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勇于改变现状
不自我设限的成长型思维
先来看一个实验。
一位生物学家,把几只狗放进通电的笼子里,有的笼子没有上锁,有的笼子上了锁。经过多次电击实验之后,变化发生了。
当把狗都放到可以打开的笼子里时,那些曾经尝试逃脱并成功的狗,轻易就逃了出去;而那些曾多次失败的狗,宁愿接受电击,也不再尝试逃跑了。
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设限”。
工作中遇到挫折和挑战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限制”,是逃避,总是逃不开一个魔咒:我不行,学不会,做不到,这行不通……
为了摆脱这种“无力感”,他们会找很多借口来推脱责任、转嫁问题,抱着“固定型心态”,认为怎么努力也没用,心甘情愿做一条咸鱼,躺平了事。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研究证明,固定型思维的人只会在其“擅长”的领域勤奋努力,同时掩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恰恰相反,他们认为通过不懈努力,任何人在任何领域都能取得自我突破。
我研究过的众多成功人士,不管其学历多低、家庭环境多差、受过多少打击,总是抱有强烈的好奇、上进、不服输的心态。
面对挑战,他们不抗拒变化、不怕犯错难堪、不自我设限,总是说:我能行,我会学……逼自己一把,面对难题积极寻求答案,从而不断让自己取得突破。
02
丢掉玻璃心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困难,而拥有“玻璃心”的人一碰就碎,经不起一点挫折。
比如工作中出现失误,领导批评了一两句,你内心就会非常敏感;话说得稍微重一点,你的情绪就崩了,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并且长时间走不出来,甚至动不动就赌气辞职。
这种情绪和反馈,在我看来,是一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巨大障碍。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说:“积极主动”,是区分个人成长前景的核心准则。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领导安排我写一份重要方案。我非常用心地工作,熬夜加班,花了一个多星期终于做好了。
我把初稿提交给他,领导意见一大堆,但就是只字不改。
于是我按照他的意见,修改好后再发给他,然后又收到他提的很多意见。文件翻来覆去被打回来修改了十几次,电脑里的方案存档从V1排到了V19。
在那时我一度情绪崩溃,但幸运的是我没有放弃,强行让自己积极坚持,最后方案终于通过评审,我也得到了蜕变式的成长。
真正勇于成长的人,都拥有强大的耐心和心力,既经得起赞扬,又受得了批评,面对压力要做到“蒸不熟、煮不烂、捶不扁、砸不破”。

03
每天进步一点点
以追求长期的指数级成长
蒙古部落有一种培养大力士的方法,家长让孩子每天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上山吃草。小牛犊这时只有十多斤重,孩子们完全能轻松胜任。
就这样,随着牛犊一天天长大,孩子们的力气也越来越大。最后,当牛犊长成大牛时,孩子也练出了力能举鼎的神力。
在很多人看来,进步1%并不是什么特别了不起的成就,但成长是需要积累的。每天一点小小的进步,长此以往会带来指数级成长的结果。
看一个公式,0.99 的 365 次方是 0.025,而1.01 的 365 次方是 37.78,结果相差1482 倍。
假设1代表你目前的状态,1.01就代表着每天进步一点点,而0.99则代表着每天懒惰一点。
虽然现在来看,1.01和0.99的差距甚小,但经过时间的积累,最终的差距却是巨大的。
如果再进一步扩大来看,结果更是惊人。0.98的 365 次方是0.0006,而1.02的 365 次方是 1377.4,结果相差2295667倍。
值得培养的高潜人才,都深谙持续努力和终身学习之道。哪怕当下看不到回报,而无数个1.01的叠加,最终能让你获得强大的正向成长循环。
客观评估自我
时刻保持开放的空杯心态
我曾看到一组统计数据:让一些学生预估自己的考试成绩,结果发现,真实成绩最差的那10%的学生,普遍会高估自己的成绩。
而在对智商水平进行调研时,80%的人觉得自己的智商超过平均水平,但其实这个世界上有一半人的智商比平均水平要低。
在心理学中,这种过于自信地高估自己的现象,被称为“达克效应”,也就是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处在无知者无畏的“愚昧之巅”,然后沉溺于自认为的“最佳状态”,从此不再进步,真正平庸下去。
李小龙说:“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值得培养的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也不会站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哪怕已经是行业精英。
高潜人才都懂得打破常规,不被自身经验所束缚,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并愿意不断获取新知识,去寻找新的可能性。

05
秉持双赢思维
与人建立真正的互赖关系
李峰刚工作时参加饭局,看一个同事很会逗领导开心,端茶倒水、察言观色,分寸十足地插科打诨。
不想被同事比下去的李峰,也跟客户开起了玩笑:“哇,王总,你的裙子好好看,穿了跟没穿一样……”
老板忍住笑,拍拍李峰说:“有时候,可以不说话的。”
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说:“建立真正的互赖关系,是人际关系成功的本质。”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最要紧的不是语言或行为,而在于本性。
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自小被“我赢即是你输”的思维模式所教育和浸染,于是下述现象成为常态:
童年时,父母的爱被附加了条件,孩子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实现价值;
上学后,由于教育目标功利化,导致个人价值通过成绩比拼才得以实现;
工作后,被灌输成长的核心是竞争而非合作,所以大家习惯了尔虞我诈;
结婚后,夫妻双方总要分出个输赢强弱,以证明在家里到底是谁说了算。
但殊不知,这种你死我活的“输赢模式”,正是很多人无法发挥成长潜力的巨大负面因素。
真正具有成长潜力的人才,经常秉持双赢思维,在人际交往中寻求双方受益、皆大欢喜。
这种行为方式,会让他们不断获得“贵人”的帮助,为自己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