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为什么有些问题地方发现不了,督察进驻一个月就发现这么多?”

百家 作者:侠客岛 2022-07-11 19:14:39

几天前,在一场国新办的发布会上,有记者提了一个“灵魂之问”:“为什么有些问题地方发现不了,督察进驻一个月就发现这么多?”


记者说的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截至目前,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覆盖全国,共受理转办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完成整改28.5万件;督察组还公开了262个典型案例,其中一些案例在地方拖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在中央督察介入下,最终被曝光并整改。


秦岭违建别墅拆除后建设的秦岭和谐森林公园(图源:新华社)



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安排。自2015年试点至今,这一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成为中国推进生态治理的一柄利剑。


其中,第一轮督察从2015年底开始试点,到2018年收尾并开展“回头看”,3294项整改任务总体完成率达95%;第二轮督察从2019年启动,前三批整改方案标明的1227项任务现已完成半数。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之所以有效,因其属典型的“自上而下”治理模式,依靠的是中央权威的强势推进。督察直接“督事”,既看重督察对象的工作成果,更看重推进事务落实的过程;“督事”也是“督人”,督察工作始终坚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关单位及个人一旦失职失责,将依照组织纪律惩戒或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例如,第一轮督察期间,中央先后通报祁连山生态破坏、秦岭违建别墅等重大生态环保问题,一大批领导干部被严厉问责,被问责官员行政级别之高、数量之多,在中国生态治理中前所未有,产生了巨大的警示威慑作用。


要求地方“令行禁止”只是第一步。中央权威还体现在高站位和长远考量上。


地方治理容易出现“自利性”,滋生地方保护主义、“新官不理旧账”等短视做法。不少生态问题累积多年,背后官商利益勾结,地方既得利益板结,难以撬动。近些年曝出的滇池违建别墅事件、吉林长白山违建高尔夫球场及别墅、广西凤山世界地质公园野蛮开采、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肆意违建、腾格里沙漠污染、海南违规围填海等重大生态环保案件,背后都是地方长期粗放型发展积累的生态顽疾。让地方自己查自己,难度无异于“拽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自上而下“一竿子戳到底”,借鉴的就是纪检领域的中央巡视思路,旨在打破地方利益藩篱,从最硬的“骨头”、最难的问题入手,以案促改。随着督察深入推进,一些地区经历整改阵痛后,逐渐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某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现场(图源:新华社)



从目前的成绩单看,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已形成一套有效经验做法。


深入基层是基础。督察组成员通过实地考察、个别谈话、受理信访、资料调阅、明察暗访等手段,发现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在督察期内,下沉督察一般会占3-5成时间。督察组除负责人外,成员多为生态环境领域专业人员,对相关问题很敏锐,能精准抓住督察对象的重点问题。在实地走访中,有些地方耍的“小把戏”也很难逃过督察人员及探测设备的“火眼金睛”。


再有就是紧盯不放。督察组对整改任务实施清单化管理,采取多种调度、盯办方式督办。对一些“老大难”问题,督察人员还会定期到现场核查,有些是一个月一次,有些是几个月或半年一次。每次核查都会形成“盯办报告”,如发现整改不力,会视情采取通报、督导、约谈、专项督察、移交问责等措施,层层传导压力


走群众路线很关键。数据显示,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受理群众信访举报17.9万件,第二轮受理10.8万件,解决了不少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群众看到中央的决心和实效,进而在第二轮督察中继续向督察组反映问题。


群众信访举报是问题线索的“富矿”。例如,在对吉林开展两轮督察期间,督察组收到大量关于永春河、南溪湿地、抚松明沟存在污水直排或黑臭问题的举报。督察人员抽查回访发现,当地部分河段的河长制形同虚设,部分河长对河道淤泥上浮、水质恶化、返黑返臭问题视而不见。监测数据也有偏差,群众举报问题基本属实。


又如江西南昌麦园垃圾填埋场,场区垃圾和渗滤液臭味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在督察组受理后,南昌累计投入30多亿元,让垃圾填埋场彻底改头换面。



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边督边改情况汇总表(图源:生态环境部)



回看两轮督察的典型案例,部分督察对象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敷衍整改工作。


例如,首轮督察中,有的地方应付督察搞“一刀切”,或装模作样局部整改“切一刀”,这种“运动式治理”受到舆论批评。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掩耳盗铃”,什么矿山刷绿漆伪装植树绿化、向河道撒药让河水迅速变清、摆盆栽苗木搞“盆栽式复绿”等,令人啼笑皆非。


2019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常态化督察制度。长了牙齿的制度,打破了一些地方官员的侥幸心态。在第二轮督察中,弄虚作假现象大幅减少。被督察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心态上起了变化:问题只要不解决,总还是问题,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啊!


说到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根本目的不是问责,而是帮助督察对象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各地发现问题后,可以制定整改方案,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落实整改。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用实打实的态度推进整改,这是面对中央督察最老实也最明智的做法。


目前,一些省份已制定并推行省内生态环保督察制度,这既是面对常态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自我体检”,也是把工作和责任落到实处的好办法。如果从上到下都能发现问题不回避、解决问题不含糊,督察制度就真正实现了良性循环。


文/云间子

编辑/点苍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