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所有孤独的人,都能从它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百家 作者:洞见 2022-04-11 23:40:40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瑾山月

人,最大的责任就是找到自己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评论家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然而,盛赞背后,却是黑塞“炼狱般”的人生。

1920年,43岁的他一夜之间跌落绝境。

一战爆发后,反战的他被社会疏远,父亲去世,婚姻破裂,朋友反目,他离乡背井,开始流浪。

极致的孤独将他摧毁,黑塞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无数次自杀未遂。

经过72次心理治疗,才摆脱了精神危机。

从地狱归来的黑塞,却迎来了他的创作巅峰。

尤其是1927年创作的小说《荒原狼》,被译成20多种文字,近百年来,霸屏治愈系小说排行榜前列。

这本书,展示了人类如何渡过精神荒原,完成高难度的自我救赎。

《荒原狼》掀起的“狼潮”经久不衰,几乎所有人在孤独的“荒原狼”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荒原狼》中,黑塞化身为一个叫哈勒尔的中年男人,正在经历他人生的至暗时刻。

哈勒尔出生于严苛的牧师家庭,向往自由的他,从小被视作家族的“异类”。

长大后,他被逼考入神学院,在死板的教条中饱受折磨。

为了摆脱痛苦,哈勒尔与家庭决裂,独身一人闯入动荡的社会,成了一名职业作家。

彼时,德国卷入一战,整个社会,道德崩塌,人人逐利,暴徒狂欢,散发着血腥腐朽之气。

哈勒尔不满于此,他散布反战言论,撰写尖锐的文章,斥责当局,呼吁和平。

他本以为振臂一呼,必然拥趸者众,却不想竟无人理会,还频遭戏弄与打压。

到头来,自己反而成了那个人人嘲讽的“跳梁小丑”。

一时间,家人以他为耻,妻子含恨离开,昔日的好友人间蒸发,独留哈勒尔在舆论的风暴中心。

这天,哈勒尔偶遇了一位教授朋友,并意外地被邀请去做客。

他欣喜若狂,却不想一阵交谈下来,朋友与他绝交,还不顾情面地轰他出门。

寒风瑟瑟中,哈勒尔惶惶如丧家之犬,失魂落魄地走着,忽然一群孩子跑过,大喊着“快看那个卖国贼!”

是的,哈勒尔因为抨击政府,被德国主流媒体诬陷为“叛国者”。

他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原来,我才是那个格格不入的人。”

他感觉自己“像一只家畜群中的荒原狼,误闯入人群,又迷失了方向。”

从此,哈勒尔隐姓埋名,自称“荒原狼”,离开家乡,四处漂泊。

黑塞在小说里写道: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匹甘于孤独却又渴望被理解的荒原之狼。”

