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好的养生:善忘、少怨、寡思

百家 作者:有书 2022-03-09 09:22:30

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文 | ciyu · 主播 | 阿成

来源 | 洞见(ID:DJ00123987)


古人常说: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现代医学理论也认为,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百病由心生,百病从心治。

世间最好的养生之道,不在于颐养身体,而在于怡神养心。


善忘

苏轼在他的养生篇中写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张鄂请求苏轼写一幅字,内容是关于养生方面的。 

苏轼笑着说:
“我得到了一个养生长寿的古方,药只需四味。今天就赠给你吧。” 


说罢,苏轼在宣纸上就写道:

一曰无事以当贵
二曰早寑以当富
三曰安步以当车
四曰晚食以当肉

其中的第一味药“无事以当贵”,便是劝诫人遇事时要放得下,看得开。 

常挑一担愁,容易压垮身体;心藏一堆事,难以装下快乐。 

举重若轻地安放往事,身心才能得自在。 

杨绛晚年时,她的后辈付研曾说: 
“当时杨绛不仅要承受亲人离世的痛苦,还要抗衡市侩之徒对钱钟书名气的利用。

一般人身体恐怕早就被拖垮。” 


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虽然悲痛难耐,但杨绛选择以读书养性,以写作遣忧。 

她自己称此为:“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  

进入超然忘我的境界,把痛苦搁置在岁月皱褶里,直至105岁,杨绛才告别这人世间。 

巴尔扎克曾言:“如果学不会忘记,人生无法再继续。” 

调养精神的秘诀,就在于让想不开的事随烟消散,把心中不快的事丢掉。 

就如亦舒曾问倪匡:
“你家的盆栽养得那么好,有什么秘诀吗?” 

倪匡笑着回答:“很简单,秘诀就是死的丢掉,再买新的。” 

养盆栽如此,过日子其实也是这样。 

沉浸在走不出的痛苦,人也会逐渐枯萎。 

唯有看淡人生的花谢叶枯,身体才能永远保持盎然生机。



少怨

曾国藩曾说过:“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 

凡事忿恨在心中,只会茶饭不思,形容枯槁。

看淡不平事,不怨生活苦,自然会气顺身健。

95岁高龄的齐白石说养生有“七戒”,其一就是“戒悲愤”,他的得意弟子李可染也深得其精髓。

有一天,李可染费了大功夫画好了一幅画。 

等出趟门回来,就发现这一幅画被自己的两岁孩子“涂鸦”了。

李可染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提笔写上一段文字:
“丁亥端午,余偶不在室中,二岁小可为我乱盖图章如此,俟其长大成人再与理论。”  


这件事只是李可染一生的缩影。

后来在人生低谷时,无论受到再大的委屈,他都没怨恨过谁。

他一生中画过三幅布袋和尚。

弥勒的性情是“无挂无碍,笑看世间”,李可染也希望自己放下执念笑看一切,像弥勒佛一样逍遥自在。

所以在第三幅笑和尚里,他如此题款: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一味地怨天尤人,就会陷在负能量的磁场里。

不抱怨生活的曲折,才能把小日子过好。

中国最后的大儒梁簌溟先生活到95岁。

他一生都怀着这样的心态:
“未来的世界会好,我不对人生的未来持悲观态度。”


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梁簌溟住在小红井胡同,每天早上被罚扫马路,扫厕所。

但梁簌溟却对这种生活安之若素。

每天悠然自得地扫完地后,就到护国寺的华清池泡个澡,或是到北海公园打一趟拳。

佛家有言:
“烦恼本无根,不捡自然无。困惑本无源,不纠自轻松。”


一个好心态,就是一味良药。

人生风雨里,我们要懂得坦然接纳一切的起起落落,当身心宽一丈,疾病自会退一尺。



不比

读《三国演义》时,我们常常感慨于周瑜英年早逝的下场。

周瑜本身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但他凡事都想跟诸葛亮较劲,最终造成了自己悲哀的结局。

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写道:
“与别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


人比人气死人,命比命气出病。

人一旦不快乐,健康又何从谈起。

我们要明白,这世间之事,比不完,争不尽。

与其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不如专注于生活本身。 

日本奈良一家医院,有一位工作了70多年的心理医生,叫中村恒子。 

连续在一个单位工作大半辈子,恒子从来没有和别人发生过冲突,每天都是淡然从容,轻松无忧的样子。 

被问起幸福的秘诀时,她给出的答案只有三个字:不比较。 

工作以来,恒子从不和人攀比。 

比她年轻的医生被提拔晋升时,她完全不在意。 

单位的同事待遇比她好时,她也不会感到不满。 

她说:
“别人有别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轨迹。

和别人比较让自己陷入失落、嫉妒中,实在毫无意义,只会消耗精力。”


梅花不与牡丹争艳,自有暗香浮动,每个人的生活各有其精彩。  

有的人一间屋,六尺地,也能过得满心欢喜;有的人桌当床,衣作被,也能颐养天年。

尘世间幸福终究不是比出来的,而是过出来的。



寡思

现代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反刍思维”。

简而言之,指的是对所烦恼的问题,进行反复、被动地思考。

一旦陷进“反刍思维”,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这刚好印证了《养生要集》里说的:“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散。

一个人,如果心有千千结,病根自会种下。

医圣张仲景曾为另外一个名医治病。

这位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一直惆怅无人继承他的医术,因为思虑过重,身体抱恙。 

医者难自医,张仲景一番望闻问切后,确定是忧虑成疾,马上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做成药丸,涂上朱砂,让沈槐食用。

沈槐看见这药方,觉得好笑,命家人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 

无论是朋友亲戚,还是同行郎中来看他时,他笑着说:
“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医病?笑话!笑话!” 


他一心只想这件事可笑,忧心多虑的事全抛脑后了,不知不觉地病就好了。 

这时沈槐才恍然大悟,其实张仲景以五谷杂粮开药方,一方面是以别出心裁的方式让他转移注意力,另外一面是劝他饥来吃饭困来眠,不要想太多。

有时候,不是病痛选择了人,而是自己因为思虑过度,找上了病痛。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 

要求实验者把未来7天预想的烦恼写下来,投入“烦恼箱”。

三周后他打开箱子,与实验者一一核对,发现其中九成的烦恼都没发生。

接着,他又要求大家把剩下的字条重新投入箱中,等过了三周,再来寻找解决之道。

可是最后发现,那些烦恼,也不再是烦恼了。

冯唐在《万物生长》中曾说:
“我不多想了,就幸福了。换言之,幸福就是不多想。”


只要我们心念通达,做到心中无挂碍,就能活得一身轻松。


明朝医学家龚廷贤说过:“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养生的最高境界,在于养心。

善忘是为了遗忘悲伤,少怨是为了消除负能量,不比是为了减缓焦虑,寡思是为了清净宁神。

点个在看,以后修心养身,活得健康且充实。


- END -


作者:ciyu,洞见旗下专栏作家。来源:洞见(ID: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