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公共场合,还是私人家居,别管东西横着放还是竖着放,极简主义风格的光溜溜圆柱、长方体、矩形到处都是——「以原初自身形式展现于观者面前」。右图的极简风柱子,被人批评毫无细节
极简主义因「绝对中立、没有细节、没有身份」广泛流行,又因此受到诋毁,不仅说明主流审美趣味的「压制」性,也暗示了其确实具有满足当代人们需要的心理功能。浮夸长椅对极简风长椅,难道不是右边的更好看?其实,让「极简主义」不那么泛滥到令人厌恶,最好的办法还是少学网红,避免盲从。先不要急着批判极简主义让所有东西看起来都一样。因为重点不在极简主义,而是它流行。印象派流行的年头,法国正在和普鲁士打仗。最有名的作品《日出·印象》(1872),画的是法国北部的勒阿弗尔港,画家莫奈在那里度过了童年。画面中,一轮橘红色的朝阳从海面懒懒地升起,就像你我在岭南的回南天从被窝爬起来。太阳的光晕是那么微弱,费了很大力气也不能驱散笼罩在小轮船和小摇橹船上的灰蓝雾霾,同时在海面上留下一片黄色的反光。印象派的画作,看起来是着了色的气体和光线的流动。在此之前,流行的是高度「完美」的古典艺术,由层层叠叠、细致入微的笔墨构成,像多纳泰罗的圣徒雕塑,一根手指牵动小臂的哪一束肌肉都会如实呈现,相比之下,印象派的作品就跟人家的草图差不多。印象派流行,自有时代的背景。随着德意志民族国家取代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导力量;法国结束皇帝统治,开启共和政治,巴黎公社起义——一个「平等」的现代呼之欲出。莫奈也好,马奈、梵高、雷诺阿、塞尚也好,建筑、河流和天空,在他们笔下都化为模糊的景物,缺乏精巧的清晰度,却激发观者丰富的想象。想象的空间是如此之大,因为人们经历的权力的下移,是历史上前所未见的事情。百年包豪斯,十大伟大作品,你能认出几个?一战后的德国,挣扎着履行《凡尔赛条约》的义务,赔偿高昂,国内四分五裂。包豪斯宣称「艺术与科技,全新的统一」,开创了迷人的简洁之风,向世界证明德国不那么具有侵略性——而是进步、大胆、开放、先锋、理性且精致的共和国。当然,艺术家们特别吝惜材料,估计也是因为德国当时原材料太紧张了。如今,在柏林、莫斯科、纽约和北京,包豪斯风格的建筑依然拥有令人仰望的荣光。人们预约美术馆「印象派」展览的门派,哪怕排队几个小时。流行的风格,在某一时期会形成压倒性的「主流」趋势;当它不再流行,依然会得到追捧。唯一令人觉得烦的时候,可能就是它流行的那么一阵子。极简主义最早流行于 20 世纪 60 年代。极简艺术家追求事物的原貌,特别讨厌把大理石雕刻成人形之类的作品,反正石头最后还是石头,木头最后还是木头,不能是别的「物品」。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总是和从一些现象中理出一些逻辑有关。就算是达达主义这种无政府虚无主义,也有它的宗旨——消除世界上的颓败,建立新的秩序。极简主义不过是把这种秩序继续「提纯」,同时艺术家的创作也更加条分缕析,制定计划、下达指令、监督生产,听起来一点也不浪漫。像唐纳德·贾德,大部分作品都名为《无题》,除了不在作品中流露任何情感,艺术家甚至担心作品名字也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红色的铜箱、十几块无支撑的搁板……贾德在用重复性动摇某种内在的真理。《无题》, 唐纳德·贾德,1967弗兰克·斯特拉,比贾德年轻差不多十岁。在《理性与卑劣的联姻 2》(1959)中,人们只能看到黑白色线条,粗细不同,互相缠绕。《比利卡 I》,弗兰克·斯特拉,1973卡尔·安德烈的《等量物 8》(1966),就是把 120 块耐火砖摆成两层矩形。他不想让观者觉得作品有什么深刻含义——它就是 120 块耐火砖!卡尔·安德烈的《等量物 8》,1966索尔·勒维特《序列工程 1》(1966),展现了一个个树在网格中的白色立方体。作者表示,最好的观赏办法就是围着雕塑慢慢踱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维方式去观察作品。只要观者的眼睛适应了氛围,获取的信息就能不断增加。索尔·勒维特《序列工程 1》,1966这些极简主义的代表作,也叫「太空时代的艺术」,精确,无情,冷静。极简艺术家和把人类送上太空的科学家一样,探索物质、系统、体积、顺序的原理。表面的平静掩盖着内在的紧迫。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风起云涌,嬉皮士运动,五月风暴和石油危机,都令人们渴望找到某种秩序。