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电脑上的浏览器,你能猜出:Chrome、Edge、Safari、火狐和 360 安全浏览器这五款浏览器在全球使用人数上的排名吗?根据网络分析机构 StatCounter 最新公布的报告,Chrome 浏览器以 65.38% 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第二位的是占有率 9.84% 的 Safari;Edge 浏览器(以下简称 Edge)以 9.54% 的成绩紧跟其后,使用人数和 Safari 的差距较往年相比又缩小了(去年三月份的占比为 8.03%);火狐则位列第四。作为一名坚定的 Windows 用户,我最初用的是电脑自带的 Internet Explorer 浏览器(下称 IE),在 2020 年 Edge 浏览器发布正式版后进行了更新,随后电脑就一直是 IE 和 Edge 并存的状态。直到去年 Windows 11 测试版发布,急于尝鲜的我才跟随系统彻底放弃了 IE 浏览器(Win 11 不再内置 IE 浏览器,即便强行安装也可能会报错),从而对 Edge 有了更加深入的体验。这篇文章就来分享一下这段时间以来使用 Edge 浏览器的一些心得和技巧,希望能让大家用起这款 Windows 系统自带的浏览器时更加心应手。如果是刚从其他浏览器转战 Edge 的,那么将浏览器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快地适应,同时也有更大的动力去探索它。打开浏览器,点击页面右上的三点在弹出的菜单栏中找到「设置」选项,再从「设置」页中找到「外观」就可以设置浏览器的配色和主题了。找到「发现更多主题」点击后将打开微软官网中的「Edge 外接程序」页,在里面你可以发现许多 Edge 的特色主题,选取自己喜欢的,再点击「获取主题」即可,浏览器的配色和标签页背景会随之更改。和 IE 一样,Edge 也拥有起始页、主页、标签页三种可自定义的常用页面。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不妨将起始页看作是打开浏览器后第一个弹出的网页,把主页看作是点击浏览器左上角的「home」键时回到的网页,而标签页则是一个常用的页面集合面板,它不是网页,没有地址。这些页面在设置里的「开始、主页和新建标签页」中都可以调整。我们可以将点击浏览器中的「home」键或新建页面的「+」键时所打开页面都设定为标签页,却不能设置按「+」键时打开固定网页。因为要经常看到,所以标签页的美观性和实用性非常重要。在不使用任何插件的情况下 Edge 的默认标签页是不能改动的,下拉就会看到一些广告和新闻。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只需要在之前提到的「Edge 外接程序」里搜索「标签页」,就会找不少第三方的标签页,安装过后浏览器的标签页就焕然一新了。在正式开始启用 Edge 前我们也许还需要将以前浏览器的收藏夹迁移过来。一般同一电脑下在 Edge 收藏夹菜单中找到「导入收藏夹」一项,然后从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原本的浏览器(比如 IE 浏览器)进行自动导入即可还原收藏。如果收藏夹是从其他电脑的浏览器转移过来的,则需要在旧电脑的浏览器中先导出 HTML 格式的书签文件,当然如果旧电脑上的也是Edge,那在新电脑浏览器中登录微软账户后收藏夹里的内容会自动同步。Edge的收藏夹支持文件夹梯级管理以及关键词搜索,菜单中还有「删除重复的收藏夹」选项,可轻松将不小心收藏了两次的网页去除,使用方便。新增的「集锦」功能深得我心,它类似于一个临时的收藏夹,主要用来存放最近需要的同类型资料。比方说假如最近想写一篇关于《宝可梦传说:阿尔宙斯》的文章,需要参考不少的资料,通过「集锦」功能我们可以一下子把所有找到的网页都归进一个临时收藏夹里。下次再需要看资料的时候之前找到的网页可以立刻全部打开,等写完文章后不需要这些资料了,又可以通过删除集锦一键删除所有的网页。除了收录网页,「集锦」里还能收录句子。在网页中选取特定的句段右键「添加进集锦」后,该句段将会直接在「集锦」中显示出来,并下标来源,这样以后引用起来就节省了再次重新阅读整篇文章的时间。浏览器插件有点像微信里的小程序,依托着主程序,它们不需要再安装在电脑的软件列表中,而是像插件一下嵌入在浏览器里,在用户上网时发挥如「文本即时翻译」「语法纠错」「屏蔽广告」等便捷功能。众所周知 Chrome 浏览器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对插件的包容性,如今,使用了和 Chrome 一样的 Chromium 内核的Edge对插件的支持度已经不逊前者了。Chrome 能用的插件,Edge 基本也能用,且 Edge 插件的寻找和安装甚至更加便捷。插件在 Edge 中叫「扩展程序」,点击浏览器上方类似拼图的图标即可打开「扩展程序」 管理页,点击「获取 Microsoft Edge 扩展」即可导航到「Edge 外接程序」。在这里我们可以轻松地找到各种各样的插件灵活安装。