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男子烧死事件背后:你不知道的4个真相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壹心理主笔团 | 芒来小姐
壹心理-人生的重要命题在这里找到答案
真话说一半,往往等于弥天大谎。
就在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哈尔滨洗车老板疑似被同行烧死”事件,彻底反转了。
事件起因是一男子曹某涛,去世前发视频说:
凶手黑老大“大河子”,哈尔滨土霸王,昨日欺男霸女,今日杀人灭口……
21世纪的法治社会,居然光天化日下放火杀人?!
义愤填膺的网友转发过万,誓要把真相顶上热搜。
很快,警方通告来了。
结果,惊掉了一堆下巴。
原来,“黑老大”是假的,“大河子”子虚乌有,连“被同行烧死”都是谎言。
真相是:
哈尔滨洗车老板曹某涛因生意竞争,自带汽油找同行张某和理论,争执中把汽油淋在自己身上,抱住张某和的妻子点燃汽油。
曹某涛后因伤势过重去世,张某和的妻子也被烧伤。
也就是说,这就是一个“我烧我自己”的悲剧。
是一个人用生命为愤怒买单。
其实,在官方通报出来之前,不是没有人问:会不会是自己点的火?
网络“福尔摩斯”们嗤之以鼻:
不是走投无路,人怎么可能失控到这种地步?讲点常识好伐?
结果,真相还真的就如此“不讲常识”。
回顾类似事件:
“阮一控诉美团跑腿勒索”,真相是阮一本人造谣;
“罗冠军性侵女大学生”,真相是女大学生造谣;
“老师殴打学生致其吐血”,真相是家长伪造血衣、买水军;
“网红殴打孕妇”,真相是孕妇造谣导致网红被网暴;
…………
谣言看起来一个比一个“实锤”,真相却反转再反转。
藏在谣言背后的情绪,是埋伏在人心深处的恶兽,它垂涎的不是真相,而是被它认定的“真相”。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从这个事件的反转中,可以总结出的4个心理学真相。
冲动性暴怒:
点燃情绪的,是另一种情绪
回顾整个案件,我还是会被曹某涛的举动震撼。
往自己身上浇汽油点火,这得是什么人能做出的事?
从视频中可以初步判断,曹某涛精神正常、思维清晰。
正因为他不是疯子,人们才会对“被威胁还被泼汽油”的说法深信不疑。
所以,谁也想不到:
是曹某涛自己购买汽油,开车带去见张某和。
乍一看,受害者竟是加害者,逻辑不通。
而逆转两者的钥匙,就是“自恋”,和自恋被打破后的暴怒。
这是一种冷静的疯狂,是一种更有计划性的冲动,被称为“自恋性暴怒”。
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
陷入自恋性暴怒的个体,认定自己的期待必须实现。一旦受阻,就会因为“世界围着我转”的自恋感破损,从而怒不可竭。
于是,曹某涛展开行动:先买汽油,然后开车去找人理论。
他似乎不指望用沟通解决问题,而是寄希望于威逼。
威逼,是自恋性暴怒者的惯用手段:
你必须按我说的来,必须满足我,否则我就伤害你。
因此,他们可以为很多看似完全不值当的事,轻易走向疯狂。
对抗型人格:
弱肉强食的假想,必须“强大再强大”
人生在世,难免有愤怒、冲动、失控的时刻。
小孩子会大哭大闹,长大后,开始学着自我调节。
时间带来了成熟这项馈赠,可不少成年人,仍会大张旗鼓地失控。
轻者,滚地耍泼。
重的,就抱住竞争对手的妻子,点燃汽油,试图“同归于尽”。
表面看来,这是情绪引发的冲动反应;然而往内看去,或许,是人格层面出了问题。
曹某涛临死前,他的母亲一字一句教他说:
“他儿子浇的,听着没有?他爹把着的你,他儿子往你身上浇汽油、点火,知道了不?”
曹某涛回答:“嗯。”
多么魔幻的一幕,但放在这里,却如此“和谐”。
不止母亲。
事发之后,曹某涛的妹妹也在煽风点火,将张某和“盖章”为罪魁祸首。
从这些细节里,可以感受到:
这一家人身上,有不少对抗型人格的部分。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谈到:
冲动和冷静,是神经症人格的基本冲突,所有决定都是处理冲突的策略。
根据应对冲突的策略不同,她将人格分为三类:亲近型、对抗型、疏离型。
当冲突发生,亲近型寻求链接,疏离型主动逃避,对抗型举起拳头。
他们攻击他人,认为生命就是一场搏斗,人活着就是弱肉强食。
所以,在他们看来:
必须变得强硬,或至少表现得强硬,才能在这个黑暗森林中生存。
你我理解不了他们,一点都不奇怪。
毕竟,他们的一切对抗,都服务于:你死,我活。
外化作用:
我杀我自己,都是别人的错
对抗型人格者很普遍。
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外化”,就更普遍了。
所谓外化,是以外部冲突取代内心冲突。
试着还原一下当事人的内心活动。
他之所以攻击张某和,很可能是因为车被扣了,想不通:
我车不可能被扣,一定有人举报。
是谁?张某和。
他那天不在场,但我们之前有过矛盾,我一直恨着他,所以必须是他。
所以曹某涛死后,他的家人就更加不肯放过张某和。
外化策略之所以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它有一个重要功能:
填平现实和理想的落差。
若一个人觉得“我全知全能”“我战无不胜”,当他受挫了,要如何应对灭顶的失败感?