人生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旅程,谁都可能成为那个“不合群”的人。

有人戴上面具,隐藏内心,盲目合群,就有人敢做真我,赤裸裸与这个世界正面交锋。

一个人的灵魂越是独立,也就越容易被群体所孤立。

只有内心强大的人,具备一定程度上狼性的人,才不至于被群体颠覆,坚持做自己。

就像哈勒尔,反战在当时的德国社会,是绝大多数人眼中的异类。

但几十年后们,时间的觉醒,人们才理解了——在那个社会,只有他才是正常人。

一天夜里,哈勒尔游荡到郊区的小酒馆里,自饮自酌。

不经意间,他瞥见吧台上一位妙龄女郎,忽闪着大眼睛向他投来温柔的目光。

这种久违的善意,一瞬间唤醒了哈勒尔内心的渴望,他发誓要摆脱孤独,回归热闹的人群。

哪怕他知道女郎是一个名妓女,也毫不犹豫地向她靠拢。

女郎名叫赫尔米娜,混迹于三教九流,她成功捕获了哈勒尔这头“荒原狼”,将他拉进狂热的“暴动分子”之列。

哈勒尔开始酗酒、抽烟,嗑药,为了精神和肉体的狂欢,肆无忌惮地彻夜放纵。

他与流氓、暴民为伍,持枪抢劫,炸毁汽车,疯狂地向无辜者挥舞拳头。

然而,聚集在身边的人越多,哈勒尔却越来越迷茫。

他诉说自己的理想,可周围的人,不是似懂非懂,就是假意迎逢,甚至有人咒骂他,让他闭嘴。

本想摆脱孤独的荒原狼,竟比以前更孤独。

此刻的孤独不似从前,而是身处闹市,依然无人能懂的绝望。

哈勒尔把自己关在家里,几天几夜没合眼,出现了幻觉幻听。

他脑袋疼得炸裂,吃下大剂量的鸦片止疼,又试图买醉消愁,可仍无法抵御孤独带来的窒息感。

他慌乱地跑到赫尔米娜的公寓求助,却意外地撞破了她与其他男人的幽会。

眼前的一幕击溃了哈勒尔的内心防线,他愤怒地拿起一把刀,杀死了赫尔米娜。

这天深夜,哈勒尔逃回公寓,他站在镜子前,盯着像鬼一样的自己。

忽然,他猛地一脚,把镜子踢了个粉碎,同时踢碎的还有他的人生。

哈勒尔已走到自杀的边缘。

有人说,小说里的所有人,都是哈勒尔精神分裂的产物。

他将孤独具体化为假想敌,却在一局局较量中,输得粉身碎骨。

孤独,本是人生常态,它近乎顽固地附着在我们的生命中。

如果你仇视它,憎恶它,向它开战,最终会和“荒原狼”一样,在屡屡挫败中遍体鳞伤。

正如三毛所言:

“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


精神恍惚的哈勒尔,拿起剃须刀划向自己的脖颈,他要与悲惨的命运同归于尽。

就在这时,幻觉又出现了。

他看见莫扎特出现在身边,像老友一样与自己攀谈。

哈勒尔说:“莫扎特先生,我是愚蠢又糟糕的畜生。我杀了人,被魔鬼附身已无可救药。”

见莫扎特不作声,哈勒尔继续说:“我希望政府送我上断头台,惩罚我,消灭我。”

没想到莫扎特却说:“您不能死,活着才是惩罚。”

一语惊醒梦中人,哈勒尔忽然顿悟:与其用死亡逃避,不如直面可怕的人生。

于是,他把自己收拾好,再次踏上旅程。

这次,他没有四处游荡,而是回到城里,租住了一间房子。

他像普通租客一样与房东老太太寒暄,还意外地结识了一个青年人。

之后的日子里,他很少出门,大部分时间在家里看书、写作、听音乐。

静谧独处的日子里,哈勒尔内心的戾气慢慢消散。

他发觉,即使无人陪伴、无人理解,自己还可以与书中圣贤交谈,在音乐中感知悲欢。

偶尔,他也会和年轻人一起出去走走,看场话剧。

社会依旧动荡不堪,人们还是那样盲目和自私,但哈勒尔已不再表达愤怒,充其量只是向同伴做个鬼脸,开几句玩笑。

因为身体的病痛还没有完全消散,哈勒尔行动不便,少言寡语,仍旧是那个“不合群”的人。

只不过,他已在孤独中涅槃重生,丝毫不在意外界的眼光与评判。

他默默生活,深居简出,十个月后的一天,他拖着行李箱,再次远行。

哈勒尔,这只独来独往的荒原狼,最终与孤独和解,靠自己得到救赎。

小说最后,黑塞也没有告诉我们荒原狼去了哪里,或许他一直就在你我之间。

黑塞在书里说:“人,最大的责任就是找到自己。”

而独处,恰恰是找寻自我的良机。

我们很难从别人口中看清自己,唯有静下来,反观内心。

人活着,不在乎有多少人不懂你,而在于你要找到你自己。

正如哲学家尼采曾说:

“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怪人,你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

生活中,我们可能因为与众不同遭遇冷落,也可能为了驱散孤独误入歧途。

但当我们转变心态,接纳孤独,终会发现:

孤独是一场艰难的修行,虽千万人,吾往矣!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