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只要两个人能谈得来,便能称为朋友。人到中年,经历过风雨和坎坷,沉淀了半生,对于朋友的定义再也不同于往昔,很多人疑问:为什么人到中年朋友越来越少?其实破局的关键就是,重质不重量。
作者:Chris long(龙秀文)
编辑:何蒙蒙
来源:YouCore(ID:YouCore)
人到中年,经济稳定了,阅历丰富了,但总感觉朋友却越来越少。我们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家事,就连吃饭都是应酬赶场。幸运的话,周末能有点时间,但也只想补觉恢复体力,哪还有闲情雅致去联络朋友呀。中年人过了追逐热闹、什么朋友都交的阶段,对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越来越清晰。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更愿意留出深度思考、独处的时间。如果你成长得比朋友快,可能还会发现彼此志趣变了,共同话题没了,原有的朋友关系也会逐渐淡漠。虽然人到中年,朋友变少是普遍趋势,但这并不是一种好的变化,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很需要朋友的。比如,换工作时,如果有靠谱的朋友给你内推,那比网上投简历高效多了。创业或找得力干将时,在朋友圈里更容易物色到值得信任的人选。遇到低谷时,有个能开导你的铁哥们指点迷津,往往会一语惊醒梦中人。可以说,每一位成功的中年人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强大的朋友圈。朋友圈很重要,但人到中年,却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兴趣,来维系朋友圈,那该怎么做呢?年轻时,我们有的是时间,交朋友更多是好奇心驱动,所以会借助认识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来拓展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让自己变得更有趣。可中年以后,我们就会觉得:工作上维系同事、客户关系已经够累了。我性格内向,清静呆着让我更舒心,不想花时间社交。其实,你只是没碰上真正喜欢的朋友,古人提到“酒逢知己千杯少”、“万人丛里求知己”、“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对友情的赞美,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是不厌倦的。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处的准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社交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并不是性格外向的人才需要,你只要找到社交的源动力,哪怕你是社恐症患者,也会喜欢上社交。当你认识了一位特别相似的新朋友,你们在聊爱好或共同关注的话题时,是不是一两个小时眨眼就过了,马上留下联系方式持续关注,哪里还记得自己是社恐。当你为了解决问题,比如为熊孩子打听好的学校信息,你可以快速找到某一个朋友,说明来意,请求帮助。因为社交只是一个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借助社交获得自己想要的。互利并不光指利益的庸俗交换,互利原则也不是让我们去做一个势利的人,去只重功利,不重感情。互利原则同样包含感情的联络与沟通,人与人之间,虽然有利益的分配关系,但不是赤裸裸的金钱利益的关系。有时感情的联系,相互之间在心灵上的同情和关注,其实更为重要。因此,从你的需要出发来社交,无论你是看重感情联系,还是为了办成某事,都会找回交新朋友的动力。我经常在一些活动中,看到有些人很活跃,见人就上去搭讪,递名片、加微信,回去后却很难有下一次交流。高质量的社交,要以“自己想要的”为原则去精准开展,而不是为社交而社交。因为大家聊的技术我一窍不通,每次参加这类活动,我都觉得自己像个傻子在神游,就算互加了微信,后面也会因为没有底气,不想主动去拉近距离。这种情况我招销售时碰到过不少,他们总喜欢把认识行业哪些大人物挂在嘴边,以此作为开高薪的重要条件,可当我直接问一句“入职第一周,可以带我去见这个客户吗”,马上就歇菜了。你会不会突然卡壳?你也许可以噼里啪啦地说出无数个自己不想要的,却很难说出一项真正想要的。因为现实中,我们总是被压力推着走,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和主动选择的机会太少,疲于奔命下,都快忘了自己还有主动选择权。所以,要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你要做个有心人,经常留些思考时间问自己:什么才能给我带来真正的快乐?可以参考自己一直坚持下来的爱好,比如喜欢的电影、书籍、运动;记下来那些最让你兴奋,让你忘记时间流逝的东西。只要发现了,就持续多做这些事情,逐渐地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我自己为例,我喜欢分享学习心得,所以我会把学习到的内容多多地给下属培训,这反而给我打造出了一个不错的培养下属的技能。要弄清楚自己的真正目的,除了问自己,也可以去问那些最了解你的人,下面四个问题:4、在哪些方面你认为我还需要别人的帮助以待提高的?通过自我审视,以及别人反馈得到的结论,你就会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清楚了自己的目的,再以这个目的为驱动来社交,就会事半功倍。我一般会优先找最容易肯定、支持我的朋友,去约他们交流。熟悉的朋友,因为有情感基础,交流相对简单,跟平时聊天一样直接聊就可以了。可真正要突破目标时,你就不得不去找不太熟悉的高手请教了。如果有他会参加的活动,我会专门提前做好准备,一场活动只为了认识他,当对方得知我的目的后,大部分人还是挺认可我的诚意的。找到双方都有的关注点,专程约一次见面。这时候牵线朋友就很关键了,他和对方的交情,会直接决定对方是否愿意跟你见面。这一步是在没有任何助力条件的情况下才使用,双方时间都非常宝贵,我一定会先说明来意,并表示不超过30分钟。同时如果对方同意,我会再带上表达感谢的见面礼,如果对方有付费服务,我会优先选择付费。重要的是,你内心要百分百地信任你请教的朋友,以及在行动上要体现出你是一个慷慨的人,因为大部分人,都愿意去帮助一个非常信任自己、又善于感恩的人。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提出了一个 “乔哈里视窗”模型,也叫沟通视窗,它把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未知区。在陌生环境里,大家都互不相识,开放的窗户都很小,我们几乎不公开自己,也不希望对方公开。可如果环境安全且有信任感,大家彼此相识,那么公开自己的范围就会扩大一些,我们的窗户也会开得更大。借助“乔哈里窗”的理论指导,我们可以快速促进朋友的信任。比如技术人员的窗户可能不会开得太大,只有碰上志同道合的人才有兴致打开窗口沟通;而一个外向的销售,很可能会在任何环境,都会将自己的窗口大开。当大开窗口的销售碰上谨惧开窗的技术人员,一个话题没迎合上,技术人员的窗口,可能就会紧紧关上,再也不开放了。所以,不论跟谁聊天,我们在展现真实自我的前提下,还要以对方最舒服的开窗程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既然人性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当你发自内心对他人感兴趣时,对方能够感受到你的沟通诚意,会更愿意将窗口对你开放。这时你只要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在对方说得很精彩时,还可以加上由衷的赞美:你太棒了!再多跟我讲讲!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你们快速建立信任,产生更深入的交流。促进信任,除了用好“乔哈里视窗”,还要留意别让自己有社交陋习。这些陋习,很容易让自己在社交中,被判下有人格缺陷的死刑,即使练就了一身的社交沟通技巧,也无济于事。我曾经招过一个新的销售总监,大家都非常看好,但老板开了一次会后,就给了他差评。他开重要会议时不停地转笔,老抢话表现自己,这种人太急于立功,不一定能沉下心来扛住事。就因为这么一个小陋习,他在老板心目中就失去信任了。朋友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人在跟你打交道,而是你需要时,有多少人能帮到你。首先,你得找回社交的动力,如果常年自我封闭的话,别人即使想跟你交往,也找不到你。其次,遵循精准社交原则,从目标出发,找到正确的人交往。最后,利用乔哈里窗,恰当地打开彼此的信息窗子,促进双方的信任。(全文完)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