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10000字回应媒体提问,造车的哪一天都有点焦虑

百家 作者:科技每日推送 2022-09-23 19:02:48


9月22日上午,在广州得舍生活,何小鹏接受了30多家媒体的专访。围绕着昨晚小鹏G9的配置争议,何小鹏做出了完整解答,他表示,XPilot和智能座舱将成为标配!到下午,小鹏已经发布了新的配置表,点击跳转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能力是快速学习,自我革新的能力,切不可固步自封,自我陶醉。这一次的sku风波,是一次用户的胜利,也是一次企业改革的契机,也许会是小鹏真正开始走向未来的转折点。



媒体提问:G9发布以后,我得到非常多的反馈,小鹏车型sku还是比较多。


G9的选配逻辑非常复杂,理解成本很高,主要问题是我们有XPilot和电驱动总成的排列组合来做出来的SUV,对于在座的人来说可能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对于一个路人、对于一个想买G9的人来说,这个是有比较高的成本的。


同时,我不太理解的地方,G9有570G这个版本,也就是说它完全不存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因为我们是整个中国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最大的公司,我们的研发、制造、供应链、营销等都要去做配合,如果你们是中国智能驾驶的领头羊,我相信有很多用户可能不感冒,但是你们要扮演拉动、教育市场的角色,同样有非常多的友商公司也在完全标配硬件或者至少给他们交付以后可选择的机会。


如果在P5或者P7上我们有完全零智能辅助驾驶的车,我觉得可以理解,但是现在小鹏的旗舰产品最高端的车出了一个没有智能辅助驾驶的,我觉得这是在SKU设计上出了一些问题。


整体来说是在销售端,包括手机、网站、PC的下订页面,都有一些人反馈比较复杂,我不知道您怎么看?



何小鹏:对,谢谢你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我们昨天晚上跟今天早上看到的基本上问题都集中在这方面,这个问题整体还蛮复杂的,在我们内部也有很多不同的沟通和讨论。


先说第二个问题。实际上可以看到,在整个G9本身的配置体系里面,比原来的车已经相对简单很多了。


但是在新的体系里面,跟你刚刚所说的,在这里面简单很多的情况下,它的选择需要一些逻辑的风险,我觉得这个逻辑风险我承认我们后面要去考虑,看看怎么样用一种方式能够让大家更简单、更轻松来选择,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


说实话,我们发布从来没有像昨天晚上有如此多的客户、潜在用户和朋友给我们发信息和电话,包括现在也有很多友商很关注我们这个事情,换个角度就是说,在这一次G9体系里面选装的关注度远远高于我们以前的车。


以前我们的选装没有如此之高的关注度,一个是跟它的能力相关,一个是跟它的价格相关,还有一个跟它选择的逻辑性相关,我觉得这三个原因都有。


在这个体系里面,从我的角度来看,我是想把它变成更简单,我是要把它变得更简单。在后面的时间我会去推动,很快,我想让公司让它变得更简单,这也是昨天晚上和今天早上很多朋友带给我的声音,这是第一个点。


第二个点,从这一次G9开始,我们除了有一个最基础的版本之外,我们所有的版本都最起码带来XPilot。


XPilot从我们角度来看,我们上一次期望XPilot后面成为一个标配,包括3C的充电,包括智能座舱。


换一个角度,在XPilot里面提供了全新的NGP高速智能辅助驾驶以及重写的ACC和重写的LCC,实际上在城市里面的效果我是非常有信心的,比目前其他高阶的智能辅助驾驶还是更好。


只是我们同时推出了带激光雷达的XNGP,我们期望能够做到点对点,在这个时候就变成有一个是标准的,能够保障你行车更简单、能够保障你AEB做的功能做得更强大的一个技术功能以及还有一个高阶的智能辅助驾驶。


在我们内部是有讨论的,我们期望的是标配一个XPilot,以后在无人驾驶之前都是用XNGP。


现在有一个最基础的版本,这个版本也是来自于客户的声音。当一台车销售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看到了很多客户的声音,实际我们来看,今天在中国的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体系里面,很多人目前可能还只是需要一个基础的能力,所以这个能力我们今天做出了平衡和取舍。


