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童星女孩疑遭霸凌跳楼:让孩子把拳头练硬,就能反击校园暴力吗?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E姐和美少女们
来源:高能E蓓子(ID:ilovemisse)
6月26日,“教育局回应童星邵一卜疑遭校园欺凌跳楼”上了热搜。
当地教育局回应,已根据相关管理条例督促此事,正在进一步协调处理中。
这事发酵好些天了。
此前,邵一卜是一个小童星,不算出名,但拍了挺多戏,《追梦少年》《银河补习班》《半生缘》里都有她。
但在校园里,同学们却不待见她。
她说,去年3月初,她就发现,自己一进教室,同学们会对她指指点点,一开始是一小部分,后来变成全班性质。
邵妈妈得知后,找到霸凌者家长,要求对方孩子写下道歉保证书。
但过了一段时间,邵一卜遭受的冷嘲热讽并没有少。
精神遭受巨大打击的邵一卜,在2021年11月7日早晨爬上六楼窗台纵身一跃,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邵一卜的妈妈在女儿的社交账号上发文讲述事件经过
好在,最后邵一卜抢救下来了,但她的身心无疑会遭受巨大损伤。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虽然此事是否系校园欺凌尚需调查认定,但它的发生仍然刺痛了公众的神经。
没有逻辑的校园暴力
说起来,以往很多家长熟知的“校园霸凌”,往往是以暴力形式集中爆发的,十几个痞里痞气的混混把人围住,口出恶言,对弱势孩子进行羞辱。
当家长问一个孩子,“学校里有没有人欺负你啊?”指的往往是这类“欺负”。
但实际上,在霸凌升级到团体暴力之前,它就已经在慢慢积累了。
如果有摄像头记录下霸凌者的谩骂围殴,那意味着在视野之外,已经有无数次语言刺激、抱团孤立……
比起具象的“小混混集结”,这些事过无痕的方式才是霸凌的主体形式。
而恶性暴力事件的种子,正是在大量抱团欺凌的小事件中滋长的。
图/《悲伤逆流成河》
人们总是下意识觉得,校园暴力意味着“恃强凌弱”。
其实不见得。
很多霸凌对象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异质感”。
合伙欺负班上特别内向或者家庭条件和自己不同的孩子,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好欺负”,而是因为他们“不一样”。
校园欺凌的对象,通常有以下几种特点:
1. 自身身条件比较特殊,患病或弱势
歌手周启生曾报警称,自己的儿子有自闭症,在学校里被人虐待到脚骨折,可校方却拒绝提供相关监控记录,最终周启生决定让儿子转校。
2. 由于文化或地域差异,身上有“与众不同”的点
人高马大的何润东在国外读书的时候,也曾被欺凌过。
他姓何,英文名有“Ho”,就被同学嘲讽他妈妈是“妓女”(注:英文单词谐音)。他还曾被嘲笑像个女孩子,只因为他没有腿毛。
3. 条件过于突出,遭到妒忌
还有一些女孩子,因为身材发育好,会被传小话;长得漂亮,也可能会被人妒忌。
例如演员张文慈,小时候经常被同学打。
有一次,她在公园被人打了两个多小时,路过的人都没有对她伸出援手。
还有张含韵这类读书时就成名的,会被添上各种“黑料”,无依无据。现在看来,是所谓的学校“知情者”与互联网参与了霸凌。
未成年人的心智不成熟,他们抱团排异的理由有时候很幼稚。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孩子在一些场合放了个屁,就会被嘲笑侮辱。
更多时候孩子被欺凌,完全不涉及是非对错的问题,而仅仅是因为你“不一样”。
大家都学习,你学不好,这不行;大家都玩儿,就你学习,那也不行。
这种团体排异,没有成年人想象的那么有逻辑。
或许,我们生来是群居的社会动物,所有人都害怕被团体所遗弃,因为想要和“主流”一体,所以排斥、歧视那些“不一样”的人。
在孩子那里,不成熟的心性只会使他们比成人表露得更赤裸,也没法理性地处理事情。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欺凌者因为看到被欺凌者的痛苦而不断加剧作恶,而被欺凌者无法排解自己的痛苦,很容易走上绝路。
面对校园霸凌,我们还能怎么办
有不少家长觉得,让孩子强硬起来能解决很大一部分霸凌问题。
别人打你,你就反击,你要练拳击、跆拳道,变得更强壮,让别人不敢欺负你……
确实,强壮是有用的,可问题依然存在。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强壮起来,更何况,哪怕是大块头,面对抱团的霸凌者,也不一定有狮子的内心。
张文慈长大后就想学泰拳保命
一位艺人杨晴曾说过,有一个同学,因为头发油油的,整天脏脏的,就被同学排挤、欺负。她也试过和那个同学交朋友,放学陪她走,可还是会责怪那个同学:
为什么有人欺负你的时候,你不说?
