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杂志”(ID:YOUTH-POWER)、央广网、法治日报
漫画:高岳
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带货的出现,巨额直播打赏日益成为未成年人支持偶像艺人、网红主播的一种表达方式,打赏经济繁荣一时。殊不知,巨额打赏不利于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使未成年人心甘情愿地变成娱乐的附庸。更严重的是,直播中充斥着诸多游戏、虚假产品,甚至涉淫秽色情低俗内容,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亟待予以规范和整治。
所谓直播打赏,指的是互联网用户对于网上发布、传播的原创文、图片、音频、视频等,直接进行金钱或是虚拟商品奖励。据相关统计,未成年人在直播打赏的用户中占据重要比例,每10个直播用户中,就有一个是未成年人。2020年12月,湖北孝感的陈女士带着10岁的儿子到派出所“投案自首”,原来儿子在手机游戏中累计打赏、购买游戏道具等物品117300元,在公安机关的介入下,仅仅帮陈女士追回了6万多元;2021年8月,云南普洱的小袁迷上某款网络游戏和游戏直播,便以上网课为由向父亲要来手机玩游戏、看直播,给主播打赏136次,每次金额最少10元、最多30000元,合计打赏248253.6元,父母无奈向公安机关求助;2021年10月,四川达州的一位老大爷带着自己的孙子来到派出所,称其孙子在短短3天时间内,因为看直播,一共给主播打赏了170多次,打赏金额将近1万元,希望警察能帮忙把钱找回来……由此可见,“打赏门”事件此起彼伏、不胜枚举,热衷直播打赏的未成年人绝非个例,不断刷新着大家的认知,刺痛国人的神经,也引发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直播打赏乱象的滋生,与网络直播平台纵容、父母监管缺位和家庭情感缺失密不可分。从未成年人角度分析,未成年人自身心智发育不成熟,理性自控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到诱导进行激情打赏和高额打赏,恣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满足一时虚荣心,用金钱换取主播们的暧昧夸赞。从家庭和成长环境角度分析,父母教育的缺位、隔代教育、过度溺爱等原因,使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缺乏关爱与正确引导,更加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从网络监管角度分析,网络平台对用户身份识别不严格,仅仅凭借短信验证即可完成资金支付,为未成年人直播打赏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此,2020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明确,未成年人打赏支出法院应支持返还;若支出款项与年龄、智力不相适应,需经法定代理人同意后才能生效;应予返还的款项限定在与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可由法官根据孩子所参与的游戏类型、成长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判定。同时,民法典对自然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的理智地形成意思表示的能力——即民事行为能力也有明确规定。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第二十条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最高人民法院对监护人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未成年人打赏款项表明了支持态度,而民法典的上述规定也为监护人向网络平台主张返还款项提供了法律依据。
事实上,未成年人直播打赏现象同样早已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21年2月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严禁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账号注册服务,为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账号注册服务应当征得监护人同意;应当向未成年人用户提供“青少年模式”,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直播,屏蔽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直播内容,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充值打赏服务;建立未成年人专属客服团队,优先受理、及时处置涉未成年人的相关投诉和纠纷,对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打赏的,核查属实后须按规定办理退款。相关专家认为,整治未成年人直播打赏乱象,除了严格执行上述法律法规和指导意见外,还需要家庭、社会、监管部门等各个层面共同发力、内外兼修,筑牢规范“篱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及社会环境。一方面,加强平台管理。直播平台必须担负起相应管理责任,以建立平台内管理规则的方式,通过完善机制尽可能保障各方利益,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未成年人识别能力,积极采取设置未成年人模式、设定面容解锁付费、诱导打赏语言监测、大额打赏触发提示等措施,尽量减少未成年人打赏的可操作性,并对他们的非理性行为进行及时提示。另一方面,加强家庭教育。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应注重对孩子的有效陪伴,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多种积极正面的兴趣爱好,注重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的正确引导,引导孩子进行理性消费。为了家庭的财产安全,也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妥善保管好自己的手机和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经常查看银行卡的余额和消费短信提醒。一旦遭遇类似情况,一定要保存好孩子与平台的交易、转账记录等所有证据,立即采取措施冻结、锁定账户,并及时通过向消费者协会求助或者诉讼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去年,相关部门出台了政策,明确18岁以下未成年人只能在周末玩一个小时游戏。但事实证明,很多未成年人使用长辈的身份证注册游戏账号,规定形同虚设。”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十八届共青团中央常委、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君十分关注网络游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十八届共青团中央常委、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君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全面普及,网络游戏产业得到了极其快速的发展,游戏的开发者、运营者、使用者形成当今社会的新群体,并对社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影响。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娱乐活动,发展势头也异常迅猛。网络直播突破了传统媒体互动滞后的局限,观众与主播可通过弹幕、点赞、打赏等方式进行即时互动,这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用户也越来越年轻化。近年来,网络直播的热火朝天,捧红了一大批吸金能力强的“网红”,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蹭流量无底线、直播无底线、网络行乞、数据造假、内容低俗……令人堪忧。
