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祖国25载:香港电子产业发展兴衰史

百家 作者:OFweek 2022-07-01 20:31:48


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金紫荆广场上,7月1日,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的历史性时刻。

回归之后,近十年以来,香港创科发展成绩斐然,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及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正朝着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目标稳步迈进。

香港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国家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据海关统计,2021年中国出口集成电路3107亿个,同比增长19.6%;进口集成电路6354.8亿个,同比增长16.9%。而2020年香港的贸易平均额占中国芯片进口总量的38%,可见香港在中国芯片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

近些年香港屡屡被人提及金融、地产等领域,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上世纪80年代末香港也曾是半导体芯片产业发展重镇之一,在亚洲四小龙之中名列前茅借此机会,我们也来回顾一番香港电子产业的兴衰史。

 萌 芽 

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报告显示,香港芯片产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甚至比台湾还要早。在那个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家是全球半导体产业最为集中的国家,大陆整个电子元器件行业基本都是苍白状态。

香港电子产业为何能先于大陆萌芽,还得从一台收音机说起。

《六十年代香港乐队潮流》中有句话是这么描述的:“记得1959年,我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手提原子粒(晶体管)收音机,当时我七八岁,能拥有私人收音机,不知道多少人羡慕。”可以说,“收音机”承载了一代香港人的记忆,也是香港电子工业萌芽的开始。

(60年代原子粒收音机广告)

1959年,日本索尼通过一家香港公司在当地开设了第一家收音机工厂,专门生产晶体管收音机(当地称为“原子粒收音机”)。该厂由本地工业家胡孝清创立,工程承包索尼的制造合约,每月可以生产4000部收音机。收音机的风靡让越来越多商人嗅到了赚钱的气息,也让香港电子产业就此开花。

1960年,香港有三家收音机工厂;时隔一年,增长至12家;到了1962年,增加到14家。这种早期的电子制造行业不像现在这么复杂严苛,只要几名工人每天就可以装配数以百计的收音机。

由于香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自然也就成为了美国、日本考虑半导体制造外移的首选地域。在60年代初,各大著名的外国电子公司纷纷到香港设厂,最开始来港投资的产业环节主要围绕制造、封装、组装和测试等。尤其是早期电子产品的开花落地,让不少电子公司到香港设厂,装配分立组件,如磁芯存储组件、二极管、晶体管和电容器等,推动了香港电子业的极速发展。

但最开始,外企来港投资的产业环节主要围绕制造、封装、组装和测试,涉及技术深层次的研发活动等尚未来此。继建设封装厂承接半导体的部分生产制造之后,许多跨国零部件制造商在香港设立市场部门,从事该地区的销售,分销和采购活动等,内地的电子元器件供应主要都是经由香港由国外进口。

当然,在这期间,香港也并非仅仅依赖收音机制造,也曾为海外生产过一些国防用的电子产品,装配过有线无线两用电视机,火箭发射零件和雷达装置等。

 崛 起 

70年代,可以说是香港崛起的年代。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香港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业迅速发展。而更重要的,还是从50年代起实施的工业化,到1970年,香港工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1%,标志着香港已从单纯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实现了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由原本以轻工业为主导,转型为以电子工业、金融业和商业为重心,因此一跃而成“亚洲四小龙”之一。

也正是在70年代间,大规模集成电路问世,电脑、电子表产品迅速增长。越来越多外资在港设厂,用于装配集成电路、电子表、音箱器材、计算机、电视机等电子产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也开始落地香港,使香港电子工业有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在上文提到,香港最初只有几家电子厂,直到1970年,香港电子厂的数量已经变成了230家,雇佣工人人数也从183人增至3.8万人,实现了飞跃式增长。

而飞跃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当时劳动力低廉,二是吸引外资在港设厂。由于用大量人力作业,不需要置办昂贵的自动化装备,因而成本低,利润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出口总值增长迅速。数据统计显示,1975年,香港电子产品出口总值为27.57亿港元;1978年则增加了一倍多,为64.64亿港元;1981年,又比1978年增长一倍左右。

 爆 发 

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批香港制造企业开始转战内地,内地有更优惠的税收政策,更便宜的土地,更廉价的劳动力,香港制造企业获得了更为丰厚的利润。当时香港电子工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香港电子工业要继续发展,更新产品是关键因素。电子工业是反应科技发展最敏感的行业,因此,香港的电子产品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而迅速更新换代。只有这样,才能扩大电子产品的市场。

(早期飞速发展的电子通讯行业)

在过去老话说“香港黄金遍地”,对于香港而言80年代也确实是其电子行业爆发的黄金时代。

1981年,香港电子产品出口不再仅限于收音机,还有彩色电视游戏机、彩色电视机、电视零件和电脑零件出现大幅度增长。在当时,美国市场的电视机、收音机、唱机和电子表已基本饱和,而录像机、大屏幕投影电视、高级唱机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于是香港电子产业先后在大埔工业村引进美日技术和设备,兴建了兴华、爱卡、华科三家生产集成电路的工厂。

1989年,香港电子生产厂达到2009家,出口值达到558.18亿港元。也开始不满足于简单的收音机、录音机、电子表、计算器等产品制造,瞄上了微型电脑、个人电脑、多层次线路板、电脑外围设备、高级通讯器材、音响等产品。

鼎盛时期的香港是什么样呢?在90年代前期,香港GDP相当于整个大陆的五分之一,达到难以想象的历史最高比值。此时的香港不仅仅是经济实力,连文化影响力都非常大,尤其当时的港风影视剧以及歌曲,在全球都有着一席之地。

