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李诞,相互亏欠,藕断丝连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转载自:凤凰WEEKLY
ID:phoenixweekly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有这样一幕——
李诞把自己圆咕隆咚、油光水滑的脑袋,硬往马东肩膀上蹭。
1米83的李诞,娇羞又诚服地说道:“米未是我的大学。”
而旁边的马东,一脸无奈地斜上45度角望天,表情居然又有几分宠溺……
这两个男人,前段时间占据了我周三到周五无聊的下班时光。
李诞坐镇的《脱口秀大会》,虽然评分大不如前,但也有“惊动证监会”的爆梗。马东主持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也时有看点。
俩人隔着屏幕拼命点观众的笑穴。
可细看这两个“始作俑者”,我发现:
他们的人生有一半极为相似,又有一半截然不同。
碰壁
马东今年54岁,李诞33岁。
在拥有米未之前,马东更出名的身份是:马季先生的儿子。
父亲是相声泰斗,马东也曾经跃跃欲试,但马季先生很快告诉马东,他不适合说相声,于是,没满18岁的马东去了澳大利亚留学。
学的是和相声一点关系也没有的IT专业。
那是IT行业的好时候,马东还拿到了澳大利亚的永居权,他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放弃学了8年的IT,回国。
回国后,他在北影进修,后来加入了央视。
他穿着黑西装,游刃有余地穿梭在央视的大楼里。他接手的项目,可能收视率不行,但是被列为台里“样板戏”。
甚至在2011年,他还成为春晚三大导演之一。
曾经有位清华哲学系教授实名批评马东把春晚“办得太低俗”,马东甚至专门开了博客回复他:
很多语言和细节来自普通人——肯定不是“精英”的生活……春节是一个大众娱乐的节日,快乐是美最好的传达。
这话马东确实说得,毕竟他曾经是一个很严肃的人,后来被打磨明白了,变成了与民同乐的制作人。
2013年,马东正式向央视提交辞呈,第二年,受邀成为爱奇艺的“首席内容官”。
那一年,媒介迅速变化,网端浏览量第一次超过了电视,这是电视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马东带着他的“奇葩系”节目站在了舞台上。这一次,他终于脱下了黑西装,穿上了苏格兰迷笛裙。
完全是一副“why so serious”的姿态。
就在这段时间,马东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年轻人写的书,书名叫《扯经》。
马东很喜欢,激动地约了年轻人一起聊天,末了还画下大饼:咱们将来把这些东西拍成剧!
年轻人心潮澎湃,结果发现说好了的“再约”,后面就没了影子,怎么等都等不来,很是郁闷。
这个年轻人就是李诞。
彼时的李诞,头发还没有剃光。
他身高1米83,读书,写诗,自称“183大诗人”。
早在微博还没火的2009年,他就成了第一批在微博上写段子的人,接着越写越出名,慢慢攒了几十万粉丝。
大学毕业,李诞进入了一家媒体实习,怀有梦想。
直到某次临近过年,他排了很长的队终于买上了回家的火车票,却在电梯间听到了跑春运口的记者对同事说,自己可以搞到票。
李诞一下子觉得:太没意思了。
李诞离开了媒体,来到了奥美做广告,在朋友的介绍下,顺便给《今夜80后脱口秀》当编剧。
大概因为在写段子上确实有几把刷子,李诞尝试着从幕后的编剧,变成表演者。
结果反响很不错,大家都记住了这个一头红毛、眼睛不大的年轻人。
节目做得越来越好,慢慢地,李诞辞掉了奥美的工作。
那是2014年。
马东离开央视进入了爱奇艺,主持了一档名为《奇葩说》的网络综艺;
李诞放弃了媒体理想,和《今晚80后脱口秀》的总导演叶烽一起,创立了笑果。
他们都撞到了一些坚硬的东西,从严肃媒体中撤离,寻找到了相似的出路。
可故事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了两个方向。
马东老师
《奇葩说》第一季后,马东从爱奇艺出走了,他和合伙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米未”,办公地点在朝阳公园东七门附近。
《奇葩说》一炮而红,顺利地走向了第二季、第三季,成了为数不多脱颖而出的原创优质综艺。
说原创,因为在此前也没有用辩论形式讲理、讨论观点的节目。
说它优质,是因为很多话题,都引起过很广泛的讨论。
许知远已经发现了:
这些问题,不就是当年马东在谈话节目里讨论过的吗?
