。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


我们很幸运有这样的国士,他们用自己一生的努力,换来我们向着星辰大海前进,抬头仰望星空的机会。


可惜的是,他们鲜少获得和明星一样多的鲜花和掌声,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所以,写下这些就是想从此刻改变。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应该追逐的偶像。他们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的故事,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活过、爱过、奉献过的人生点滴,值得讲给更多的人听。



作者:小乔。本文来源公众号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转载请联系(ID:iiidaily)授权。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青年文摘视频号,给你的生活添点料

聊热点 听故事 涨知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点击查看全文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