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每人将有一个“碳账户” 低碳生活能赚钱

百家 作者:IT时报 2022-07-07 19:33:20

图源:东方IC

7月,一件或许影响深远的事发生在上海。


7月1日起,上海首部绿色金融法正式施行,法规提及,浦东区政府将“探索建立企业碳账户和自然人(常住人口)碳账户”。


“个人碳账户”或许听起来陌生,但其实,让支付宝好友沉迷收集“绿色能量”的蚂蚁森林便可理解为一类“个人碳账户”。收集个人绿色低碳活动信息转化为碳积分,随后用于兑换权益,这是“个人碳账户”的普遍用途。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名为《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的法规,其中第三十一条提到,鼓励金融机构为碳积分高的企业、个人账户提供优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加强这些碳账户与全市碳普惠相关平台衔接。


尽管法规中并未明确提及围绕个人碳排放的碳交易,但不排除,在“个人碳账户”“碳普惠”等机制成熟后,涌动着真金白银的“环保赚钱”成为可能——日常的一次绿色行为便能创造一份“碳资产”。


7月6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向媒体透露,上海的碳普惠建设方案计划今年下半年出台,届时,每个市民都将拥有个人碳账户。

“低碳生活”成发展近景

一切要从“双碳”说起。


2020年9月,中国首次提出“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大背景是,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皆已实现碳达峰,大多将2050年定为实现碳中和的年份。相比这部分从20世纪开始控制碳排放,花费50~60年完成碳达峰的国家,追赶而来的中国在时间上非常紧张。


由此,作为世界各国控制碳排放的重要手段,碳交易体系进入加速阶段。《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0年年底通过,企业的“碳排放权配额”愈发成为经营者需要考虑的问题,高排放企业需向其他企业采购额外需要的碳排放配额,以满足国家的硬性减碳标准。


个人碳排放量减排也提上日程。去年10月,“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被国务院列为“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今年两会上,不少提案涉及个人碳排放。


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提出,“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对中国经济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也要求社会公众实现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而九三学社中央则在提案中援引数据证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能耗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50%,个人碳排放行为的法制建设亟需加强。


一站式碳管理平台“碳阻迹”指出,若倡导一周一天素食,每个人的减排量一年可达128.71 kg COe(二氧化碳当量);若每人购买服装数量减少10%,碳排放将减少24.81 kg COe;若每人每周少开一天私家车,每年碳排放将减少44.35 kg COe。

图源:碳阻迹

在各地政府口中,围绕个人、小微企业碳排放的尝试,有个更普遍的名字:“碳普惠”。

金钱涌入“碳普惠”

作为一种环境权益,碳普惠已经愈发普遍。它大多面向社会公众、小微企业,是对自愿节能减排行为的激励机制。


今年6月,深圳推出居民低碳用电小程序“碳普惠”,通过对家庭电量进行换算,对居民家庭减排量进行统计,给予用户不同等级的个性化标志勋章。

相比金融属性更强的企业“碳交易”,以往碳普惠的途径大多是间接的,且不与经济价值挂钩,例如“蚂蚁森林”,用户的减碳权益可兑换为沙漠种树。


但事态正在近年发生变化。公开信息提及,预计明年,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将得到授权的居民减排量上架交易平台,供高耗能团体、企业购买,居民减排量可兑换礼品卡、地铁出行卡。


这意味着,个人减排量将有机会同企业碳交易市场挂钩。事实上,通过环保赚取切实经济回报的不止深圳。


上线一年半的绿色出行平台“北京MaaS”,由高德地图同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推出,用户使用步行、骑行、公交等出行方式获得的碳减排量,可在平台上兑换公交卡、代金券等。

去年9月,高德地图将“MaaS出行·绿动全城”碳普惠活动产生的1.5万吨碳减排量,尽数卖给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并将全部收益回馈为用户的兑换权益。


不难看出,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一向以公益性质为主的环保性碳普惠,正在切实吸引金钱。这也与需求方市场——企业碳交易密切相关。


去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落地上海,主要面向年排放2.6万吨二氧化碳以上的企业主体。据上海能源交易所数据,交易市场在2021年仅运行114个交易日,但累计成交量已达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


可对比的是,碳排放权市场交易试点开始于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7个重点省市作为首批试点区域。截至2020年12月31日,试点近10年,全部试点地区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共计4.45亿吨,成交额104.31亿元。


面对愈发火热的碳交易市场,个人碳排放量有望得到进一步重视。


在《大型城市居民消费低碳潜力分析》中,“碳阻迹”指出,人口超1000万的一二线城市,2030年平均每人的减排潜力至少可达1129.53千克。而在人口超过2400万的上海,这意味着超过2700万吨的减排量。

谁的机会?

今年开年以来,“个人碳账户”层出不穷,俨然已成热潮。


《IT时报》记者梳理发现,自今年3月中信银行推出首个银行个人碳账户以来,短短数月,已有浦发银行、衢江农商银行、昆仑银行、日照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等众多银行入局推出相关业务。


这类银行“个人碳账户”涉及水电、小微贷款等生活金融服务的方方面面,用户通过绿色减碳行为可换取积分权益,兑换生活用品及视频平台会员等。


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认为,“个人碳账户”刚刚开始试点建立,有助于提高民众节能降碳意识,倡导培养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互联网平台也是国内“个人碳账户”尝试的主力军。除了前面提到的高德,深圳首个碳普惠运营平台“低碳星球”由互联网企业腾讯建立。


减碳的新模式无疑需要用户基础,而这或许是互联网平台、银行的机会。目前大多数“减碳”政策文件中并不避讳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在上海7月1日推行的法规中,“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前也有提及:区政府要和“各类第三方机构开展数字化协作”。


不过,个人碳账户真正能够涉及碳交易,或许互联网平台仍有监管顾虑。


《IT时报》记者发现,“低碳星球”也同蚂蚁森林一样,碳积分用于培育星球,目前为纯公益性质。去年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后,“蚂蚁森林卖碳汇赚钱”的传言四起,官方为此特意发布声明称:“蚂蚁森林是纯公益。”

“个人进行碳交易很难短期实现,但围绕个人碳排放的生意正在热起来。”一名投资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

作者/IT时报记者  崔鹏志

编辑/ 郝俊慧 挨踢妹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蚂蚁森林  碳阻迹  南方电网  北京MaaS  低碳星球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大家都在看

点「在看」并「留言」,谈谈你的看法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