外化是一个好方法:
我没有失败,是别人故意害我。
这种防御机制,能够帮人们有效地缓解内在冲突。
听上去,这种方式仿佛对内在和谐卓有成效?
然而,它回避了真实自我,甚至不断扼杀内在的真实感受——弱小,无助,伤心,对爱和认同的渴求……
只剩下一个看似威猛的躯壳,风一吹就会破碎。
阴谋论主义:
我即是正义,他人即是地狱
到现在,按说网友们关注的点,已经一一得到解答。
但是,有人至今坚信谣言,觉得证据确凿的调查结果,不如空口之谈更有说服力。
为何有些人如此热衷于“阴谋论”?
或许是因为内在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
世界充满敌意恶意,只有“看透一切”的我是安全的。
人们热衷于“阴谋论”,根源是享受“看透阴谋”带来的安全感。
真相到底如何,不重要。
“我觉得我安全”,更重要。
无力减轻现实中的不安,就从“相信我所相信的”中聊以慰藉。
而这又反过来,继续巩固了这份不安:
因为几张晒图,把一名普通教师,脑补成殴打学生致吐血的“恶魔”;因为一面之词,把一个普通骑手,描述成贪得无厌勒索钱的“诈骗犯”。
坏消息永远跑得比好消息快,而这些扩散开来的“恶意”,让更多人深感不安:
我的孩子,会不会也被老师虐待?
我点外卖,会不会也被勒索?
于是,原本用于共创美好的互联网社区,变成了一张专捕噩梦的捕梦网。
但值得庆幸的是,即使泥沙俱下,更多的人还在坚信,“不信谣不传谣,让子弹飞一会儿。”
他们掌握了破解不安的真正方法:
现实感。
所谓现实感,又可以称之为“现实检验能力”。
它指的是,当我们的想象和现实发生矛盾时,我们能否尊重现实,而不是执着于自己的想象。
曹某涛们和阴谋论者,某种意义上,都暂时丧失了这项宝贵的能力。
而它恰恰是我们能握紧的唯一安全绳。
那么,面对虚拟的世界,如何保持住现实感?
我建议你坚持三个原则:
1. 放下过高的自我期待,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
普通人衣食住行都要操心,面对庞杂的信息,做不到完美应对,被带节奏很正常。
但对“我并非全知全能”这事,最好有所洞察。
面对不同视角的所谓“真相”,也别急着下结论。
让子弹飞一会儿,“凶手”自己会冒出来。
2. 走出认知偏误,培养成长思维。
作为旁观者,我们都有自己的认知偏好:
有人擅长以小见大,有人习惯反复推敲,有人喜欢举一反三……
偏好让生活更省力,也带来了认知盲区。面对一件未知全貌的事情,我们更倾向于用自己惯常的思路去解读。
这时,拉个刹车,告诉自己:
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 过现实的人生,爱具体的人。
牛津大学教授邓巴研究发现,人类大脑能处理的稳定关系,大概是148个人。
而互联网时代,动辄就是山呼海啸的信息。
发个言,评论者也是人山人海。
即使造谣传谣、散发恶意的人只占1%,人数往往也超过了大脑能处理的148的极限。
而我们这颗原始的大脑,就像一枚20M的磁盘,突然涌入1T的信息。长期浸泡在超负荷的信息里,难免过热宕机。
相比之下,现实的生活,真实的链接,反而更能给人滋养。
趁着夏日的阳光还不那么毒辣,不如放下手机,好好去爱身边的人吧。
能出门的,就手挽着手,去公园里溜溜弯,林荫下散散步。
宅家的,就一起搞搞卫生,做做饭,拌拌嘴,再“一笑泯恩仇”。
路边,窗外,燕子正低空掠过,月季开得正好,某户人家正冒出浓郁的饭香……
哪怕网上信息庞杂,如同浮云遮望眼。
而只要还能守住这份现实的烟火气,我们已经站在了最高层。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资料:
1.《我们内心的冲突》卡伦.霍妮
2.《制怒心理学》罗纳德.波特-埃弗隆
3.《压力心理学》李世佳
在跟风之前,先冷静一下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2年第11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限时免费领取▽
青年文摘助力高考学子取得好成绩!
(对高一、高二学生也很实用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7946471
- 2 中方回应特朗普威胁收回巴拿马运河 7940516
- 3 刘强东提前发年终奖 7836620
- 4 “冷资源”里的“热经济” 7781782
- 5 全球约有1.9亿妇女为内异症患者 7661830
- 6 国足原主帅李铁已上诉 7589901
- 7 张惠妹演唱会引居民楼地震 7462553
- 8 山姆代购在厕所分装蛋糕 7322844
- 9 喝水后有4种表现提示肾有问题 7272335
- 10 男子闪婚生女后发现妻子结过7次婚 7172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