我们到底要不要平衡?有时候取舍可能更好。我相信你是想说这个事情,说小鹏你应该做取舍。


最终我们只选择了一个版本,其他版本都没有,在这上面我们做到了跟这个体系的平衡。


我想说的是,实际上客户声音非常都多。我们看到客户有两个很有趣的声音,一部分说小鹏我有很多选装的配置没法选,但是换一个角度,我们也想降低能够让客户选的组合排列,组合排列越多实际越难。


换一个角度,从我的角度来看,更简单的方法还有一种,把选择再放小,把价格打包,这也是一个。我们看到很多友商就剩2—4个配置,小鹏汽车现在主体配置大概是6个,加上TOTAL(选装)大概是10个,实际上已经少非常多。


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多公司的选装有几百种甚至上万种的组合。



媒体提问:请教两个问题,昨天晚上上市发布会上也说G9的整个销售规模会跟奥迪Q5是相同的规模。

以这个为类比,是不是意思就是说G9作为目前为止最成熟的一款产品,会更多地跟BBA做竞争,希望能够吸引做电动化转型的这样一些用户?

第二个问题,在2023到2025年之间整个智能电动汽车会有一个大的爆发,您觉得这个爆发的标志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何小鹏:从我们现在的客户调研情况包括昨天有非常多的客户下订的情况来看,我们差不多有50%来自于BBA车主的增换购,这是这个价位群里面的用户群。

第二小鹏最大的用户群是85—95(备注:出生年代)之间,男性比女性要高,在这样一个用户群里面,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超过这样一个数字,这是针对于第一个问题。

第一位朋友所问的问题,昨天我们发布了G9,很多朋友很想要选装,但是有的选不上,有的觉得贵,我们一定会改。至于怎么去改,我去推动,一两天给大家结果。

以客户为导向就是自己承认没做好,你就是要帮客户解决问题,你不是说没做好不帮客户解决问题。

第二个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点,智能驾驶什么时候满足三个条件,实际上有四个条件的组合。

第一个条件所有的场景都会支持。现在的智能驾驶主要解决的场景,一个是停车,一个是高速,最主要的场景肯定是在市区内。

从明年的一、二、三、四季度大家都会看到关于XPilot和XNGP升级的情况,我们相信每个季度都会有一些变化。什么时候做到?我们认为把城市、高速、停车场都解决,这是我们在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下半年通过几个OTA不断全部完整化。

第二个条件是范围。原来的范围上有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很大的挑战是城市里面要用高精地图,高精地图是需要批准的,新的技术能够在没有高精地图上都能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就算用高精地图,你会发现高精地图和高精地图中间某一些道路或者某一些范围面积没有连接,中间没有全覆盖的高精地图,所以你一定是高精地图和普通导航地图的组合,这个技术非常重要。这个技术小鹏从今年、去年、明年我们要把这个做到90分的水准。

第三个条件,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问题。为什么小鹏不光用摄像头技术,还用了激光雷达?小鹏是以摄像头为主的感知,配合激光雷达,而不是以激光雷达的感知。

在摄像头为主的感知我们还配置了两个激光雷达,就是保证前向180度全部都可以去执行。

我们核心的点就是说城市内的场景,我们现在测试了一年多,远远比高速复杂1到2个数量级的挑战。第四个条件是成本。

包括这次选装也会有很多人问,实际上整个成本包括激光雷达、芯片、感知这一套加在一起,不算软件、不算高精地图的成本都已经不便宜,这个成本行业比较通用的成本。

智能手机为什么能够推广开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第四点,就是出现了千元的智能机导致了推广。

我想说的是,今天小鹏汽车包括G9、包括后面的车里面会有这样的XNGP,它可能会贵一些,但它的确是最先进、最好的东西。

这个全场景、全范围、高安全做出来了,才会有一部分人开始接受、尝试和真正使用。但是真正要做到全部可以做到第一便宜、第二接近无人驾驶的能力,那是再往后的一大步。这一大步从数字前进的速度来看,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很多时候我们在出NGP的时候觉得城市NGP会快,实际上城市NGP没有那么快,最大的难度在于地图的管理非常复杂。一旦你把这个问题全部解决了,再去看它的速度,会超过你的想象。

在真正无人驾驶之前,我觉得这一代就是把硬件进行布完,再下一代就是全无人的冗余体系、软件体系和数据体系的组合。


媒体提问:再过一个月理想L8就要上市了,也是说上市即交付,这一番车与G9主销车型将形成更正面、更激烈的碰撞,小鹏怎么看这两款车的相对格局?小鹏会怎么去说服这部分的消费者?


