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赛圈”的上海人:穿着防护服证券交易;“车子停在哪里,就在哪测核酸”

百家 作者:IT时报 2022-03-18 20:52:48

图源:采访对象

今天,决赛日。


能在本周最后一个工作日还出现在办公室的“选手”,都闯入了这场魔都“慢跑”的决赛圈。


上周末开始的对重点区域封控和核酸检测排查,陆陆续续持续了一周,办公室里逐渐变得空空荡荡,每天到岗的同事,笑称应该给自己加一个鸡腿。


和两年前相比,人们已日渐熟谙远程办公,各种会议软件、在线云服务平台、外卖App……数字化工具让一部分“决赛圈”选手并没有感到太多的不便。


然而,也有一部分“选手”,天天是“决赛圈”:随时在岗的医生、核算机构的检测人员、遵守监管要求的金融交易员、居委会的志愿者……当科技正让上海与病毒赛跑越跑越快时,他们是确保城市依旧正常运转的“人字底座”。


正如最后进入决赛的体育选手那样,同行者越少意味着责任更大。


向这些“决赛选手”致敬!

每天都像开盲盒

车子停到哪就在哪做核酸

3月18日0点,小高所在的小区进入48小时普查,小区封闭,全员进行2次核酸检测。得到消息的前一天,小高没有回小区,而是选择睡在了医院。


小高是普陀区某社区医院的一名行政人员。这几天,因为疫情,小高所在科室的工作几乎都已停滞,她每天的工作是等一通特殊电话。电话随时可能打来,内容很简单:立即出发,去社区协助护士做核酸。


“现在的生活就像开盲盒,你不知道自己会被拉到哪里。”小高说,“车子停在哪里,就在哪测核酸。”


2月28日晚上10点半,小高第一次接到这通电话。电话里的人让她第二天一早出发去社区协助护士做核酸。临挂前,电话那头的人还叮嘱她,早点休息。然而,躺下没多久,手机再次响起。电话那头只说了四个字:立即出发。小高的盲盒生活就此开始。


当晚11点半到达现场时,护士给他们分发了防护服。对于他们的到来,小区居民显得很好奇,都在一旁围观。之前没经历过这一切的小高,在众人注视下穿防护服时,觉得特别尴尬。

小高匆匆的一餐

因为没有受过相关训练,小高的工作是帮测核酸的居民扫码,给试管贴二维码。“一天下来,最难受的是嗓子。”小高说,“因为一直要说‘请准备好预约码’。”

 

疫情初来,很多居民不熟悉健康云,不会预约二维码,她得一个一个人手把手地教,遇上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还得帮他们用身份证约。光是准备二维码,就要费很多时间。

 

第一次参与核酸检测,就是通宵。那天的上海很冷,夜里温度只有7、8度。凌晨休息的时候,小区的物业特地给他们拿来了取暖器。一群人缩着身子,围着取暖器,坐在敞着的蓝色检测棚里,身子仍止不住微微颤抖。

 

“但我们宁愿天气冷,也不想天气热。”参与核酸检测的半个多月里,小高经历过上海四五度的“寒夜”,也感受过上海二十多度的高温。“闷在检测服里的感觉,就好像住在蒸笼里。”她记得当时自己身上的汗止不住地往外冒,“但你不能擦,也不能脱衣服,真的很容易中暑。”

 

最艰难的时刻,是爬楼梯。由于封控要求,一些小区需要医务人员上门测核酸。一旦遇上没有电梯的老小区,就得自己一层楼一层楼地爬。“当时大概一次爬了4、5栋楼吧。”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小高还心有余悸:“等于一天爬了四五十层。”实在爬不动时,她就坐在楼梯口,等其他人先上去,自己稍微缓过来一点,再接着爬。

    

“每一次接到任务,你不知道会持续多久,有的时候是半天,有的时候是一天,有时候一个小区,有时候好几个小区。”结束核酸检测的时候,小高往往已经筋疲力尽。因为太累,她连哭的力气都没有,回家倒头就睡。

 

“其实我们还不是最辛苦的,那些测核酸的护士才是。”小高告诉记者,在一次核酸检测过程中,她曾遇到一名护士,那位护士告诉她,自己已经连轴转了36个小时,其中只睡了2、3个小时。“我们行政还能换换班,但他们不行。”

