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省吧,别再上赶着劝她分手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22-05-24 12:15:36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林尉

来源: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我宣布,第一批在互联网上“劝分”的人,已经被气笑了。


这几天我刷各大社交app,发现都在开展一场规模宏大的“送祝福”。


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来大家在吐槽一位博主发的矫情文学。


故事主人公热衷于写小作文秀恩爱,把自己的微博账号当朋友圈发,狂晒私生活。


本来也没什么,但因为她写的内容过于劲爆、表述过于矫情而意外“走红”,被当成了2022年互联网情感区第一奇观。


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关键词叫“妙控键盘”。



大致剧情就是女生想买一个键盘配自己的iPad,于是跟男友撒娇,结果男友一波利弊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不要买、不值得”。


对此,女生很委屈,但男友贴心地一顿哄,逗得她喜笑颜开。



这条微博一经扒出就被转发了2.5万次,一些视频博主也纷纷录制视频吐槽。


“辣眼睛,毁三观。”


“她是真的感觉不出来她对象抠搜吗?”


“这咋还炫耀上了!”


中心思想就四个字:我不理解。



果然流行是个圈。在我记忆里,类似的矫情文学并非第一次出现。


指的就是一些女生将自己刻画成“霸总的小女友”形象,事无巨细地分享自己甜蜜受宠的生活,然而在网友看来她根本就在受男方哄骗而不自知。


早有“凡尔赛文学掌门人”蒙淇淇,后有所谓的“咯噔文学”“缱绻文学”。


明明是旧瓶换新酒,但很神奇,这样的情感帖每次出现,都会掀起互联网上的一番腥风血雨。


这回,我却发现评论区里出现了一种新趋势:


“祝福体”表情包开始流行,年轻人用它来评价自己看到的一些“奇葩”婚恋。



这种微妙的变化,我称之为“尊重学”。


尊重学是怎么来的?


它的起源,离不开一个互联网常见场景:劝分。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任何一个网站,仿佛都成了居委会大妈聚集地:


从豆瓣劝分小组(现在还衍生出了“豆瓣夫妻吵架群众评理居委会”)、小红书评论区到虎扑情感区……每天都有无数热心网友花式劝人分手。



但越来越多网友发现,给人免费做情感咨询并不容易,很多时候你费尽唇舌也无济于事。


网友Amy长期冲浪在某劝分小组,前段时间她看到一个女生发帖称和男友吵架,求网友帮分析自己是不是正在遭受冷暴力。


看到女生列举的男友种种“罪行”,Amy马上联系起了自己看过的一本知名心理学科普书《煤气灯效应》,并与之一一对照,警告女孩:


这不止是冷暴力!这是赤裸裸的PUA!


然而一周之后,女生还是没分,她更新了几句感谢话后就默默删掉了帖子。


这种情形就像一个深夜发微信找你哭诉想和男友分手的朋友,明明第二天你还要早起上班,但一听到她列举的种种槽点,你又忍不住跟着骂。


然而第二天你却发现:前一天晚上还跟你一起骂得眉飞色舞的那个姑娘,她和男朋友居然又和好了……


结果你变得里外不是人——小情侣关起门来一复盘,这次差点分手就是因为你——你成了那个嚼舌根的罪魁祸首。



劝分人士永远无法理解那些不分手的女生,就像那些女生不明白自己不分手怎么就触犯了众怒。


在网友看来,那个想买键盘结果被男友拒绝的故事,可以明显看出男友根本是在找借口,掩盖自己抠搜的真面目。


看到她生气了就甜言蜜语哄她,这是一种明显的圈套。


但在博主本人的视角里,却完全不同。


她觉得自己在抱怨,男友在哄,是一种非常甜蜜的互动模式,还曾特地发文解释没买键盘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喜欢冲动消费。