何小鹏:首先我在这里不直接评论友商,我想说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在不同角度的差异。

对于这个价位的电动汽车,从我角度来看,它和混动的逻辑不太一样,这个价位它的续航普遍还是比较高的,像小鹏出现570—702的续航,在一个比较高的续航里面,它在城市肯定是很方便,它在郊区的通过性也很好。

如果300—500之间的续航,在郊区的通过性会有一定的承压。

电动汽车我相信小鹏的体系还是蛮有信心,我们整个驾驶体验、使用体验和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和混合动力还是有蛮大的差异。

大家知道油和电的价格是差异很大的,如果每一周充一次电和每一周充数次电的使用体感也不一样,我觉得每天和每隔天充电是挺麻烦的事情,包括整个驾驭,纯电汽车更容易把驾驭体感做得更好,所以它是不同方向的不同的选择。

我特别想说的是,在30到40万的组合里面,我们看看当前最大的市场。

实际我们看一下某一个市场的时候,我以前做了很多年产品,做产品有一个很痛苦的事情是“你的感觉重不重要”?

重要,你的感觉是不是全部?感觉不能是全部感觉。你的朋友的感觉重不重要?重要,但是又很怕你被你的朋友的强烈感觉把你的产品带到了他的感觉去了。

这是一个很痛苦的感觉,既是产品又不是产品,有点像分裂的逻辑。

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括小鹏这样一个体系里面,我们要考虑到这个市场的用户群是非常大的,有些人喜欢纯电,有些人喜欢智能,有些人喜欢音乐,如何在这里面做到一个平衡?最容易做的是什么?

我们出两个版本,一个是两驱动的全配,一个是四驱的全配,按照我们以前的经验,就会有无数人说你们为什么不给我们选择?如果给了选择又说为什么不给我组合?它里面肯定是不同的客户群的冲击。

我们一定要去听的是大部分喜欢你的人、大部分你喜欢的人,你要把他们的需求接收到并且按照他们的逻辑去修订,这个是我们一定要做的。


媒体提问:刚刚小鹏提到实际上在感知硬件上的成本很高,包括各种投入也很高,目前而言小鹏在智能化这一块的标签也相对比较明显。


但是在用户的感知端来说,就出现了一些断层,就像您刚刚提到的,其实我们在推动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之前可能没有预知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达到小鹏理想当中最好的状态其实有一些时间。


我前段时间正好跟其他品牌聊这一块东西,他们给到我的反馈,认为在智能化相关的,不管是智能座舱,还是智能驾驶这一块,确实可能有一些品牌会比较领先一点,他们觉得这种也只领先一到三年,同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领先一步的悲壮,我想问一下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何小鹏:我觉得在一个技术最开始领先一到三年已经很多了,但是当一个技术开始稳定之后,它的数据所带来的价值这时候的领先速度会变化。


我们在深圳的一个友商做新能源汽车做了有十几年了,最近几年有非常快速的增长,实际上是他前面那么多年打下的很多基础。有


很多的基础你前面不打,到了后面你是转不起来的。实际上换一个角度,今天整个行业的变化是汽油涨价,所以大家期望用新能源,而新能源很多,所以导致了电芯涨价,所以大家觉得混动或者便宜一点的电动更好,因为这个逻辑电动平均会更贵了。


这个体系里面我是非常坚定智能在NGP的带领下,肯定在明年开始能够进入到有更多带有创新、探索的事业。


这个变化一旦出现,后面的动作可能有很快了,可能两到三年一下子就爆发,这两三年再去追的难度就会大幅度提高。我们对于智能化的投入,现在无论从团队,还是执行规模都是最大的。


换一个角度,就像刚刚问的问题一样,我们现在智能的标配是XPilot,选配是XNGP,因为核心很多客户会考虑这个成本并不便宜,是这样的一个逻辑。



媒体提问:小鹏您好,接着刚才老师的问题,问一下两个行业趋势的问题。

第一个话题,最近也有一些媒体写了挺尖锐的话题,新势力可能正在变成旧势力,整体节奏展现了一些疲态。

这里面的趋势可能包括一些更新的玩家进来,包括二代新势力的上量,还有所谓传统车企正在把一些能力补足,比如智驾和座舱的能力,也有一些新势力某一家在舆论上面也出了一些问题。

想请您谈一谈现在这个阶段以及怎么看有人把新势力说成旧势力的话题?