 

结束采访时,已是下午4点,小高还没有接到出勤通知。“如果5点还没来电话,我就能正常下班了。”她很平静地说,“不过我们一直是待机状态,因为晚上、周末都有可能来电话。”

天天在办公室睡帐篷、睡袋

也得保证交易现场完成

接到记者采访电话时,刘苗(化名)正在统计当天公司所有人员的状态:在岗的、被封控在家的、隔离14天的……偌大的综合部,只剩下她一个人。本周开始,十几名同事陆陆续续被“封控”在家,到了周五,“决赛圈”只有她依然在岗。


刘苗所在公司是一家金融机构,从上周末开始,陆陆续续便有同事住在了办公室。证券、基金公司涉及投资交易类业务,对专业系统和网络依赖度极高,根据监管及合规要求,必须在交易室现场完成交易,而且当日快速完成结算工作。


“疫情发生这两年,对于金融业务的安全监管越来越严。几年前时,运营同事还能在家远程交易,现在一律不允许。”刘苗告诉记者,公司一方面担心关键岗位人员被封在小区,另一方面担心办公大楼被封控,交易员进不来,从上周末(3月12日)开始,便将全公司人员分为AB岗轮值,尤其是信息运维、托管结算、资金清算、印章证照等核心运营岗位,必须确保有人在岗。


周一早上形势突变,很多原本应该到岗的A角小区突然进入“封控期”,只能临时调配B角上班,而B角怕自己回去也出不来,索性带着行李箱来上班。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办公楼突然提出,出入楼宇必须出示48小时核酸证明,这个要求又“劝退”了不少员工。


这些突发情况,让负责行政事务的刘苗忙得焦头烂额。这几天,她成了“表嫂”,手头要做各种表格和应急预案:关键岗位人员的核酸检测时间要一一排序;用章流程要如何调整;住在办公室里同事的生活要照顾;更关键的是,万一出现极端情况,交易要如何确保符合监管要求, “听说上周六,某证券公司所在的大楼有一例确诊阳性病例,大楼全域封控。周一10名交易员和信息技术员,穿着全套防护服,消杀后进入大楼,完成了一天的交易工作”。

这几天,刘苗买了几十把躺椅、毛毯、睡袋……还有各种食品、水果以及应对紧急情况的电子设备,“有的同事自己还带了帐篷,晚上办公室就像露营地一样。”

 

周四开始,刘苗一直在等“靴子落地”——她所在的商务楼进行区域性封控。应急预案已经做好,一旦接到通知,公司整体业务运行的“最小单元”已经划好,大家有两个小时回家拿行李。

 

今天下午四点,靴子落地,大楼通知,从明天早上6点开始封控48小时。尽管是周末,股市不交易,可担心万一周一无法解封,刘苗还是启动了应急预案。

 

刘苗自己的行李箱早已整理好,“我必须得留在办公室,为业务同事做好保障”。但周末两天注定要在办公室里无聊地度过,至于家里两个正在上网课的“神兽”,“只能靠他们自觉了”。

每天带着换洗衣服上班 

冰箱里囤了两周的菜

Doris是一名广告策划,住在7号线美兰湖站附近小区,每天坐17站地铁去普陀区工作。最近上海疫情防控趋严,听闻朋友们一个个接到居家办公的通知,她也早早做好隔离的准备,上周日在超市购置的食物足够撑两个星期。没想到,直至今天,Doris仍是“自由身”。


“今天我们老板都没能来。”电话中,Doris哭笑不得地告诉《IT时报》记者,公司原本有30人左右,但周一到周五同事们居住的小区纷纷进入封控状态,来上班的人“一天比一天少”,原本老板每天还会来上班,今天连他都不能来了,只剩下包括Doris在内的6个人。


不过,如今Doris公司的运作状态仍然正常,一方面由于行业性质,公司业务大多可在线上进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家早已熟悉了数字化的办公手段。


“疫情三年,其实大家对线上办公早就不陌生了。”Doris感叹道,这几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不少行业兴起数字化转型的风潮,她所在的广告行业同样如此,公司业务部门早早试行过线上业务的展开方式,经历疫情的“磨炼”变得十分熟练。


