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得先造「安全感」

百家 作者:36氪 2022-11-19 21:02:00
新时代,电动车还有什么故事可讲?


不知何时,「堆料」成为很多车企解决所有问题的方式。
这点反映在智能驾驶上尤甚。从2019年至今,智能驾驶一直停留在L2级别没有前进,但新车的噱头却越来越足。硬件上,激光雷达必须要装三颗以上,感知硬件更是堆到30个以上。英伟达Orin-X芯片越多越好,1000TOPS+的算力刚「入门」。
为高端智能配置摇旗呐喊是资本逐利的天性。但本质上,智能驾驶的问题并没有因为硬件升级而改变,安全事故反倒发生得更加频发。刹车失控的「罗生门」至今未决,辅助驾驶造成的车祸屡屡登上热搜,甚至传出智能驾驶研发阶段,测试车手因车辆失控而坠楼身亡等等社会新闻。
而在用户体验方面,智能驾驶的参数提升并没有带来满意度的上涨,反而让消费者对新功能更加「警惕」。据易车研究院报告,2021年明确认为车企夸大自动驾驶宣传的中国用户比例高达48.32%。用户的心智被安全事故、虚假宣传、隐私侵犯等担忧占满,早期尝鲜者撑起的新能源市场红利早已不再,新功能的推广成本也将更高。
可以说,一场智能驾驶参数上的内卷,损耗了用户的安全感,也令「恶性」军备竞赛成了阻碍行业前进的暗礁。电气化时代汽车品牌,也不应成为赌上用户安全的「孤勇者」,将安全当作进步的代价,让智能化成为用户的负担。
冒进的智能驾驶应该停下来想想,如何才能给足用户安全感。
买车的人,都在怕什么?
「如果在路上看到电动车,我会尽量躲着走。」
谈及电动车,拥有五年燃油车驾龄的小朱这样说。她直言,自己无论是开车出行,还是作为行人,都很害怕周围的智能汽车突然失控。随着近期电动汽车的社会新闻越来越频发,智能驾驶的公信力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安全大考,一种无法名状的恐惧充斥在很多人心中。
有专业机构的调查显示,智能汽车七成电动车主与五成意向消费者,都对产品的安全性感到担忧。原因不难理解,安全事故就像智能驾驶行业的「黑天鹅」,尽管是小概率事件,可一旦发生后果令所有人都难以承受。理念与现实的偏差,是激进派对人文关怀的缺失,让消费者们误读了智能驾驶,与技术进步的初衷相背离。
什么导致了这一误差?误差的部分原因,在于现阶段量产的智能驾驶技术还不够成熟,特别是硬件能力有所缺失。
目前主流L2级别的智能驾驶车辆,普遍采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视觉感知系统。其技术逻辑,是摄像头通过模拟人眼辨别前方路况,算法模拟人脑控制车辆。依赖大量的数据积累与机器学习。但目前这套系统还不够完善,例如在美国,有车辆将白色箱式卡车误判为白云,直接追尾前车。
更大的隐患是,这套智能驾驶系统无法检测到静止物体。2021年,有开启智能驾驶系统的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直接撞上正在施工作业的货车,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这些意外事故的发生,是视觉智能驾驶算法的「长尾效应」所致。
简言之,许多智能驾驶的小概率事故,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试错,才能够做到100%安全。但许多车企为了在技术上「抢首发」,选择对这些漏洞视而不见。过去不周全的方案,让用户安全成为了行业进步的「代价」。
市场呼唤更安全的产品出现,激光雷达便成为了高级智能驾驶的必选项。
用通俗的例子解释,激光雷达拥有更好的视力。雷达的「眼睛」能够准确估计物体的形状与尺寸,包括物体的三维与几何位置、尺寸、类型,同时还能三维感知建图。无论是静态的车辆,还是周围路沿、施工围栏、石墩等障碍物,激光雷达都可以精准地检测。

有研究表明,通过大量运用这样的技术,预计能减少20%重大交通伤亡事故,避免车辆碰撞的比例整体最多可以提升9%。从行业表现也能看出这一趋势——2021年底开始,市面上有超过10个主流汽车品牌,20款以上的车型宣布搭载激光雷达。