何小鹏:我来举一个例子,当然这个例子是不是合适,也许可以这样举。就像大家在跑圈,一个很大的环形的赛道上跑圈一样,当你在直道的时候,你就可以加速很快;当你进入到弯道,你就需要减速、转弯到下一个加速道的过程。

我觉得今天新势力的第一代,实际上都在弯道上,可能有一家已经在弯道前面一点,小鹏也正在弯道。

在弯道上面会出现什么问题?你原来进入到下一代的整个技术、产品和面对客户的需求,因为客户也在变化,你如何在弯道上又能够把速度控好,又能够把弯过快,这是一个挑战。

实际上我们后面的一些企业今天所碰到的事情是,他们一方面依赖他们原来的优势,另一方面他们在学习别人的能力,所以他们在直道上跑得很舒服。

但是也许明年、后年肯定大家都需要弯,你从10万怎么到20万、20万怎么到30万、从30万怎么到40万,从第一代技术平台怎么到第二代技术平台的这样一个逻辑体系里面,我自己认为,我们现在的逻辑就是稳定地过弯道,把整个第二代做出来。

弯道之后你又会看到全新的技术带来全新的数据带来全新变化的逻辑。我并不觉得在这个体系里面是一个直道的逻辑。


媒体提问:接着这个话题,我再聊里边的两个变量。刚才您也提到深圳的一家友商,就是华为和比亚迪。

我对比了一下,华为靠的也是智能,包括品牌渠道是它的强项。比亚迪那边的产品阵列、节奏、全球化渠道也是很厉害的,尤其最近这两波声浪特别猛,我觉得可能我们也有一些共性。

比如华为的智能和我们的智能,比亚迪的产品节奏和全球化路径和我们讲的也有一点类似,甚至可能比我们还要猛,您怎么看这两家公司市场增量,是不是会挤压到小鹏的一些市场空间?


何小鹏:实际上都是从原来的燃油汽车到下一代的能源包括电动能源和数字能源的转换过程中间,我觉得B公司很棒,他已经到了一个新直道。

但是换一个角度,随着客户对于混动和电动的了解度以及其他环境的变化,我相信他们也会有很多策略上的调整。我觉得他们现在都在自己的直道上,因为这个市场换一个角度,在原来的体系里面都会玩,在一个市场上都是增量的市场。

今天对于我们来说,如果我们有非常大的市场,实际上我们的产能、供应链管理,我们去年最难的是产品和供应链管理,你本身也过不了关,所以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你过快地增长,就像水桶一样,你有很多的板,要均衡发展,它要一圈一圈地往上走。

我个人认为,今天的体系里面今天我们是一个合适的数值。

至于其他友跑商跑得很快,我们要恭喜他们,也要向他们学习,但是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稳健地走,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对于来看,从明年开始我们每一个季度都会往上走台阶,你要要稳定地走,不能一下快一下缓、一下快一下缓,稳健从加速度来看是更好的。 


媒体提问:昨天您在发布会上面也说了一句话,可能大家都比较关注,您说保时捷是上一时代的标杆,小鹏G9是下一时代的标杆,这个观点您定义它的维度在哪里?如果这一句话成为热议的话,怎么去回应网友?



何小鹏:我觉得标杆肯定就是说没有短板,在部分点有部分的长板,这是一个重要逻辑,第二就是很持久,今天小鹏G9刚刚出来,所以在持久上我们还需要数年甚至更多年的时间去观察。


保时捷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企业,从开始我们一直走在想怎么样把自己做到一个很酷、很全球化、很美的、能够把科技和艺术平衡的一个企业,这是小鹏要做的事情。


某种程度上G9的一个挑战,大家很关注,但是又觉得价格等等组合起来不够香,所以我们要把它变得更香,这是我们要做好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间,和客户的沟通一步一步往前,这是我们要做好的事情。


我们要想到有一个事情,这个车今天都有一个挑战,它如果短期销售很好,比如通过预售前面几个月销量很好,如何能够中长期都销售很好,这是我们现在思考得非常多的一个话题。


否则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车都是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下我们该怎么样把产品、技术、商业能够平衡好,这是一个探索的点,这个探索也是小鹏要去解决以及正在去思考解决的过程。



媒体提问:小鹏总,我有一个问题是关于G9推出的节奏。G9从亮相到这次上市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也很多同样受关注的竞品出现,而且还比较多,大家都在说小鹏G9可以上得更快一点,在这个过程里面,除了疫情的原因,我们是不是在中间还遇到了一些其他的新的挑战?


