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赞回答刷屏,我顿悟了4个惊人的强者法则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22-05-29 21:57:37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光尘·光妹


知乎上曾有人提问: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其中一条只有7个字的回答,竟然获得了上万人的点赞。


那个回答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的确,思维方式的差别,不仅关系到你的能力,而且还决定了你未来能到达什么样的高度。


通过这几年的工作经验,我发现,真正的强者,一般都具备以下四种思维。



“完成”比“完美”重要


你有没有以下三种经历?


制订一份工作方案,一心想着能够惊艳全场,结果连最粗浅的版本都没做出来;


写一篇文章,总希望能够把字词拿捏得恰到好处,可最后只写了个标题就没再继续;


读一本书,幻想着能够有大块的时间一鼓作气读完,可惜总没有这个时间,书也成功落了灰……


这些表现看上去是被完美主义所毒害,但深挖之后才知道,它其实是拖延症的一种。


《嗨,心理学》里提到,拖延症有六大类型,完美主义者正是其中之一。


正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他是非常难得的绘画天才,但是在他67岁的生命里,他的画作不过才20幅,其中有五六幅在他生命的最后也没有完成终稿。


因为他过于追求完美,所以他的出画率和完画率都很低,创作时间也比别人长很多。



而同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的拉斐尔,在短短37年的生命中,就完成了300多幅画作。


达·芬奇也对自己的拖延症非常苦恼,他在手稿中写道:“告诉我,告诉我,有哪样事情是完成了的?”


可惜的是,达·芬奇终其一生也没能战胜拖延,最后带着遗憾和这个世界告别。


达·芬奇如果能够先把画作完成,再去改进和完善,说不定他留给世人的宝藏会更多。


先“完成”,再“完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行动起来,掌握自己的人生。


就像自律博主Kris说的:不必过分苛责自己,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才能降低试错成本,实现自己的目标。


关于如何跳出追求完美的怪圈,Kris曾给出两条建议:


第一,设置完成任务的时间。以“完成”为基准线,先从大方向上搞定,暂时不必过多注意细节。


第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要坚持推陈出新,一点一点改善和提高,或许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效果。


记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一味陷在追求完美的法则里,反而会束缚住自己,这不是追求,而是强求。


真正的成功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在起跑的时候有勇气大步向前。



坚持利他


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深夜,外面狂风暴雨,一对夫妻跑进美国费城的一家酒店,想要住宿。


可惜房间早就订满,再没有多余的空房。


夫妻俩非常失望,转身就要走进风雨里继续找住处。


接待员博尔特想了想,又喊住他们:请先等一等,如果你们不嫌弃就去我的宿舍休息一晚吧,风雨交加,实在不忍心看你们再去找住处。


夫妻俩内心非常过意不去,但又没有其他办法,只好住下。


第二天告别的时候,夫妻俩特地问了博尔特的全名,表达了感谢。


两年之后,博尔特早就把这件事抛到了脑后。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来信,信里诚挚地邀请他去纽约最好的酒店——华尔道夫工作。


博尔特惊呆了,原来当年住在他宿舍的那对夫妻,正是华尔道夫的创建者阿斯特夫妇。



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博尔特的经历正说明了这一点。


极致的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可惜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一味想着从别人身上得到点什么,却不想着自己可以付出什么。


《嗨,心理学》里写道:“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是无法与他人断绝联系而独自生活的。可以说,帮助他人和我们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


深以为然。


你为别人考虑得越多,别人自然会投桃报李回馈给你更多;你对待别人越自私,别人自然也不愿多为你想分毫。


只有多施以援手,给别人一些善意,才能将心比心,获得一份来自别人的帮助。


让别人一寸,分别人一点,才是强者的大格局和大智慧。



反事实思维


在前阵子的冬奥会上,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站在领奖台上的运动员,铜牌得主总是要比银牌得主笑得更灿烂。一开始我以为是个例,但反复观察后才发现,几乎都是如此。


我十分不解,难道得第三名要比得第二名还令人兴奋?


《嗨,心理学》这本书给了我答案:银牌得主,常觉得自己和金牌失之交臂,所以格外惋惜;而铜牌得主,感觉自己是以微弱优势赢了比赛,所以更容易满足。


这种思维,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反事实思维”


因此,面对同一件事,思维模式不同,效果也不同,收获到的幸福感也会截然相反。


1994年广岛亚运会,中国乒乓球名将邓亚萍输给小山智丽,面对这次失利,邓亚萍说:我尽力了,谁还没输过呢?


回首当年这场比赛,邓亚萍在《圆桌派》中说:


“我当年输球不是失误,而是我真的全力以赴了。我当时的技术的确不够全面,所以后来针对自己的弱项也进行加强训练。


“我始终觉得,人要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失败,在遇到失败时不说‘我输了’,而要学会说:‘我又学到了。’”



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失败,就表现了邓亚萍的强者思维。


及时调整低谷时的心态,学会换个角度看待事物,才能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普通的人抱怨结果,优秀的人寻找原因,而强者会改变旧的思维模型。


正如一句话所说:你相信什么,才能看见什么;你看见什么,才能拥抱什么;你拥抱什么,才能成为什么。



皮格马利翁效应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


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特别喜欢雕刻,他用精湛的手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


因为皮格马利翁对这座雕像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所以他萌生了要娶这座雕像的念头。


于是他就日日夜夜向神明祈祷,希望可以让这座雕像成为自己的妻子。


神明被他的执着打动,真的赋予了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简单来说,你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件事情的走向。你若给自己设限,那处处都是围墙;但你若打开内心,条条大路都能通向罗马。



哈佛大学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就85%和心态有关,15%和智力以及工作经验有关。


你越坚信的,就越会奔你而来;你越排斥的,就越会离你而去。


人生在世,得失在于心态的转变,顶峰和低谷也不过是在一念之间。


别给自己的内心套上枷锁,也别给自己的眼睛蒙上一层纱。


真正的强者都敢挑战不可能,也敢踏平荆棘,一路向前。


点个“在看”,我们要及时转换思维,维稳心态,不因一时失败而郁郁寡欢,也不因一时顺境而沾沾自喜。


人生不是靠几把牌来定输赢,人生是个牌局,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愿你保持清醒,余生一路坦途。


 

本文主要观点来自《嗨!心理学:年轻人的坏情绪破解手册》。这是一本心理学入门书,围绕30个心理学关键词,用轻松活泼的语言把有趣的心理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帮你看清行为背后的原因,成为更聪明、更坚强、更受欢迎的自己。


点击图片可以购买这本书


▽ 更多推荐阅读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