碰壁给他带来的教训,似乎并不是“我不该这么做”,而是“我应该巧妙地做”。
许知远曾经问马东,这样的娱乐是不是粗鄙化的。
马东回答,每个时代都在向往精致,但我们从没有过。在中国的识字率还没超过5%的时候,穿过千年流传下来的声音,都来自5%的精英,以至于我们才有精致过的错觉。
可那并不是世界的真相。
在每一个时代,那95%才是主体。
马东明显是更在意那95%的人。
他开始消解严肃,把尖锐的内容藏在了更轻松的形式下。
马东那时候已经将近50岁,但是他组建的米未团队格外年轻,平均年龄不超过24岁。
马东本人也学着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在其中如鱼得水。
他玩王者荣耀,玩狼人杀,甚至还组织了狼人杀的项目。
米未公司允许员工带宠物上班,公司里有棋牌室、桌游间、麻将桌、台球厅,甚至还有一个长长长长的滑梯——
整个洋溢着年轻的气息。
第二季《奇葩说》后,马东为了上镜好看,还特意割了眼袋。
合伙人牟頔遇到他大惊:“你都多大岁数了!有病吧!”
马东乐:“是啊。”
的确年轻了不少
而米未的“第二春”、办《乐队的夏天》的契机,则来自一个年轻的女孩。
当时有个女孩来米未面试,她说自己特别喜欢米未的氛围,但她每周六周日绝不加班,一年也要有一个月空闲。
因为她是一个乐队的成员,她需要有充足的自己时间。
马东不懂,但他大受震撼。
他之前就知道,中国有三千多支乐队,但是他那时候才意识到,“音乐”是可以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的。
于是这样,《乐队的夏天》应运而生。
他邀请了九连真人、盘尼西林这种年轻乐队,又凭借着自己的身份,请来老牌的痛仰、刺猬乐队,煮成一锅粥。
在节目里,我们看到一个音痴马东,说着近乎“傻乎乎”的外行话语。在对乐队人提问的时候,我们好像看到了自己。
这档节目的结果也很明显:《乐夏》一炮而红,去看Live成了很多年轻人新的生活方式。
马东又成功了。
和他同年出生的男艺人,像黄健翔、张家辉、胡军,都已经成了活跃在前娱乐时代的名字。
但马东,好像还走在引领流行文化的前沿。
《乐夏》办了两季,就在滚圈内外对第三季充满期待的时候,马东的米未突然抬上了新项目,《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他家本来就有渊源,从2017年签下金婧以后,办一个喜剧项目的想法就在他脑子里打转。
牟頔本来也是央视《喜乐街》《谢天谢地你来了》的总导演,两个人一合计,可以做。
其实“喜剧”这条赛道,早就是一片红海,但是编剧和演员,全都需要新的机会。
《欢乐喜剧人》从第一季的8.4,做到第七季3.3;《今夜百乐门》第一季7.8,第二季2.8。
春晚越来越无聊,能给喜剧人的舞台也表现不佳,还能怎么玩呢?
马东给出的答案是,不要小品,不要相声,做一些“新新喜剧”。
或许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前没有人懂sketch到底是什么,但是看两三个作品,就能了解什么叫“直人”,什么叫“吐槽役”,什么是“漫才”。
马东玩得很大。
在爱奇艺播出的节目,第一个出圈作品就在猛烈diss爱奇艺。
讽刺春晚小品陈旧,还刻意请了春晚的导演在台下当观众;
导播也很“贴心”地不停给他切镜头。
自己玩还不够,他还要拉着友商们一起玩。
开心麻花的台柱子,单立人的编剧,笑果文化的助演……
相比之下,米未自己的演员并不多,甚至不算出彩——甚至当初最火的喜剧明星金婧,第一轮就在大众投票下惨遭淘汰。
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铁面无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出分8.7,基本上看过的都说好。
所有人都叫马东“马东老师”。
因为他太像一个老师:
攒了一个很大的盘子,里面填装满怀才不遇的创作者,和他自己的野心。
李诞老板
没等到马东画的饼,李诞这些年过得也不差。
甚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他的红发被剃成圆圆的光头,看上去高大、纤细、憨厚、毫无攻击性,笑起来像被蜜蜂叮过的熊。
你或许不记得李诞有哪些经典的表演,但你一定不会忘记他的人生态度。
《向往的生活》里他偷懒偷得不讨厌、理直气壮、明目张胆,《做家务的男人》显得他完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还有一句影响过很多年轻人的slogan,“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
“李诞”两个字似乎已经变成了代名词,一种消解、讽刺态度的实体。
但是事实上,他连着写了好几本书,更是成为脱口秀的开门人。
在媒体领略过世界的“运行逻辑”后,李诞决定也“运行“起来。
