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东方航空MU5735次航班在执行昆明—广州任务时,在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并坠毁。事故发生后,当地警方、医护、消防、武警等救援力量迅速赶到现场展开救援,广西各地首批心理专家50余人陆续赶往现场。目前,梧州组织70名心理医生待命,随时准备对到梧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并安排志愿者对家属进行一对一的服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马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议媒体及公众在当下关于坠机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要格外注重给予当事者及其亲属应有的尊重,“心理救援不是从专业人员到位了才开始,而是应当从媒体报道就开始。”马弘表示,现在全社会都应当做好对机上人员家属的支持保障工作,不仅要做好生活上的保障,防疫工作,还应该及时派遣经验丰富的心理卫生人员,陪伴机上人员家属,做好心理干预。马弘还提出,空乘人员这一群体也特别需要关注。“他们选择这个职业时会了解职业风险,但肯定更了解飞机的安全性,在发生事故后,我们应当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尽快调整情绪,我们更应该相信他们能够正常工作。”面对空难,我们该如何抚平内心的悲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作者:刘昶荣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2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2022年3月21日,东航云南有限公司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航班任务时,于梧州上空失联。目前,已确认该飞机失事。机上人员共132人,其中旅客123人,机组9人。”在东航已经变成黑白色的官网首页上,这段简短的文字描述了让全国人民陷入悲痛的突发事件。有网友说,“看到‘失事’直接哭出来了,不会到达了”。当下还在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让这份悲痛的情绪加重,“非常时期还在飞的,哪一个不是家里的顶梁柱”“要不是为了生活不得不奔波,谁会在疫情期间飞来飞去”。目前,失事航班的搜集和事故调查工作还在进行中。随着相关消息的进一步披露,不少网友都表达出了悲痛的情绪,这份情绪该如何安抚?今天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从全球统计的数据来看,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创伤事件,比如发生意外、亲人的离世等,这其中也包括像空难等突发公共事件。陆林说,普通人创伤后会产生的消极情绪,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最长不超过半年。有一部分人比较敏感,看到飞机直线坠落、家属痛哭等画面也会害怕、紧张,陆林建议这些人群应该尽量避免去看这些画面,减少刺激的暴露。此外,陆林还建议,身处消极情绪的人也要尽量保持正常的作息方式,特别是遇难者的家属,如果晚上睡不着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安眠药物,把痛苦的阶段度过去。如果心里的不舒服无法排解,可以多和家人、朋友沟通,寻求他们的帮助。不同的人心理耐受能力不一样,有些人经过创伤的事情后恢复很快,有的人可能恢复很慢,甚至产生后遗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陆林说,全人群中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率约为8%~10%,这种精神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可能长期处在创伤造成的痛苦里无法自拔,经常会做噩梦,梦到相关的事情,有时还会自责,把事发原因怪罪到自己身上。创伤后产生的悲痛情绪,一般人最多持续半年,但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可能被这种情绪困扰两年、三年,甚至更久。这些患者需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求助。最后,陆林建议,媒体对灾难事件和遇难家属的报道不宜披露太多细节,这会对社会公众带来心理压力和恐慌,“昨天有人把家属在机场痛哭的画面放到网上,这是不合适的。”他说,这样的画面可能会对失事航班上的其他家属、需要继续乘坐飞机的人,以及这几天还在继续工作的空乘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陆林还建议,如果事故原因查清楚的话,应及时向社会公布,这样有助于消除公众很多猜疑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必要的担心和焦虑。当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到来时,珍惜当下或许才是最优解。来源:中国新闻网、环球时报-环球网、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