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长大后谁更有出息?现实打脸父母

百家 作者:十点读书 2022-04-04 23:28:42

4月5日晚上20:00

鲁迅文学奖得主、《心居》作者滕肖澜

分享《心有所居,才是幸福的归宿》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直播


朋友参加家长会,老师跟她说:


“你家孩子各方面都不错,就是性格太内向了,希望家长能多引导引导,下学期开朗活泼一些。”


朋友知道老师是好意,她也时常担心孩子内敛的性格,在集体中会不受欢迎。


但由于她自己性格偏文静,便忍不住有些疑惑:


“内向,真的是一种性格缺陷吗?”


无独有偶,我看过一期TED演讲,主讲人苏珊·凯恩,在9岁时也遇到过类似的困惑。


那年她参加夏令营,妈妈为她整理好行李箱,里边装满了书。


这对她来说,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她们家的日常活动就是看书。


她以为的夏令营,就是十几个女孩围在一起惬意地看书。


但没想到,夏令营更像是个派对,一群人吵吵闹闹。


她好不容易等到派对结束,便急匆匆赶回宿舍看书。


当她捧起书时,同宿舍的一个女孩问她:“你怎么这么安静?”


当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不太合群。



但她依然选择一有空就窝在床上看书,没多久,她的领队就忧心忡忡地走过来说:


“你要努力使自己变得外向一点。”


言下之意就是:“你这样子,大家很难喜欢你。”


虽然很不情愿,但她还是放下书本,努力融入喧闹的团队中。


经历了这件事,她开始变得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应该改变自己,努力变得外向起来?”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正常”,她放弃了作家梦,选择了律师这个行业。


她也尝试参加各种聚会,逼自己社交。


但兜兜转转很多年后,她最终还是回归写作,当了一名作家。


而努力使自己变得外向的这些年,对她来说,不仅是一种错误,更是一种损失。


有人说,这只是个例,内向性格终究是不好的。


真是这样吗?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最早提出“外向”和“内向”的概念。


一到放假,就经常听到身边有父母这样说自家孩子:


天天待在家里,也不知道出去找同学玩。


你看某某某,一有空就和这个聚和那个聚,人家多开朗啊。


你这样每天闷在家,怎么交得到朋友?


在我们的意识里,外向爱出门浪的孩子“吃得开、善交际、有出息”;


而内向宅在家的孩子容易“被排斥、没朋友、常吃亏”。


然而根据卡尔·荣格的理论,一个孩子喜欢“独处”或是“热闹”,这是他性格的因,而并非果。


这么说吧,我大部分时间都喜欢安静地待着。


当然,偶尔也怀念一群人热闹的时候。


卡尔·荣格认为,世界上没有纯外向或纯内向的人,一般两者兼有,只是多少的问题。



你可以把我想象成一个遥控器,当我没电的时候,我需要通过休息或独处来补充能量。


这就像给遥控器安装一节电池,它自己就充好电了。


但如果是外向性格的人,当他觉得没电时,他需要从朋友、社交中获得能量。


这就像给遥控器找一个充电器,从外源获取力量。


所以,社交对于内向的人来说,是在损耗能量,而对于外向的人来说,则是补充能量。


相反,独处是给内向的人充电,而对于外向的人来说,则是一种损耗。


孩子爱“热闹”还是爱“独处”,不是他性格选择的结果,而是他性格形成的原因。



那孩子的性格,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


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中,科学家们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做了一系列实验。


他们给6个月大的婴儿准备了些玩具,比如一碰就会突然弹出小丑的盒子、走着走着突然翻跟头的狗以及带着面具的陌生人。


通过观察,科学家们发现,在婴儿身上,就已经表现出了成年人的三种基本气质:


谨慎、平静和活跃。


从小就表现出来的这种气质,是一个孩子性格的起点。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不自觉适应他们的个性,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环境。


而这种后天的互动,又塑造了他们的性格。


孩子的“内向”和“外向”,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面一样,没有好坏之分,这是他独特的个性。


不管是外向,还是内向,都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礼物。



内向和外向的孩子,各有各的优势。


外向的孩子,在我们的意识里,普遍认为他们长大后会更有出息。


因为他们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性格开朗受欢迎,说话大声自信,容易被人记住。


外向孩子的种种表现,似乎都指向一个词——“领导力”。


他们这样的性格,长大更易成为有决策力、信服力的领导。


但其实有研究表明,在领导者中,内、外向性格的人占的比例是差不多的。


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格兰特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内向的领导,比外向的领导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发现,内向的领导跟下属相处时,会倾向让他们自由发挥。


而外向的领导,会无意识传达自己的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员工的创造力。



《内向高敏者》一书,更是详细地分析了内向者拥有的优势:


谨慎、专注、善于分析、持之以恒、有同理心等。


在我们所知的伟大人物中,有很多就是内向性格的人。


比如达尔文,如果他天天忙着社交、应酬,他就不会在独处中思考出生物进化论;


比如村上春树,若不是拥有安静的性格,他也就不会埋头写出那么多享誉世界的著作;


还有比尔·盖茨,相比与人接触,他更爱待在房间里自己研究技术;


又比如巴菲特,如果独处对他来说是一种损耗,他也不会持续几小时埋头在工作中......


正因为内向性格的力量,让他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人生,达到了无人能及的成绩。



之前看到一位妈妈,为逼儿子变得外向,规定他每天必须主动跟10个陌生人打招呼,并且强行把他推到人群中去。


我们常常因为偏见和误解,要求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大方。


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孩子变得“假外向”,并且出现严重的社交恐惧。


面对孩子不同的性格特质,父母不妨放下焦虑。


把孩子放到适合他的环境中去,让他的天赋发挥到最大。


如果我们担心内向的孩子不合群,可以适当地鼓励:


“要不我们尝试一下,去跟大家交流一分钟怎么样?也许你会因为交到新朋友而开心呢。”


如果孩子愿意尝试,那我们循序渐进,慢慢增加孩子的社交时长,让他能缓慢接受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更想自己待着,那我们也不要强迫,尊重他的意愿就好。



另外,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不懂事”“害羞”等标签。


有时候孩子不喜欢跟客人交流,碍于面子,我们会无意识地贬低自家孩子:


“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


或者跟客人解释:“我家孩子就是害羞,别见怪。”


这样的话语,会加深孩子对自我的错误认知:“我这样的性格是不好的。”


这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孩子内向也好,外向也罢,他的性情从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奠定基础了。


我们与其试着改变他,不如遵照他的发展规律,给予更多的包容和耐心,让他以自己的方式积累能量。

说不定我们也能培养一个大作家,或者下一个比尔·盖茨。


点个“在看”,无论我们的孩子是爱“出去浪”,还是喜欢“宅在家”,他们都值得被尊重、被欣赏、被温柔以待。


作者 | 布谷妈妈, 来源:布谷妈妈(ID:yugu005)

主播 | 沙漠之狐,微博@狐狸爱CUC,公众号:笙夜时间

图片 | 视觉中国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