《今夜80后》之后,李诞一头扎进了脱口秀的海洋中。
他成了笑果文化的总监,叫上熟悉的庞博池子王建国,找到明星,攒起了《吐槽大会第一季》《脱口秀大会》。
搞笑是人永远的底层需求。
《脱口秀大会》越来越火,线上线下的俱乐部开始冒头,无疑,李诞成了中国把脱口秀的蛋糕做大的人,或者至少也是其中之一。
即使他看起来很丧、很佛,把“没有意义”挂在嘴边,但是他做事从来没有拖延症,行动力极强。
王建国说,李诞对时间有着别人都没有的焦虑感,每次交稿的deadline前,李诞都是最先把稿子丢进群里的。
《吐槽大会》每期录制前,大家都需要围在一起读稿修改。
李诞撑着脑袋听,他口头改,编剧在后面记,有的编剧开始写得十分青涩,但被李诞调整完,语气、文本都上了一个台阶,上场都是最“炸”的。
程璐曾经说李诞每天都要输入东西,如果没有输入,就感觉这一天和白过了一样。
王建国说李诞脑子里总有新想法和新故事,有时候会喝酒把这些讲给自己听。
努力,自律,且很强。
但是这些东西,李诞都绝口不提。
他展示的公众形象,永远是一个什么都能开玩笑的人。
《十三邀》许知远请了李诞,但是聊了一会儿他觉得很不舒服,他提醒李诞:
你如果什么都打哈哈的话,咱们也没有聊下去的必要了,因为话语边界是越来越窄的。
李诞想了想,然后很难得地换上了一副因为要说真话而不好意思的表情道:可能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吧。
因为他要赚钱。
他摆出让大家开心的样子,然后哐哧哐哧地赚钱。
这样的策略显然成功了,不光他自己很成功,笑果的这批人都很不错。
从池子王建国,到杨笠庞博,再到徐志胜何广智,叫他们一句“脱口秀明星”也不为过。
为了把蛋糕做大,他也带着同行一起玩,却似乎跟马东的“一起玩”不太一样。
不属于笑果的晓卉被淘汰、不好笑的笑果内部梗晋级,观众们多多少少都会产生质疑:因为不是笑果的,所以不让他们走太远吗?
有人一句话概括了这种不同:米未“攒局”,笑果“垄断”。
而李诞,在辗转沉浮后,已经学会了用“艺人”的标准要求着自己。
李诞和他的脑袋一样,变红,变光滑,然后赚到了更多的钱。
笑果员工会把李诞叫“老板”。
和马东相比,很少有人叫他老师。
救猫还是救画?
马东和李诞最大的不同,在《奇葩说》的一期辩题中也许能很好地体现。
如果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你会救谁?
李诞选择的是救猫。
在论述中,李诞对“远方的哭声”嗤之以鼻,说这是“舞弄一些很高级的概念”。
他坦然承认自己是个自私的人。
“世界运转就是靠着我们这样自私的人,我们自私的人只是自私地活着但不伤害别人,世界才能运转。”
他否定形而上的艺术对人的影响,评论黄执中的观点:他的那些观点都是他编的,他自己都不一定这么想。
马东选择的是救画,他没有解释原因。
再看他们两人的经历。马东消解的是严肃,他想把遥远的问题拉到人们生活里来讨论,让95%的人看懂原本只属于5%的内容。
李诞消解的是崇高,看不见摸不着,他也许不信有这玩意儿,他只在意自己的生活。
也正是这样的不同,让他们在相似的人生中,走出了不同的路。马东最终成了“老师”,李诞最终成了“老板”。
老板李诞对老师马东不吝赞扬。
他说马东聪明,说在米未学到了很多,然后悉数用到自己的节目里。
面对李诞这种的“表面乖巧、背地借鉴”的行为,但凡马东有点小心眼,都和李诞过不去。
有网友真诚发问:这俩人,是要做彼此的救赎天使吗?
比起“救赎天使”,其实更像是“你驯服了什么,就要对什么负责”。
马东很懂李诞:“他是一个有思考的人,平常看似嬉笑怒骂,有些佛系懒散,但这些是他的选择而非天性。”
老师马东对老板李诞不吝包容。
马东33岁时,来到北京,准备重新开始。
如今,看着33岁的李诞,不知道马东会不会想到当年的自己。
看着54岁的马东,也不知道李诞会不会觉得,救一救画,或许也不错。
网红景点的滤镜,把我骗惨了
谁“杀死”了中国第一网红?
一根雪糕卖80,你没事儿吧?
关注凤凰WEEKLY,做市井中最有深度的灵魂。
▼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青年文摘视频号,给你的生活添点料
聊热点 听故事 涨知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澳门是伟大祖国的一方宝地 7920800
- 2 女子穿和服在南京景区拍照遭怒怼 7970885
- 3 日本火山喷发灰柱高达3400米 7897551
- 4 2024 向上的中国 7782548
- 5 肖战新片射雕英雄传郭靖造型曝光 7695582
- 6 大三女生练咏春一起手眼神骤变 7583201
- 7 胡军演洪七公 7406230
- 8 男子钓上一条自带“赎金”的鱼 7323565
- 9 赵丽颖带儿子探班 7259615
- 10 高考601分女生为何选择殡葬专业 712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