当时设计界也流行极简主义,像德国博朗的一系列家居用品,不仅在当时斩获多项大奖,更启发了后世的苹果公司,令极简风在21世纪「回魂」。苹果公司引领的极简风,流行也有小二十年了,近十年愈演愈烈,不过反对声也逐渐升高。极简主义的愈演愈烈,是因为人们确实存在着太多身份的焦虑。这种焦虑在 21 世纪尤其明显。互联网的普及,让世界上充满了一夜成名的故事,再普通的人也有希望成为明星。而渴望受到瞩目、受到敬仰的人们的数量,远远多于实现这种渴望的人的数量,极简主义的出现不亚于最好的抚慰,因为它的理念是「专注于减少生活中的消费和过度,以便个人可以专注于优先考虑自己的价值观」。某种意义上,消费极简主义就是塑造「回归自我」的形象。弗兰克·斯特拉《Die Fahne Hoch!》,1959,这幅单色作品是挑战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最著名作品之一同时,极简主义还有一种「拉齐」消费能力的虚幻作用。2012 年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愿简单化与低收入参与者的生活满意度提高有关,但与高收入参与者无关。说白了,没钱的人可以通过极简主义或者「断舍离」,掩盖自己买不起奢侈品的事实,或者说服自己「不需要」那些东西;但有钱人从来不搞极简,买再多「没用」的东西也不担心家里没地方放。另外,政治正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物品上的细节太多,就会凸显种族、性别、地位、阶级、职业等身份,如果大家都是极简中性风,看起来比较天下太平。当下的人们需要极简主义,极简主义才能继续流行。但极简主义要不要一家独大,恐怕选择权也在人们的手里。比如家居设计,极简风也流行好几年了。经常是水泥自流平地面,然后放上一些铁质框架家具,全屋黑白灰。或者小白砖上墙,黑色岩板洗手盆,家家都选。极简主义的信条是功能大于形式。但是走红了以后,成了形式大于功能。小白砖贴在厨房墙上,擦油烟就得累死,而且砖越小缝越多,清洁工作越不好做。黑色容易显水渍油渍,岩板盆用久了掉底。至于水泥地、铁架子好不好用,因人而异,但家里搞成打螺丝工业风,应该不适合大多数人。因为某种风格流行而去跟风,自然催生太多千篇一律的物品。如果从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出发,极简主义未必能那么普适。其实,就一般情况而言,极简主义物品还真好过太多细节修饰的物品,并不是每位设计师都能把握好细节的尺度。大量没用的细节,很像一句老话「夫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而老郎之子也。庙有树一株。人皆曰树在庙前,余独谓庙在树后……」1. 负责制作「爱范儿」视频内容,以及其他节点业务视频内容选题策划、创意输出,把控视频整体进度、流程和质量
2. 对影视栏目制作有独到的见解,能根据客户需求与客户进行沟通讨论视频的方向和细节;针对客户的意见能快速响应并作出合理的判断,从专业角度去引导客户,完成项目交付
3.熟悉视频制作进度,能够独立统筹项目,对视频制作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能及时给出建议和解决方案,保证视频项目按时,保质交付
1.大专及以上学历,4 年以上相关职位工作经验
2.熟悉视频拍摄的各个流程并能主动配合团队所分配的工作任务,包括参与内容构思、策划、拍摄、布景布光等
3.熟悉视频制作流程,具备 4 年以上的视频制作经验,熟练掌握 AE 、FCP、PR、达芬奇等视频制作相关软件
4.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够把握作品的主题创意、视频影调、拍摄、剪辑、特效包装、节奏、音乐、设计包装、等整体效果
5.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有较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高度责任心、耐心
6.热爱短视频,具备一定策划/制片经验,有短视频企业号运营或 B 站 up主经历优先
7.热爱消费电子产品,对科技数码产品有浓厚兴趣,资深数码产品玩家优先
8.简历需附上视频作品(‼️视频作品请提供公开链接,如新片场,网盘作品会被过滤)
简历投递邮箱:hr@ifanr. com
小米 12S Ultra 的图像传感器没有「一英寸」大,但却很正常
《独行月球》,不够喜剧也不够科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