以及我们在这个过程里面有没有想过提高速度?以及在向上的竞争市场里面您怎么看我们的优势?



何小鹏:G9因为用了太多的创新了,G9的创新点挺多的,这些创新点包括了我们还有部分软件能力还没有完成,有的没有完成测试,有的没有完成全部的研发,所以后面的时间我们会通过OTA的方式带给客户。


为什么我们要把G9做得更火、更稳?一个逻辑是当有更多创新的时候,一方面你要把整个项目组织好,另一方面要把品质组织好。从我们的角度来看,G9决定了我们后面很多款车。


大家看到我们从2018年到2022年的5年时间里面出了4款车,第4款车还是在5年的最后才出来的,但是后面的时间轴我们在2023、2024、2025年我们出这的节奏会大幅度提高,而且成本会大幅度控好。


同时品质我们有信心,因为它们都是在大的平台下做强、做好、做便宜,做得成本更可控、质量更好、能力更强、精细化更强,这是我们一个全面的旗舰的龙头。


对于我来看,龙头的这个弯道一定要走得足够稳健。换一个角度,有很多车企的车在做小步快跑,某种角度在今年的智能汽车里面,很多人在等,下一步是不是又有更好?


我觉得在智能化的领域里面,再下一步就是无人驾驶或者接近有限场景的无人驾驶,在整个动力上面实际上续航的长度我自己感觉800(公里)以上需求不高。


我觉得充电的角度包括小鹏3C和4C,3C比现在的快充大概快了一点几倍、4C大概三倍左右,这样一个充电假设到了5C、6C甚至8C以后,实际上对客户的体感没有那么强了。


核心是技术到达有一个拐点的点,我们把它做稳定了才行,这是我们的看法。


在这个车上面,我们宁愿慢一点、能够稳一点,避免每一款车都有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感觉到整个品质、整个能力反而不够好。


我们某种角度认为,今天的智能汽车到了全新的下一代,可能到2025年、2026年开始又再进入下一代,那是由无人驾驶为导向的新的一代的变化的上市,而这一代我们要把它做稳健。



媒体提问:我们的800V碳化硅超充作为G9的一个主要卖点,也是消费者一直关心解决旅程焦虑症的要素,对于小鹏在配套480千瓦超充桩的时候,我们现在的布局已经走到哪一步?是升级原桩,还是新铺新装?


如果是新铺,怎么解决新装站点的高成本?基础建设如果到了G9在大规模交付的时候,我们这个配套的基础建设是否能满足用户需求?



何小鹏:首先我想说的是,G9的所有版本在原来小鹏或者第三方的超快桩速度都比原来有大幅度的提高。


在小鹏的体系里面,一方面我们会建全新的桩,明年会最少建500个超充站点,同时改造部分的超充站,有部分桩能够支持超快充,所以我们会用组合的方式,所以后面的速度会比较快。


昨天我们已经公布有5个城市有一系列的站点已经开通了,我们在四季度开始会进一步加速,这是我们想去做的事情。


实际上有三个点的组合,一旦做好了,将来电动汽车和汽油汽车相比差别很远。第一是充得快,第二是充得便宜,第三是电池的成本不贵。电池的成本不贵在今年刚好是反向的价值,以前我们觉得会下行,但是它今年上行。


一旦它下行到某些角度,汽油车或者中间到了混动车,竞争力就会很弱。这三个组合我相信在2023、2024和2025年会越来越明显。


一旦把这三个组合做好,是非常有价值。当然最后一个组合根据整个大市场的供给来看。



媒体提问:作为小鹏汽车的鹏友,也是想提一点点尖锐的问题。可能主要聚焦在一件事情,想知道小鹏您焦虑吗?


我自己感受这个焦虑可能有两部分,一部分我们把智能驾驶看成一个护城河,但是这个护城河真的够深吗?而且我们怎么确保这个护城河是深的?


现在L4的企业也进来,华为也进来,一些主机厂花大价钱去挖人,我们的护城河到底要领先别人多少年可能算是一个护城河?


