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于时代的奇女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王承书

百家 作者:共青团中央 2022-06-26 12:03:39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核集团”(ID:cnncgzwx)


她,是一颗物理学界
闪闪发亮的星
她甘愿为了祖国
隐姓埋名30年
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提供了高浓缩铀
从而被称为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她就是我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理论的奠基人
王承书


科学没有国界

只因怀揣一颗归国赤子心

110年前的今天
上海的一户人家迎来了新生命
父亲依据“诗、书、礼、易”的次序
为她取名王承书
在幼年时期
王承书因体弱多病休学
但她小小的年纪
就展现出坚毅的个人品质
坚持与同班同学一起参加升学考试
最终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因为极高的数学天赋
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1930年
王承书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
是三年来物理系唯一招收的女学生
毕业时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更获得学校最高荣誉
1936年
王承书又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

1941年
王承书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
前往密歇根大学深造
开始进行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研究
只因
“物理学是这个世界上先进的自然科学”
只为
“用物理学,助饱经战乱的祖国崛起”
1951年,王承书和老师
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
一起进行气体输运理论研究
创建了
“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一经发表便迅速引起关注
师生二人完成了多项重要研究
王承书的名字
在美国科研界也越来越响亮

所有人都关注着
这颗物理学界的冉冉新星
认为她的前途无可限量
如果在美国设施完善的工作环境中
继续研究下去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短短几年里
王承书在美国拥有了
堪称“完美”的生活
但在她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念头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坚定下来
那就是回到祖国去
却未曾料想
这条回国之路
她足足走了7年

学术方面的成就
也带来优厚的待遇
但优渥的生活条件不是王承书的追求
为国报效才是她心中久久的牵挂
新中国的百废待兴
进一步激发了
王承书的爱国之心
回国之路却并非一蹴而就的

王承书一边等待时机
一边将宝贵的书刊和资料
整理成300多个包裹陆续寄回祖国
同时转赠一切资产
终于在1956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56年10月6日是我难忘的一天
在离别了15年的祖国国境上
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
心里说不出的兴奋
我要为国家做贡献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用三个“我愿意”
筑起核工业巍峨大厦
王承书曾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
“回国前我已暗下决心
一定要服从祖国的需要
不惜从零开始”
所以当王承书面临放弃自己熟悉的
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专业
在新的领域从零开始时
她没有犹豫、没有质疑
对祖国的热爱
对事业的执着
使她全身心投入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1958年
王承书以“我愿意”作为回答
接受任务开始热核聚变理论研究
从苏联进修回来的火车上
用七天七夜将受控热核聚变资料译成中文
回国后又翻译了《热核聚变导论》
培育了我国第一批热核领域理论人才

1961年
苏联高科技领域专家撤走
使生产工厂陷入无法运作的困境
需要有人带领“年轻”的团队从头摸索
钱三强找到王承书
“国家正在研制原子弹
准备交给你一项秘密任务
分离铀同位素
如果你接受了这个任务
今后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
你愿不愿意为此隐姓埋名一辈子?”

王承书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
“分离铀同位素”
又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
一旦答应
所有国际上的功与名
都将与自己无关
要在从前钟爱的物理学事业中“消失”
还要忍受与家人长久分离
但是为了深爱的祖国
王承书坚定的回答“我愿意”
远离荣誉与家人近二十年
直到完成祖国交付的任务

她依靠自己深厚的物理学基础
迅速掌握了新方向的科研知识
昼夜不休地进行研究
分离铀同位素为保结果准确
进行了大量计算
所有数据都要经王承书过目
高强度用脑的生活状态
使她苍老了许多
那些好似无尽的计算、推导
在重复的昼夜追逐中
只有发间银光抒写着荣光

1964年
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
为目标实现提供了最根本的装料保证
同年10月16日下午十五点整
伴随着一声巨响
原子弹在中国成功爆炸的消息
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
不过为了祖国
她的使命却还远远没有结束
无名英雄之路还没有结束


无怨无悔,无私无畏
早在归国之际
就有人请王承书加入民主党派
被她拒绝了
“我就是冲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回来的
要入我就入共产党!”
不久之后
王承书就成为了
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某次关键部件经过单台机试验
性能良好
王承书没有忽视试验阶段与
实际应用之间的现实差距
本着实事求是
对国家负责的态度
她提出异议
申请延长研究时间
通过更多的试验
依据更多的数据
得出严谨结论
避免了因决策失误
而给国家造成的损失


王承书一生淡泊名利
不慕名不恋权
主动要求不在参与的著作上署名
为了事业她把自己“藏”了起来
把自己的贡献、付出、伟绩
“藏”了起来

甘为人梯立德树人
王承书十分重视人才培养
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把毕生积蓄的几万元
捐给“希望工程”
她曾说
“一个国家教育上不去
人才培养不出来
这个民族就肯定没有希望”
与眼疾作斗争的王承书
把每篇论文的英文一笔笔描深
然后再用放大镜阅读
经她“掌眼”的论文
都经过多次修改方才“过关”
“我把我的学生培养起来
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王承书温文尔雅
笑容可掬、平易近人
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声
她是对自己要求之严
对人之宽容的“王先生”
她是一双塑料凉鞋穿两、三年
一件蓝灰色上衣洗了又穿
穿了又洗
会见客人时骄傲的
穿着国产皮鞋的“老王”
她是会准备荔枝和糖果
安抚孩子们情绪的“王奶奶”
她是谦虚有礼
关心关爱同事怀孕家属的
“王老太太”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王承书留下的宝贵财富
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为我们展现了
老一辈核工业人的壮丽青春


如今
王承书的雕像
就在她为之奋斗的地方
默默注视着
她所热爱的事业
默默激励着
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位后继者
默默影响着
为了核工业不懈奋斗的人们
这位英雄,这位奇女子
默默一辈子
成就了一番不朽的伟业

今天
是王承书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让我们一起向她致敬!



编  辑丨陈虞文
校  对丨孙希雨
校  审丨肖 健
值班编委丨汤 杰

点亮“在看”,致敬王承书奶奶!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