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为啥不怕脑震荡?原来之前的答案都说错了!|一周科技

百家 作者:果壳 2022-07-16 14:16:24
欢迎收看一周科技。本周你将看到:①人类又开始琢磨啄木鸟为什么不得脑震荡了;②夏天让男人吃更多;③深海鱿鱼珍贵影像;④活的“结晶”;⑤章鱼吸盘手套。


 无惧脑震荡 


啄木鸟那么用力啄木头,它们为什么没得脑震荡?过去,一个常见的解释是它们的头骨能够吸收冲击保护脑子——然而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新研究指出,这个说法其实并不成立[1]。


高速摄影下的北美黑啄木鸟(Dryocopus pileatus)| Current Biology/Van Wassenbergh et al


过去,人们猜测啄木鸟上喙后方、眼眶前方的“海绵状”骨头具有吸收冲击的作用。然而高速摄影分析却显示,这一结构在啄木头过程中始终表现得十分坚硬,几乎没有减震效果。研究者还指出,演化出吸收冲击的头骨会降低啄木头的效率,这也会不利于啄木鸟的生存。


人们过去猜测图中绿色部分的骨头能帮助啄木鸟吸收冲击,但它实际并没有这种效果 | Van Wassenbergh et al


虽然头骨没有提供保护,但啄木鸟的脑子依然很安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脑子比较小,在相同加速度下不会承受像人脑那样大的压强变化。根据研究者的计算,这些啄木鸟要将啄木头速度提升为两倍才会引发脑震荡。


 食欲之夏 


夏天的阳光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会让男人们吃得更多[2]。


阳光会影响食欲——但这似乎只对男性成立 | StockSnap/pixabay


通过分析约3000人的调查数据,以色列研究者发现季节性光照变化会影响人类男性的食物摄入:与冬季相比,阳光更强的3月至9月男人们的能量摄入平均增加了约17%。而在女性身上,这种现象并不存在

进一步研究显示,这种效应与名叫“生长素释放肽”的激素有关。生长素释放肽具有促进食欲的作用,而阳光中的紫外线(UVB)能够刺激皮肤的脂肪组织产生更多这种激素——而这一过程又会被雌激素抑制。因此,人类男性与雄性实验小鼠的食欲都受到紫外线照射的影响,但女性与雌性小鼠则不会出现明显的食欲变化。


 鱿鱼妈妈 


在1390米深的海底,远程遥控设备拍摄到了十分罕见的画面——一只鱿鱼妈妈带着卵在深海漂流。这只鱿鱼的腕足上挂着一块凝胶状的物质,其中密密麻麻如珍珠状的就是鱿鱼的卵[3]。


视频:深海枪鱿携带着如同珠帘般的卵 | MBARI


这是一只深海枪鱿属(Bathyteuthis)的鱿鱼,体长约7.5厘米,具体物种未知。随身携带卵的行为在底栖章鱼中比较常见,但在鱿鱼当中,目前只有3种鱿鱼被观察到这种行为。2005年,这个机构曾在深海中观察到另一只鱿鱼携带着卵,那是一只B. berryi,与此次的主角来自同一个属。通常来说,鱿鱼会将卵产在海底,随身携带虽然能给予卵更好的照顾、提高后代存活率,但却非常耗费母亲的能量,并让母亲更容易被捕食。这段视频是由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拍摄的,他们通过深海远程遥控设备拍摄到了许多珍贵的画面。


 活的“结晶” 


在本周的《自然》上,麻省理工学院研究者报告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在培养皿中,活的海星胚胎会自发地形成“结晶”结构[4]。


视频:海星胚胎自发聚集在一起形成“结晶”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在研究海星(Patiria miniate)发育的过程中,人们无意中发现了这种类似结晶的自组装现象。在受精后的发育早期,这些海星胚胎表面长出纤毛,并在水中开始旋转运动。当旋转的海星胚胎彼此靠近,它们会在水流的作用下贴在一起,在水面上逐渐聚集,形成紧密堆积的平面六边形结构。在最终解体之前,这种“活体结晶”结构能够维持数天之久。


旋转的海星胚胎靠近彼此,周围的小颗粒显示了水流漩涡 | nature video


研究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实际观察与计算机模拟,他们希望这样的自组装结构能为设计机器人系统提供灵感。


 章鱼手套 


以章鱼为灵感,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可以自动粘附物体的吸盘,并把它做成了帮助人们抓取水下物体的吸盘手套[5]。


以章鱼为灵感的吸盘手套 | Michael Bartlett


这种吸盘是一个覆盖着弹性薄膜的空心锥形结构,通过抽取锥形空腔内的空气,可以让薄膜向内凹陷,在与物体的接触面上形成负压,从而吸住物体。吸盘系统附有微型激光雷达传感器,可以自动检测与物体的距离,并在贴近物体表面时自动开始工作,在50毫秒内完成高强度吸附。在演示中,“章鱼手套”成功在水下吸取了玩具车、金属盘、水凝胶球等各种表面形状与软硬度不同的物体,使用者无需进行任何抓握动作或操控按键。


吸盘手套自动吸取物体 | Michael Bartlett Lab


现在的“章鱼手套”看起来依然比较简陋,不过研究者表示这一设计思路未来有望应用于医疗、水下救援等场景。


参考文献

[1]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2)00855-7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22-00587-9

[3] https://www.mbari.org/products/creature-feature/deep-sea-squid/

[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889-6

[5]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q1905


作者:麦麦,窗敲雨

编辑:窗敲雨

封面图来源:jLasWilson/ pixabay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