并为男友澄清,力证他其实并不抠搜,平时见面男友还承担了大部分开销。


然而她越解释,网友便越认定她在欲盖弥彰、自我麻痹——活脱脱一个被洗脑的女人。


在一些人看来,这是她不幸生活里的“麻醉剂”。


她越秀恩爱,越用力澄清自己的感情生活其实很幸福,网友们便越为她的不幸担忧。


总之,网友和那些女生们仿佛活在两个封闭的圈子里,大家互相对立、自说自话,谁也说服不了谁,形成了一道奇特而割裂的互联网景观。


这时,尊重学就产生了。


“尊重,祝福,锁死。”


“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这套漫不经心的话语,配上解构式的表情包,不仅巧妙地排解了这届网友劝分失败后的憋闷难受,更有出其不意的嘲讽效果拉满,确实能带来一种爽感。



但笑完后我又有一丝担忧:这会不会是我们的一种傲慢?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算了,这人已经无药可救,放其自生自灭吧”。


它的底层逻辑,是认为自己的判断比当事人的感受更正确,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当事人不听劝,不是因为劝的人还不够卖力,也不是因为当事人脑子不清醒,而只是因为大家没有同穿一条裤子,情感观不同而已——


她只是没那么愿意往我们看准的方向走。



有人可能会问了:那她为啥要发帖子?都发帖子抱怨求助了,说明她也有改变的需求,为啥不分呢?


但这不就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吗?


在赛博世界里劝起别人滔滔不绝的分手大师,在现实世界里可能也只是个普通人。


普通人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忍一忍:


工作上被人伤害,也还是一直受气;


被父母逼婚,还是忍气吞声;


被朋友借钱,还是假笑应对……



我一位做咨询的朋友讲过一个故事。他平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来访者,“他们过来,只是聊聊情感问题,聊完了,就走了”。


他把这类人称为“游客”


说好的改变呢?


他们会说:“这样啊,我回去想想”,“估计你说的跟我还不是一种情况”,“这种方法我以前也用过类似的,但没啥用”……


一开始他也很不理解,对来访者的这些反应很无奈。但随着咨询经验的丰富,他渐渐开始理解。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游客”。


“这样啊,我回去想想”,这样的态度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对。


因为这才是人生常态:会磨蹭,会纠结,会反复。


如果说发帖者们努力证明自己幸福,并为男友洗白的行为,只是她们生活的一剂麻药。


那刷这种帖子对网友来说,又何尝不是生活的一剂麻药?因为解决别人的苦难,永远比面对自己的苦难容易。


人们寄希望于自己无法潇洒了断的问题,他人能了断;自己吃过的亏,别人不再吃。


但也许人家把自己的情感生活发到网上,也只是吐吐槽呢?



就像我们也会找朋友吐槽,但吐槽完之后,日子该咋过还是咋过。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和同事吐槽吐槽对象,和对象吐槽吐槽同事。


也许情感帖的当事人也未必真想听什么“道理”,她们只是想和“人”发生一点联结而已。


就像那位咨询师朋友说的:“其实一个人真正做出改变,从来不是因为咨询师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做好了改变的准备。只是恰逢其会,用到了我的方法而已。”


他这样说的时候,我会感受到一种温柔,那是发自于真正的尊重:


尊重一个成年人在不伤天害理的前提下,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不管那个选择在外人看来有多么惊掉下巴。



更何况,我时常怀疑网上一些吵得热火朝天的劝分帖,根本真假难辨。


一些账号发出的一条情感帖,分分钟就能成爆款,而在此之前它从未发过其他内容。


事实上,各大平台的情感区,每天都活跃着大批专职情感写手,编故事骗流量。


你看到的求助帖,可能不少都是钓鱼帖:故事越狗血,对方把自己描述得越惨越无脑,就越能吸引网友激情留言。


这种流量密码并不稀奇,因为情感话题永远最安全,狗血剧情永远不缺观众。


在别人的情感故事里掏心掏肺,最后可能只是在为他人做嫁衣。


网络一线牵,相聚就是缘。避免成为大冤种的根本,是别太上头。


真正的尊重也不是认定人家傻,而是接受“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


网上冲浪,别太上头,尊重他人。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2年第11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点击下方按钮立刻关注。不苛求正确,只好好说话。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