安全,先内外兼修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激光雷达分为905nm与1550nm——前者性价比更高,可以下放给更多大众车型,后者的性能更强,具备行业最远的探测距离。
如果从安全角度出发,长波激光雷达的覆盖范围也更广,能够更早识别到危险。就沃尔沃EX90搭载的Luminar 1550nm而言,它能够感知远至前方 120 米处静止的黑色轮胎,或250 米处的行人。1550nm的探测距离意味着,哪怕以时速高达120公里的速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也有长达7.5秒的时间来采取行动避免碰撞。
目前的智驾场景,集中在高速路,但未来必然主攻复杂的城市道路。因此,雷达对极端场景的兼容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较市面主流量产的905nm激光雷达,Luminar的新款雷达具备更强的抗雨、雪、雾干扰能力,容错率更高,还可以预防鬼探头、开门杀等极端场景。
例如,在浓雾状态下,即使905nm激光雷达停止工作,1550nm激光雷达还能保有30米左右的视野。1550nm的波长,也离人眼吸收的可见光光谱更远,相较905 nm激光,驾乘者的视觉安全性提高40倍。
对于拥有1550nm波长的Luminar Iris激光雷达来说,集成在车顶是最安全的选择。以沃尔沃EX90的「隐形安全之盾」为例,放在车顶可以保证视野,并尽可能让昂贵的雷达免受伤害。同时,圆润的泪滴盖可以减少风阻,能在保证视野的同时,兼具防撞、美观与降低风阻三种特点。
可以说,沃尔沃EX90还开了一个「好头」——激光雷达标配。相比很多车企最高配车型,加价才能装载激光雷达的商业行为相比,沃尔沃将激光雷达硬件在全系车型中标配,对全部价位一视同仁。这种选择背后,是沃尔沃安全大于利益的逻辑,既然认定了激光雷达是最好的,那么沃尔沃用户必须全部拥有。
在车外,感知元件是安全之眼。在车内,对驾驶员的约束也同样重要。因为宣传不够严谨,也让很多大胆的驾驶者则误以为,自动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有近3成智能汽车车主表示,在开启自动驾驶辅助功能时「尝试过完全放开双手」。
中汽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市售的部分车辆允许驾驶员长期脱手,且多数都没有配备注意力监测,这会导致驾驶员产生依赖心理,进而误用滥用系统导致风险事故的发生。为保证驾乘者安全,车辆应严格设计辅助驾驶功能的脱手预警。
此外,如果遇到驾驶员过度疲劳、判断失误或突发性疾病的情况,依然有着极大的驾驶风险。为了提升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性,沃尔沃EX90在车内安装了一套双核监测传感器,能够与智能算法的驾驶员感知系统结合。
沃尔沃EX90车内两个摄像头,能兼顾驾驶员的身体状态与视线注意焦点,避免其开车过程中分神。同时,感知系统能做到直接与智能驾驶算法相融合。如果驾驶员出现分心、疲倦和酗酒的情况,车机会轻度介入,提醒驾驶员集中精神。

如果用户遇到特殊情况,这套系统能自动接管车辆,通过降低车速、保持车道甚至刹停车辆来让车辆远离险境,并呼叫帮助。此外,车内的传感器还可以对车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提醒车主将孩童或宠物遗忘在了车内。即使车门闭锁,空调和空气质量控制系统依然继续工作,避免因驾驶员的疏忽造成揪心的安全事故。

转型,深刻重于速度
操控上述一切智能系统的,是一辆汽车的「大脑」。与过去的燃油车相比,这部大脑也应该得到进化。零部件巨头博世将电子电气架构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级的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中级的跨域集中电子电气架构与高级的中央集中电子电气架构。
目前,行业正在逐步淘汰旧式的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转向能让智能汽车处理能力更高、信号传输更稳定高效、能减少电子控制单元且能令车辆更轻的集成式架构。简言之,新设计相当于把算力集中到一个中央大脑,通过智能「神经」网络控制整个车辆。
沃尔沃的SPA2,就是其自研的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该架构可以简单类比为智能手机的iOS与安卓操作系统,能够统一调用摄像头、电池等硬件设备,并处理娱乐游戏、社交通信、图像处理等应用程序,还能通过远程OTA做到可生长可进化。
沃尔沃EX90车身的最后一道保险,是针对电池所设。沃尔沃自研的BMS系统,采用直接断路设计,碰撞后高压快速下电,有效减少了撞击后电池起火可能带来的伤亡。同时,车身内部采用「硼钢」材料,既可以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也能作为电池的铠甲,最大限度减少意外发生。
如果单就产品功能而言,沃尔沃EX90等传统车企的产品,已经对造车新势力实现了技术赶超。当前者还囿于安全困境之时,传统品牌已经在智能驾驶等环节实现了「反超」。
究其原因,过往激进的策略,让新势力在行业起步时吃到了行业红利。而传统车企在电动化布局上较慢,原因在于他们更为严谨。毕竟传统品牌的用户体量更大,需要考虑更多人的安危。但随着汽车业的电气化进入关键时刻,作为行业中流砥柱的传统车企,正爆发出比以往更强的能量。他们多年积累的研发实力、品牌理念与核心技术,可以令其获得转型的加速度。
95年的安全基因,给了沃尔沃反超新势力的机会。回顾历史,沃尔沃对于车辆安全提供了许多源技术。从汽车诞生之初就确立的「一体式笼式车身」与「三点式安全带」,到「后向儿童安全座椅」与「侧面安全气囊」,是能让现代人安心出行的基本要素。
在坚守初心的同时,沃尔沃汽车也在加速电气化。截至目前,沃尔沃每卖出3辆车中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插混产品阵线的市场销量处于头部梯队。11月8日,沃尔沃汽车成为全世界第一家停止研发燃油机的车企,足以证明这家老牌车企驶向新时代的决心。
以停产内燃机,All in电气化为句点。北欧血统背后,是沃尔沃疾速与时代同频的转身。可以说,沃尔沃成为了整个欧洲完成电气化转型最敏捷的品牌。时至今日,拥有95年历史的沃尔沃依然影响着汽车业,用自己的产品让人们去重新审视「安全」二字的价值。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