这周,公司了解到员工的被封情况后,业务负责人很快便选择腾讯会议作为工作平台,邀请大家线上参与讨论,同事们也“熟车熟路”地掌握了App使用方式。几次线上会议后,Doris发现工作效率基本没受到任何影响,工作氛围也不显得松散。


这是被“数字化”撑起的“日常”,原本以为疫情的大规模防控会影响工作运转,没想到一切一如往常。不过,相比居家办公的同事,Doris的“日常”也有不少印象深刻的事。


“这周上班我每天包里都装着5件衣服。”Doris笑着说,平常自己基本什么都不带,这次天天通勤带好被隔离需要的东西“还挺沉的”。她常坐的7号线地铁人很多,原本上下班时间时常常让人“双脚离地”,如今人变少了,显得有点“宽敞”。

走在大街上,人也明显变少了。一位同事昨天刚刚递给Doris一只防护性更好的口罩,今天便告诉她小区被封了没法来上班。在这样的“日常”下,偶尔Doris心中还是会感到有点担心。

 

所幸沟通仍然在互联网上畅通无阻。在公司的吐槽群中,一位距离很远的同事告诉Doris,自家那边的菜被抢光了,问她能不能帮帮忙。

 

“要怎么帮忙?”她刚冒出这个念头,便看到同事试探着说:“先在公司抢菜,再叫闪送服务到我家?”

 

“感觉同事好机智。”Doris说,尽管这个过程辗转的“买菜设想”没能实行,但她想起来仍觉得忍俊不禁。

 

疫情带来的稍显不安的氛围中,这也是一个通过“数字化”得以传递的温馨时刻。

200多人大平层只来了20人 

祈求外卖小哥一定要接单

这周,虽然中途“退赛”了,但谢宇(化名)在最后一天进入了“决赛圈”。


小区前几天进入“48小时封控圈”,但好在一切顺利,周五一早通知,解封了。


今天早上9点,踏进办公室的那一刻,谢宇整个人有点懵,“很奇特的感觉,跟拍电影一样。”谢宇工作的地方是一间大平层,平日办公室里熙熙攘攘,十分热闹,可今天,200多号人的大平层,稀稀拉拉只来了20多人,一眼望去,空空荡荡。原先一排四五十人的桌子,现在只剩下一两个身影。


谢宇甚至产生一丝幻觉:“难道是我的表坏了?还是我看错时间,早来了一个小时?”他低头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9点35分,“没错啊,就是平时上班的时间”。


不止是办公室,原本熙熙攘攘的园区也空无一人,以前上班时间,马路上全是人和车,现在什么也没有。这是谢宇完全没有见过的上海。

一上午,谢宇开了好几个电话会议,虽然没来的同事们只能居家办公,但并没有给工作带来太多障碍,“大家都比较熟悉线上办公了,通过钉钉视频,在屏幕上分享PPT,也没有感觉不方便。”

 

一口气忙到12点,谢宇从工位里站起来,和同事一起去附近的商圈吃午饭。可10分钟后他们却发现,这里的餐饮店突然都关门了,大厦的食堂也临时关门,吃饭成了大问题。

 

那就看看外卖吧。但打开外卖软件,能选择的餐厅也十分有限。“KFC、麦当劳这些连锁餐饮店都关门了,只有一些专门的外卖店。”为了能尽快吃上饭,他和同事都选择了离公司最近的店铺。

 

今天外卖员接单和配送都比以往慢了许多。原先立马就有人接的单子,半个小时了还没人接单。而原本配送只要半小时的,则延长到一个多小时,能在一个半小时内吃上饭已经算是幸运儿。

 

“原本我们楼下有一个外卖区,每天都能看到几十号外卖员,今天一个也没看见。”下午1点多,谢宇终于吃上了热乎饭,可办公室还有很多同事在祈祷,外卖小哥能快点接单。

作者/IT时报记者 范昕茹  郝俊慧  崔鹏志

编辑/ 郝俊慧 挨踢妹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采访对象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大家都在看

点「在看」并「留言」,谈谈你的看法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