在李君代表看来,加强对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的监管整治力度,势在必行。他在两会期间带来了《关于加大网络游戏监管整治力度的建议》《关于加大网络直播监管整治力度的建议》等多个建议。
除了网络游戏外,近来发展势头迅猛的网络直播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引起李君代表的高度关注。“网络直播随意性强、收益高且违法成本较低,而且即时性直播很难实施监管,当违规甚至违法的网络直播没有被处理时,合规合法的直播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李君代表表示,当下网络直播中存在的问题,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巨大冲击,容易让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让他们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直播打赏,平台收益巨大,是最大获益方,在规则设计的时候就是以利益最大化来设计,对平台低俗色情等问题自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对此,李君代表在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加大网络直播监管整治力度的建议》中,提出了网络直播平台监管整治的四点建议:
首先,健全网络直播法律法规,强化各部门监管力度。当前的审查制度显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应尽快出台官方的审查制度标准。要对审查、举报属实的网络直播和主播实行封杀机制并施以经济处罚甚至是行政处罚,增加其违法违规成本。
其次,建议规范平台规则,关闭平台打赏功能,加强正向引导。李君代表认为,网络直播的收益主要来源于观众打赏的虚拟礼物,无利不起早,关闭平台打赏功能后,能有效杜绝主播为获取灰色收益而进行的恶俗、低俗等博眼球和擦边球的行为,能有效净化网络直播环境。同时,要加强正向引导,对于相关正能量的直播和主播账号给予流量扶持。
第三,完善举报制度。网络直播数量庞大,群众举报是当前最可行的方法之一。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法规的宣传,建立并完善合适的举报奖励制度,提高举报积极性。
第四,规范打赏类收益平台抽佣标准。“目前打赏类收入已经成为如抖音、快手、虎牙、斗鱼等平台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据公开报道,某短视频平台一年直播打赏收入超500亿元,目前直播打赏平台抽佣高达50%,可以说是暴利,平台方成为最大获益者。”李君代表表示,如相关部门不能直接将打赏功能进行关闭,则退而求其次,建议对直播打赏平台收入进行限制,严格控制直播打赏、虚拟礼物等平台分成比例,平台抽成最高不超过10%。
3月17日下午,国新办举行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发布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盛荣华表示,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以铁的决心、铁的手段、铁的作风,狠抓突出问题的治理,网络空间日益清朗。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200多万条,处置账号13.4亿个,封禁主播7200余名,下架应用程序、小程序2160余款,关闭网站3200余家。盛荣华说:“网络空间治理必须持续深入、久久为功。今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十个重点任务,将更加突出回应网民关切,更加突出对症下药,更加突出效果导向。”谈及公众广泛关注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盛荣华指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主要涉及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未成年人网络乱象治理两方面突出问题。为有效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问题,网信办已指导主要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今年,“防沉迷”工作将重点在“能用管用、好用爱用”八个字上狠下功夫,力争青少年模式覆盖所有的平台应用和所有的应用功能,并让未成年人和家长更愿意使用。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乱象的治理,盛荣华强调,将抓住关键时间节点,集中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的专项行动,从“严”治理软色情、网络暴力等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乱象,从“深”查找未成年人网络乱象的深层次问题以求标本兼治,分类施策从“细”,各项工作举措从“实”。针对无底线蹭流量、高额充值打赏等各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失范行为,网信办拉出了人民群众意见集中、反映强烈、深恶痛绝的“七类问题”重点整治清单。盛荣华说:“损害群众合法权益,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种种乱象,亟须加强规范治理。”网络乱象固然和网站平台管理有关,MCN机构也脱不了干系,他们甚至是一些乱象的始作俑者。MCN机构的活动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了互联网信息呈现是否健康。初步统计,几家头部网站平台,拥有1000万以上粉丝的账号,约有40%都与MCN机构签约;某重点平台入驻的MCN机构旗下账号超过30万个,年均生产信息超过3300万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综合治理局局长张拥军介绍,MCN机构是指为网红和自媒体提供内容策划制作、宣传推广、粉丝管理、签约代理等服务的各类机构的总称。张拥军说:“开展MCN机构信息内容乱象整治,就是要规范MCN机构与信息内容有关的业务活动。”造舆论、蹭热点;为牟利打造“网红儿童”;操控旗下账号虚构关注度、浏览量、评价评分;批量发布同质化内容,歪曲事实真相、误导公众等MCN机构行为将受到严格监管和治理。“我们抓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钉钉子的精神和啄木鸟的精神,坚持问题导向,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盛荣华表示,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10项治理任务,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重点平台、重点群体、重点账号、重点环节,希望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治理工作深入推进。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