安装好的插件会显示在扩展程序管理页面,用户可以随时打开或关闭某一插件,又或者一键从微软官网上获得对插件进行「更新」(比起 Chrome 插件很多时候要离线更新,此时 Edge 的优点就尽数体现了)。我个人常用的插件有 Tampermonkey、AdGuard 广告拦截器、Grammarly 等等。Tampermonkey 又称油猴脚本管理器,搭配在 Greasy Fork 这一网站找到的脚本有时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比如一键展开页面、免安装软件直接下载网盘大文件、多购物平台比价、网页固定内容筛选。AdGuard 广告拦截器顾名思义是一款广告拦截插件,中英文网站的广告它都能去除。以百度搜索为例,搜索「好吃的东西」,在关闭 AdGuard 广告拦截器插件时第一页会有京东和淘宝的广告推广,而打开插件后,原来的广告就不见了。Grammarly 和 iPad 上同名的 app 一样具有单词拼写、句子语法检查和同义替换功能。当我们在浏览器里进行英文写作时(比如写一封英文的邮件),Grammarly 可以自动帮我们检查并标记出错误的拼写和语法点,还能给予一些写作的建议。除了在微软官网上直接安装 Edge 的插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的平台获取插件并离线安装。操作也很简单,只需回到扩展程序管理页,再选择「加载解压缩的扩展」 就可以了。不过目前官网上提供的插件随意统计了一下也多达到 5 千余个,范围覆盖娱乐、通讯、天气、工作、效率、体育等多个方面,应该已经能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需求。在 Edge 选中图片后,打开右键菜单中的「网页捕获」能够帮助用户获取整个网页的截图或截取页面中的任意部分。沉浸式阅读模式是 Edge 早期就开始推广的特色功能,开启以后用户能享受一个经智能优化后去除导航按钮、去除广告的干净阅读页面。旧版本的 Edge 进入阅读模式十分简单,当打开某网站时地址栏旁往往会出现一个像翻开的书一样的图标,点开后就能进入沉浸式阅读模式。然而在新版的浏览器(测试版本:98.0.1108.62)中,这个书本图标很多时候在浏览网站并不会出现,此时在网页地址前输入:「read:」就能代替点击。阅读模式功能丰富:阅读器右上方的「文本首选项」能让我们调整阅读器的背景色、文字大小、字体,阅读英文文献时可以借助「语法工具」对单词的词性进行标注。「阅读偏好」里的「行聚焦」能让读者随着鼠标的滚动将视线聚焦到文章的某一行中去,某些容易分心的人可借此提高专注度。当想闭目养神时,也可以点击「朗读此页内容」 ,让 Edge 用多种音色和语速为我们朗读文章。在使用了 Edge 以后我再也不需要另外安装一个 PDF 阅读软件了,因为浏览器本身内置的 PDF 阅读器基本可以满足大多数日常阅读需求,而且面板比很多阅读器都更加简洁、实用。在平时阅读 PDF 文本时人们最常用的功能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三个:查找关键词、划线或高亮、添加评论,而这三个功能 Edge 的 PDF 阅读器都已经完全配备。阅读时添加的线条和注释是可以保存的,下次打开 Edge 或其他 PDF 阅读器时仍然可以显示或编辑。自微软宣布 Win11 不再内置IE浏览器起,我们就必须意识到IE被淘汰只是时间的问题,不过目前确实还有不少学校、政府办事机构没来得及升级官网,不用IE浏览器打开就会出现各种 bug。似乎早已经料想到会发生这种情况,Edge 预先安排好的 Internet Explorer 兼容模式此时立刻能派上用场。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开浏览器的设置页面,找到左手边导航栏里的「默认浏览器」一项,将「允许在 Internet Explorer 模式下重新加载网站」设为「允许」,然后再添加需要用IE模式打开的网站地址。设置成功后能看见标记了的网站的地址栏前方会出现熟悉的 IE 图标,地址栏下方也会有浏览器的提示。切换成 IE 模式后原来不能正常使用的网站此时全部恢复正常,比如不用 IE 内核浏览器就不能登录账号的中国教育考试网现在可以顺利登录了。「比较」是一项让人乐此不疲的活动,当讨论浏览器时,大家也会理所当然地开始比较:如 Chrome 兼容性好,火狐更重视用户隐私,Edge 节省内存……当问到身边许多「爱捣鼓的电脑爱好者」 都在用什么浏览器时,他们的回答总是五花八门,并且都用了充分的理由来论证他们自己的浏览器的优越性。而大多数普通用户的回答,基本都是「就是原来系统自带的那个呀。」我也是一个不想麻烦,不想让程序安装列表多一个软件的懒人,而对于懒人来说也许「唾手可得的才是最好」,所以感谢微软在IE之后没有停住脚步,让优雅又好用的Edge得以面世以拔高广大普通用户的使用体验 。Being on the edge of consuming and creating(站在消费和创造的前沿).这句话是 Edge 浏览器名字的来源,希望未来它能秉承这一思想,走得更远。
点击「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