也正是这个时期,少数国际巨头如摩托罗拉等才开始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香港的电子产业也从初期的中低端化开始朝着高端化成长。《百年沧桑,香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形容香港:“一个新电子产品的制造时间,美国要8个月,日本要5个月,而香港平均不到3个月。”由于香港是自由港,进出口不课税,待遇优惠;其次是渠道多,消息灵通;再加上小厂多,大厂都是外资,这些灵活性,帮助香港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极大优势。

 动 荡 

在上文提到,香港半导体产业的灵活性优势曾帮助其获得极大优势,但也成为了后来发展的弊端。大多数电子厂虽然灵活,但规模迟迟难以做大,导致资金单薄,不能长期开拓新技术。此外,香港产品收益基本靠出口,其产销直接受国际经济形式影响。再加上香港电子技术人才极度缺乏,随着通货膨胀,厂房租金和劳工成本不断提高,元器件价格不断上涨,以前的竞争力也渐渐成为了压力。

随着重量级的企业迁离,香港在90年代后期错过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好时机。为什么这么说?半导体行业不是民间作坊,它是一个非常需要政府支持引领的产业。

业内认为,由于香港政府长期缺位对半导体产业与研发的长远规划和资金政策扶持,导致香港集成电路产业日渐式微。加之在大陆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和工业用地都更为廉价,并且从中央到地方都给出了很多优惠政策,香港的电子制造环节逐步北上,留下的企业在激励竞争下,大多选择在细分市场寻找机会,或者主要负责研发、产品设计和开发、管理、物流支援以及市场推广等。

有专家认为,如果香港要重新发展半导体产业,不单止不能走“积极不干预”的路线,因为其他国家或地区均有大量补贴,更应该做的反而是积极出台支持政策,这样才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

但事实是,中国改革开放了,香港老板也纷纷关掉在港工厂,转移去大陆,利用廉价劳动力,这其实并没有违背市场逻辑。那为什么曾经风光一时的香港半导体产业,还会在如今成为过往云烟呢?

有人认为,同为亚洲四小龙,韩国以三星为代表的的财团们开始大规模进军高科技产业,而香港还热衷于炒金融、炒楼市,对于需要费心费力、沉着发展的电子制造业已经不感兴趣了。也有说,是港英当局在移交期间遗留的经济陷阱,排挤了其他投资。

 回 归 

可以看到,回归祖国25年间,香港先后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9·11”事件、非典疫情、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直至今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灾难冲击考验。香港内部也见证了一次次风浪的起起落落,在风雨过后再见彩虹。

近十年,香港创科发展成绩斐然。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及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正朝着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目标稳步迈进。在半导体芯片领域,香港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

以近两年芯片行业发生的“缺芯”事件来看,有人称“华强北离不开香港,就像西方离不开耶路撒冷”,香港像是一只吞吐芯片的巨兽,源源不断地将华强北的芯片出口,又将世界各地的芯片聚集到华强北这片热土,近两年来香港疫情日趋严重,很大程度冲击到华强北芯片人紧绷的情绪。

要知道,香港是全球自由贸易港,而华强北地处深圳,又是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地。据芯世相报道,香港疫情给国产芯片贸易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两个:交期时长和交易成本。

交易时长来看,以前只需要1天报关、运输,次日到达;而现在因为香港疫情带来的不可抗力,清关从1-2天,拉长到3-5天,甚至一周,时效大不如从前。再加上缺货车、缺司机,中途还要卸货消毒,静置24小时等,这一路都是重重考验。一旦报关延期,客户的交货时间只能延期。

交易成本看,一单的成本变成了多单的成本。比如往返深圳和香港的快件因疫情防控开始了限重,以前正常小批量的芯片也可能需要分拆成多个单子。拆单后,价格会从以上的总价翻倍,多出来的成本,终究是贸易商承担了一切。

如今,香港虽然不再是芯片制造/芯片设计的重要基地,但依然在芯片贸易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橘色。大家选择将芯片贸易通过香港中转。一是能贸易进口上节省税务成本,在出口上芯片类产品也能享受到丰厚的退税政策;二是资金结算便利;三是海关效率高,以芯片这类走快件渠道的货物来看,香港到深圳大多以快件形式报关,不用操心繁杂的手续,不仅手续简单还有税减优惠,海关虽然收取清关费,但不会征收增值税;四是电容等一些无单证的元器件,只能以退运进口、退运返修等方式报关,从香港清关到国内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以上的优势都让大陆不少芯片企业及终端企业的贸易选择走香港渠道。哪怕疫情影响再大,香港对于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地位依然如此重要,不仅是全球的半导体贸易中心,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出口地。

 “芯” 机 遇 

半导体芯片作为强周期性行业,哪怕是遇到了严重的“芯片荒”,也会让国产半导体公司进入快速成长的机会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员,香港也跟深圳、珠海、澳门一样,紧抓机遇,深入布局,加速培育“芯”力量。

“十四五”规划中,中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在国策支持下,香港的科技人才可以在大湾区拥有更多机会,贡献国家的同时藉此培育本地人才。香港当地政府也在近些年在将军澳及元朗设立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微电子中心,其中微电子中心预计于2023年完工。科技园兴建微电子中心的目的,则是希望支持半导体研发到生产的中间环节,即”中试”阶段的小批量生产,以支持企业获得客户,并为大批量生产铺路。

今天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如今,香港正站在“一国两制”实践的历史新起点上。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祝福香港,祝福祖国!

OFweek号往期

NEW



重磅!华为成立半导体制造公司
美的决定私有化库卡,意欲何为?
重磅!小米汽车自造锂电池!
全球工程机械企业50强名单公布,谁是中国前三甲?
机器人龙头全球第二个基地,即将落户这里
2021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圆满收官!2022我们再相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