以及我们有没有复盘过,我们作为一个领军,如何去向别人证明我真的是领军?我们定义了哪些没有定义的功能?我们定义了哪些没有做过的设计?我们怎么去引导一个风向?


第二个问题,大家刚才也提到,一个弯道和直道的概念。我们怎么能够过弯道速度更快?


之前我们的主产品可能是P7,20万到30万的价位,现在能够看到10万到20万已经是非常地卷,20万到30万是卷上天,再往前走小鹏有了G9,我自己觉得我们在向上走这件事情上的判断和理解到底够不够深刻?


前面那一位已经把高端化这件事情很成熟了,可能不管在内饰设计还是在产品设计还是在服务上甚至充电体系上,我可能觉得我们还是在一个40万的价位上打智能,这个座舱我坐起来,个人感觉还是希望它能更加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可能在40万这个价位上、50万的价位上料非常足,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对整个行业而言、对其他品而言真的是做出了非常好的表率。


但是不知道市场有怎样的反应,您这边又有怎样的判断?这是我个人可能推测您的两个焦虑的点,不知道您会不会焦虑,以及怎样应对?



何小鹏:谢谢,我觉得做车的哪一天都有点焦虑,特别是现在这么卷的市场上。


我觉得焦虑分不同的层次,我前段时间比较焦虑,最近好很多,我觉得最近好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我们看到很当问题,我们知道怎么去改,而且我们看到四季度、明年一、二、三、四季度每个季度能够变什么,最怕的是什么?


你没看到问题或者说你看到未来是一个黑暗的,所以我觉得焦虑是变化的。我看到我们其他的忧伤他们不同时间也有不一样的焦虑逻辑,我跟他们一样都是有一个周期性的。


智能化实际上有非常深的门槛,有很多人不是把硬件放进去就能够做好智能化的,也不是说去自研就能够把自研做好,这两个都是它的基础,不代表是充分。


我觉得在小鹏的体系里面,包括你刚才所说的,包括我们的XNGP、CNGP,任何一个技术的推出到稳定到成熟到转换,就像中国的新能源无论是纯电还是混动,说实话都经历了很多年才真正转化,差不多前年下半年才开始转换,前面中国在电动和新能源上做了多少年的铺垫和积累?但是大家都在追这个。


换一个角度,如果今天小鹏仅仅在某一些新能源上面去单点发力,我认为是很难的。也许有一定的规模,你明天怎么办?后天怎么办?所以小鹏选择的一条道,是一条相对来说要摸索、要铺垫、要教育市场的一条道路,但是我们认为这个道路来的速度不远了。


刚好我们也提到了第二个挑战,怎么样把品牌做得更向上。比如说怎么样把里面的细节做得更好。细节做得更好其中有一个点,就是少做一些事,把某些事做深。


你会看到我们明年的车更多,乃至后面有更多的车,SKU包数量会明显下去,这些变化都代表着我们在这上面的思考和动作。今天我自己觉得最怕的是手中无粮,我们手中有足够的粮;第二你不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第三你现在的市场是一个卷的市场,在卷的市场和在稳定市场的竞争逻辑差别太远了。


今天如果站在一个常规的市场,小鹏肯定会跑得更快,但是换一个角度也可能许多竞争市场会用不同的打法,有人负毛利法,有人用什么什么法,这是销售的逻辑,所以你会看到有很多方法在不同的角度冲击这个市场。


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事情?今天新造车企业要做得好的一定要有耐心和韧劲,一定要坚持自己的道,一定要跟客户做朋友,以客户为导向,然后把内部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这些都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觉得今天你在前面的,大家都会讨论明天他还能不能在前面,因为我们看到有很多榜样,刚才讲的深圳的公司他们原来也很挑战,但这几年成长得很快,他们是榜样之一,所以我想说的是要有耐性,谢谢。




在采访的尾声,何小鹏还表示,G9是当下小鹏最重要的产品,是全新一代的技术、产品体系的出发点。


在这个出发点上,他们考虑了中国,也考虑了欧洲,因而在品质、安全、质量和基础能力等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不同,是内部的重新定义、重新思考。未来以它为基础小鹏会做很多的事情。



END•

如需转载原创文章,请联系微信:KJMRTS88

欢迎点击科技每日推送视频号,看最新视频~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