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网上读到的莫言金句,50%都是假的

百家 作者:刺猬公社 2022-07-15 15:00:55
莫言:真不是我写的......结果我还收到400元稿费。


编 | 徐彦琳

文章来源 | 新京报传媒研究院(ID:xjbcmyj)


7月11日,知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莫言”发布了一篇题为《莫言:这些作品真不是我写的》的推送文章,对网上一些署名为“莫言”的文章进行辟谣,声明并非自己的作品。



文章晒出了莫言回复友人林泉的亲笔信:

你来信问网上流传的《酒色赋》是否我的作品,我明确地告诉你,这不是我的作品。就像那首我认为写得很好的诗,《你若懂我该有多好》不是我写的一样。我钦佩这些作者的才华,也为他们放弃自己的著作权而感到惋惜。说实话,我还收到过此诗被选入某大学教材后出版社寄来的一笔稿费,大概是四百余元。因此我希望此诗的作者赶快把自己的“孩子”认领回去,同时也把稿费领回去。


 图源 中国青年报


莫言在信中写道:
现代文学史上,靠一首诗成就诗人之盛名的例子很多,你这么好的诗寄在别人名下,在网络上流浪,实在是太可惜了。还有那首充满智慧的《我》,很多老年朋友都很喜欢。但遗憾也不是我的作品,我也衷心希望原作者速速把《我》认领回去,你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根本无须借助我的虚名。网上挂在我名下的诗词金句还有不少,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例举。这些作者都是才华横溢,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发自己的作品,用我的名字,岂不是便宜了我。


莫言还在信中指出:
诸如《我只对两种人负责——我生的与生我的》等名言警句,均非我作,但有些人据此批评我的三观,对此我只有哭笑并叹息了。我前年写了一部中篇小说《红唇绿嘴》,塑造了一个游弋在网络上的“网鳄”形象,你得空时不妨一读。

文章中,莫言还对一些谣传是其本人所写的文章和诗词金句,发布视频进行打假,还不忘配上本人表情包↓



视频中,莫言提到的假冒作品包括《你若懂我该有多好》《莫言说》《我》和一些诗词金句等。


对于这些署名莫言的作品,他表示:“以上都不是我说的。——莫言”,并配上了“告辞”表情包。


人在家中坐,作品天上来?
莫言曾多次打假!

对于一些冒名作品,莫言曾多次发微博澄清。

——“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这是谁写的。”


——“写得挺好,没必要署我名字。”


——“非我所作”“不是俺写的”↓


多位作家都被杜撰“假语录”

除了莫言,近些年,网络上流传着杨绛、张爱玲等作家的“名人名言”,让网友难辨真假。

据潇湘晨报消息,2013年杨绛生日前后,“杨绛百岁感言”在网络上流行一时。杨绛作品版权所属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在问询过杨绛本人之后,正式在官微辟谣↓


澎湃新闻记者曾报道,在短视频平台中,部分盗版书籍的营销,往往通过虚构一些不存在的“名人名言”,制作成短视频进行传播,并和图书捆绑销售。而短视频的主角,一般是知名作家或是商业巨头。例如,杜撰张爱玲语录“活的认真,笑的放肆,抬头遇见的都是柔情”。


对于类似的“假语录”,2017年,“鲁迅说过的话” 检索系统正式上线。这是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建立的“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检测系统”,包括鲁迅著作全编、译作全编及研究月刊三个子系统,网友可通过该系统一键查询“鲁迅说过的话”,以此辨别名言真假。


名人“伪金句”泛滥
“山寨鸡汤”尴尬了谁

“林徽因的爱情谏言,总有一句温暖你”“杨绛的百岁感言,中年女人不能不听”“莫言告诫中国人的十句话”……眼下,一些情感类博主视频号上,打着名人旗号的“伪语录”配上岁月静好画面,拼贴乱炖出让人哭笑不得的“山寨鸡汤”。粗制滥造、东拼西凑的段子被大量转发,假名人名言泛滥究竟“尴尬”了谁?

同样一句话,名人说的“自带流量”,不少公众号、视频号,吃准了光环加持的威力,炮制杜撰出花式语录,甚至进行了“精准投放”——两性关系题材安在林徽因名下;“教你做人”的归鲁迅;带点犀利调侃的索性“冠上”莫言……


不可否认,人生不同阶段里或许存在对名言警句的“心理按摩”需求。但假借名人噱头的“山寨鸡汤”,经过流水线生产、励志化包装、快餐式加工后,企图用一两句话概括大千世界与人间万象,却忽略了生活的复杂性。比起冷峻的现实、逆耳的忠言,假名言更温情脉脉、神秘深刻,几乎如“万能公式”般套用多种场合。不少披着“情感导师”外衣的假名言,看似传播“善”与“美”,却早已丢掉了“真”,背离诚信原则,有误导读者之嫌,也损害了所用名人的合法权益。

一旦假语录甚嚣尘上,“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下,丰富的文本与深入的思考便难免缺位。恰如评论家陈晓明在《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一书序言中所提示的:在媒介转型的语境之下,杨绛的文化形象与其文学史上形象却发生了某种“偏离”。


比如,文学家杨绛的一生可以被仅仅限定为“贤妻良母”吗?这显然是对消费者的某种迎合。如何才能拨开种种偏见,把“杨绛”还给“文学”?如何从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角度去重绘杨绛的文化肖像?如何从这一个体出发,得以管窥20世纪中国的思想史脉动?

这一连串追问也给广大读者提了个醒——上网“冲浪”需谨慎,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是互联网时代的硬核生存技能。学会对网络信息保持审慎态度与交叉验证的能力,跳出对名人名言的盲信盲从与认知刻板印象,恐怕更有助于拨开情绪困境的重重雾障。


话说回来
你被“假语录”骗过吗?


本文综合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文汇报等整理
本文编辑:徐彦琳

END


瞭望新科技、洞察新消费、深研新内容

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互联网资讯、社交、长视频、短视频、音频、影视文娱、内容创业、二次元等。

投稿、转载、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 | ciweimeijiejun
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 | yunlugong
如需和我们交流可后台回复“进群”加入社群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