后来那个同学转学了,变成她被同学排挤,她才知道,那个同学被欺负不说,是害怕一旦反抗会被欺负得更惨。
霸凌者总是会找新的欺凌对象,而受欺凌者也会有一种“恐惧心理”,因为害怕,只能一直隐忍,最后实在憋不住了,消解不了痛苦,要么是伤到自己,要么伤人。
作为成年人,我们也不能从小就鼓励孩子去搞弱肉强食的丛林竞争。而各种冷暴力、精神折磨和抱团排挤,都不能简简单单靠更硬的拳头来解决。
和很多问题一样,总是从“受害者”的角度找解决方案是不对的。
我也不觉得,所有参与校园暴力的孩子都是坏孩子,正相反,在荷尔蒙驱动下抱团行动并不一定反映人品和本质。
青春期本来就是如此,幼稚、冲动、不问缘由,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里,因为寻求宣泄压力,有人出走,有人自伤,有人走上歧途……校园霸凌的发生也与大环境有关。
大部分孩子都是有救的,人心里有多少劣根性,也就有多少善良的根系。
只是需要有人告诉他们:抱团不酷,欺凌不可取,获得安全感的方式不唯一。
人生是一场开放的测试,没有唯一的答案,总有人答错,而所有的错误都会被记录在案。
其实有不少曾经参与霸凌的同学,在未来都有正常的人生,甚至成为优秀和善良的人。
然而,那些他们留在被霸凌者心里和身体上的伤痕,却会一直存在,成为霸凌者人生的污点。
图/CC0
6月26日,丹麦王储夫妇宣布,他们的长子将从一所知名寄宿学校退学。
涉事学校拥有逾450年历史,自身定位为“精英学校”。但前段时间,丹麦电视台的一部纪录片显示,学校里很多人被霸凌过,包括有很多高年级学生在夜间欺凌低年级学生。
王储夫妇得知后,决定公开孩子退学的事情,女儿原定的入学计划也取消。
他们表示,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希望学校做出必要改变,营造每名学生都可以感到安全的校园文化。
纪录片播出后,这所学校受到了尖锐的批评。6月25日,该校董事会集体辞职。
问题的根还是在多元价值上。
丹麦的纪录片能够影响撤换校董,丹麦王储能够扩大舆论,这普通人学不来。
但这个思路可以借鉴,压力确实可以给到成年人。
在邵一卜的例子中,“童星”这个身份的异质感和“王储”的长子有点类似,有一部分孩子确实会有“就你能,就你厉害,不跟你玩”的心态。
但正如邵一卜的母亲说的,如果老师能够介入引导,告诉孩子,童星并不特殊,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领域各自优秀,那么邵一卜就不会被欺凌到试图以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学校、家长、社会,需要共同创造一种允许“多元”存在的氛围。
如果竞赛只有一种模式,那所有的“不寻常”都会被视为异类。
但若是允许“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人的劣根性就失去了滋长的土壤。
结语
“校园霸凌”其实并不是一个局限于校园的话题。
党同伐异,是人性的缺陷之一,校园霸凌只是它的某种表现形式。
孩子的年纪小,所以他们会更跟随直觉,更难压抑住本能冲动。
我们在讨论校园霸凌的时候,实际讨论的问题,是如何战胜这种“心理缺陷”,走向文明。
成熟的成年人或许早已经过了纠集十几个兄弟去厕所堵人恐吓的年纪,可是,在职场上,嫉贤妒能、抱团欺凌和冷暴力,恐怕也并不罕见。
成年人总是刻意忽略一个问题:所谓社会的土壤,实际上说的是成年人的普遍状态。
或者再具体一点,孩子模仿的是我们。
如果成年人为了利益撕扯,抱团结党、排除异己,怎么能指望校园的围墙能隔开霸凌的因子呢?
归根结底,是孩子的问题,更是成年人的问题。
你如何看待校园霸凌的问题?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2年第14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准确把握守正创新的辩证关系 7964182
- 2 搞“人草大战” 副市长等9人被处理 7923304
- 3 32岁飞行员失联车内情况被还原 7857955
- 4 消费品以旧换新“加速度” 7763407
- 5 哈尔滨一冰雕多处血印?媒体核查 7663665
- 6 蒋欣瘦了20斤 7533329
- 7 男子靠5个单词卖爆义乌玩具 7465507
- 8 还有8天刑满释放的他改判死缓 7328979
- 9 张馨予老公年薪15万 7280194
- 10 《新闻联播》披露他生前最后画面 714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