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酒替犯罪背锅,酒精不会降低一个人的底线
酒精,会给人的身体和行为带来一些变化。有些人认为它是创意的灵感来源,有些人则认为它是坏事的罪魁祸首。
“都怪我喝了酒。”
为了避免总是“酒精”背锅,今天我们想跟大家科普下“酒精”和“性”,“酒精”和“暴力”之间的关系。
喝醉了更容易“酒后乱性”?
喝醉了更容易发生暴力行为?
酒精,真的能左右一个人的行为吗?
“都怪我喝醉了”
“酒”和“性”这两个字眼是最容易被绑定的,总是高频地同时出现。
每当有性侵事件发生时,常常有人会抛出“我喝醉了”这四个字,仿佛它就是一个通用的无罪证明:喝醉了之后,我不再有脑子,但性能力却满格。
但从生理机制上来说,大量饮酒并不助性,反而可能抑制性能力和性表现。
首先,饮酒(包括酒精饮料),是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明确病因之一。
无论是长期大量饮酒,还是一次性的急性酒精摄入(一下子喝高了),都可能导致睾酮低于正常水平。而睾酮对维持男性性欲、维持勃起功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图 | 站酷海洛
更关键的是,酒精还是一种麻醉剂。它会作用于神经系统,影响大脑皮层、皮层下中枢、小脑和各个脑区的功能。
刚开始可能是说话打结、走不稳路,但脑子是清醒的。但当酒精代谢超过大脑的最大负载,大脑就会选择暂停部分工作来保护自己。
这里会出现一个神奇的悖论:
如果只是小酌微醺,那大脑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存在“乱性”;
如果真的醉到“大脑关机”,性行为也会受到影响、无力施展,无法“乱性”。
真正喝醉的人,其实不具备实施犯罪的条件。
而所谓的“酒后乱性”,要么压根就没喝醉,要么,只是借着酒劲做原本不敢做的事罢了。
酒后乱的不是性
是放肆和暴力
有研究数据显示,超过 1/4 的强奸事件,与饮酒相关。
但这个数字背后的真相是:酒精助长的不是性欲,而是暴力行为。
酒精会麻痹大脑各个脑区的功能,喝多了以后,前额叶和杏仁核也不例外。
前额叶掌控着理性,主要负责计划、调节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对规划性、目的性行为有重要作用;而杏仁核掌控着感性,当人们面对威胁和情绪刺激的时候,各种本能反应都来自于杏仁核。
前额叶功能变弱,压抑的欲望就会被释放出来。
杏仁核也会被抑制,会感受不到害怕和焦虑。
图 | 站酷海洛
几杯酒下肚,有些人去向暗恋的对象表白,有些人去打前任的电话……平常不敢说的敢说了,平常不敢亲的敢亲了。
但到了有些人身上,就变成了酒后斗殴、酒后乱性。
饮酒带来的暴力风险,不仅有强奸,一半以上的他杀和严重袭击事件都和饮酒相关。
对于那些假借醉酒乱性、施暴的人来说,不是醉酒后昏了头,而是本来就有侵犯的想法。
酒精只是撕开了日常的伪装,让恶意付诸行动。
酒精
不会降低一个人的底线
或许有人还想狡辩:酒精让人更冲动,那不就是它的错吗?
确实,很多人喝酒前喝酒后,会有完全不同的状态。例如有人会开心傻笑,有人会失声痛哭,内向的人变得热情,少言的人变成话痨……
但有一点,是酒精无法改变的——道德感。
这意味着,即使是喝醉的时候,人们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做的事情对不对,酒精并不会降低一个人的底线。
2019 年,有研究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又做了经典的“脱轨列车道德困境”实验:
一辆列车在铁轨上失控,飞速驶向 5 个不知情的施工人员。而你站在施工人员与脱轨列车之间,面前有个巨型壮汉。
如果你把壮汉推下轨道,那他巨大的身材会卡住列车,使其停止。
用一个人的生命,救 5 个人,你做还是不做?
但这次不同的是,实验设计加入了酒精对人的影响,对比受试者在喝下伏特加前后的决策。
结果发现,受试者清醒时做出的决策(推下壮汉或者拒绝“杀人”),和酒醉后的决策一模一样。
也就是说,即使喝醉了,人们也不会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同样的,一个打从心底尊重女性,认同“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侵害女性”的人,不会因为饮酒变身成一个强奸犯。
图 | 站酷海洛
英国作家 Oscar Wilde 曾说过一句话:
“世上的一切都关乎于性,除了性本身。性关乎于权力。”
在酒桌上,没收手机、强制灌酒,到最后性侵发生,无不都是权利的压迫。
然后呢?用“我喝醉了”来伪装成正人君子。
留下受害者,一个人挣扎、呐喊,一次次把伤口扒开给别人看,才好不容易能换来一丝正义。
喝醉,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是犯罪的托词。
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层面,“我喝醉了”都绝不是逃脱惩罚的理由。
我国《刑法》第 18 条第 4 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醉驾酒驾、酒后暴力、酒后强奸……即使喝了酒,犯罪的人也是完全刑事责任人。
更不会因为那几杯酒,减轻任何的刑责。
酒精不会改变人性,它只是扯掉了人性的遮羞布。
本文合作专家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 Gordon GG, Altman K, Southren AL, et al. Effect of alcohol (ethanol) administration on sex-hormone metabolism in normal men. N Engl J Med. 1976;295(15):793
[2]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overview-of-the-risks-and-benefits-of-alcohol-consumption
[3] Martin SE. The epidemiology of alcohol-related interpersonal violence. Alcohol Health Res World 1992; 16:230.
[4] Francis, K. B., Gummerum, M., Ganis, G., Howard, I. S., & Terbeck, S. (2019). Alcohol, empathy, and morality: Acute effects of alcohol consumption on affective empathy and moral decision-making. Psychopharmacology, 236(12), 3477–3496. https://doi.org/10.1007/s00213-019-05314-z
策划制作
策划:Karen | 监制:Feidi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丁香医生(ID:DingXiangYiSheng),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微信:DingDangDXYS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