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诱惑,性感的生活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837篇原创
1
上班了上班了,春节假期结束已经好几天了。
最近有两个热搜,结合起来看,有点魔幻,又有点现实。
第一个热搜叫【父母年后返工怕孩子哭凌晨偷偷离家】,发生在安徽蚌埠,我看完确实绷不住了。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对长年在浙江打工的夫妻,平时难得回家,这次因为过年才回去和亲人团聚。
但刚过完年,还没和几岁大的孩子相处几天,就不得不离家了。
一方面因为工厂已经在催促着回来上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晚一天上工就少一笔收入。那就走吧,但孩子怎么办呢?这对夫妻实在不忍心让孩子看着他们俩离去的背影哭泣,于是选择了在大半夜偷偷爬起来收拾行李。
趁着孩子还没醒来,两个人轮流吻了一下熟睡的孩子,便消失在了苍茫夜色里。
新闻的后续说,夫妻俩的孩子睡醒后没看见爸妈,最终还是哭了一个多小时。
在采访录音里,孩子的母亲用一种很无奈但又很平淡的声音描述着自己的想法——听说孩子还是哭了,我们也很难过,但是没有办法。
生活嘛,都这样。
无奈,是因为别无选择。
而平淡,或许是已经习惯了这种别无选择。
这条热搜下面,有挺多人批评这对夫妻,说他们的不告而别对孩子的创伤更严重。
确实,很多人童年时都曾有过害怕父母忽然消失的恐惧,绝大部分时候这些恐惧只存在于一个模糊不清的噩梦里。
而对这些儿童来说,这不是噩梦,而是现实。
还有网友在评论区支招,说想要让孩子接受离别,就应该好好和孩子谈一谈,告诉孩子爸妈离去的原因,做一个正式且有仪式感的告别。
我觉得网友们说的都对,都很懂心理学,但我反而不愿意指责这对夫妻。
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是离别里的受伤者。
如果有得选,谁愿意缺席孩子的成长?
谁愿意每一次见面,孩子都已经像开盲盒一样变了个样子?
偷偷离开或许是错误的,其原因却不一定是“不够爱”,反而是“太爱了”——以至于没办法冷静地思考,以至于只能飞快地逃走,唯恐一看到孩子的泪水,就让情绪绷断了理智的弦。
另一个热搜,叫【爸爸发誓不让女儿再做留守儿童】,发生在江西乐安。
为什么要用“再”字,因为故事的主角自己曾经就是一个留守儿童。之所以发誓不让女儿做留守儿童,不是噱头,而是因为他真的亲身经历过留守儿童的苦。
如今他是一个退伍兵,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退伍后,他在外地漂泊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孩子出生后,他意识到自己该回家了。
“家”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有人觉得有房产的地方就是家,有人觉得和亲人生活在一起才算家。
那个热搜里带了一个视频,开头是他在老家给家里装扮过年的中国结与红灯笼,女儿绕着他转圈圈,奶声奶气地和他说话。
很普通很平常的画面,但这就是家。
或许你没办法准确定义它,但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家”就应该是这种感觉。
但很多年前,在这位父亲自己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从来没有体会过这样的温馨。
当时他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只能把他丢在老家,扔给爷爷奶奶照顾。
作为留守儿童,他几乎没有和父母共同生活过。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无论是在外地的父母,还是留在老家的他,都不曾拥有一个完整的家。
仿佛命运重演,现在他自己也是当爸爸的人了。就像他父母当年曾遇到过的那样,同样的艰难抉择也摆在了他的面前:
是继续在外面打工,还是回去,回到哪个生你养你的地方?
他给出的答案是,返乡。
去年7月,这个男人回到老家,找了一份当阿里客服的工作。
这两个事件发生在同一时期,就连上热搜的日子都是前后脚,但讲述的故事却有一种跨越时间的脉络相连。
第二个故事里的父亲,就像是第一个故事里那个在睡梦中被父母抛下的孩子长大后的样子。如果他继续重复父母辈的选择,那么同样的命运或许又会在他的孩子身上循环下去。
但他在自己孩子这一代,打破了这种循环。
打破循环的力量,有两个。
其一,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返乡。
其二,是他返乡以后,能顺利地找到一份还算满意的工作。
有决心,才能回家乡。
有工作,才能在家乡稳定下来,不用再到外面寻找机会。
一个勇敢返乡的父亲,一个愿意在县域招工的企业,加在一起,就有了一个团圆的家庭。
不管怎么说,在这件事上,阿里是做了一件好事的。
虽然第一个故事里的别离依然层出不穷,但第二个故事里的圆满同样接连发生。
时代终究是在改变。
2
注意到返乡就业已经蔚然成风,是从我身边一个年轻人开始的。
有一次他过完年回来,忽然在办公室里说自己想家了。
我说,你不是刚从老家回来么?
他说,过年才几天呀,都没有和亲人长时间生活,怎么能叫回家呢?那种过年返乡不算回家,只是候鸟又经过了一个栖息地。
接着他讲了一个故事,他说自己这次返乡,去参加了一趟高中同学聚会,发现了一个挺有趣的事情。
他高中班上最调皮的同学,现在竟然回母校当了一个数学老师。
那个同学是住宿生,当年天天半夜翻墙去网吧打游戏,早上再装作刚买完早点的样子,提着一袋豆浆油条从校门口回来。
一上课,就用书立架把自己挡住,躲在重峦叠嶂中睡觉;
少数不睡觉的时间,就偷偷看从租书店租来的盗版网文,还把书转租给同学赚点零花钱。
那个时候他因为经常翻墙去网吧和上课看小说,被班主任发现以后吊起来锤。
最离谱的一次,被班主任一脚踢飞了两米远。没想到现在和当年的班主任成为了同事,也不知道相处起来会不会尴尬。
讲完了故事背景,我公司那个年轻人接着和我说他对这种生活感到心动的原因:
一、县城的房价低,他那个同学在父母支援下全款买了一套挺大的房子,是他在大城市不可能企及的那种宽敞。
而且相对于还在给房东交着房租、为一套自己的房子一个平方一个平方挣扎的他,他同学的精神压力已经无限趋近于零。
二、县城的物价比较薛定谔,生鲜蔬菜和各色饮食比较便宜,尤其是当地能自产的食材,比如附近菜农自己种的菜、村里人自己养的猪,性价比已经高到了一定境界。
电子产品的话,实体店会比大城市还贵,但如果直接在电商上购买,又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潮流消费和线下娱乐确实比较少,但是刚好让他同学避开了消费主义的宰杀,由于每个月花不了多少钱,又把县城薪资低的劣势抵消了一部分。
而且说到娱乐,短视频平台有无数免费快乐。更何况他同学现在可以光明正大看小说了,班主任总不能把同事踹飞三米远吧。
三、县城地方小,工作地点离家近,通勤时间很短,相当于每天多了两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四、他同学现在的住址和父母住的小区只隔了一公里,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距离,既不会因为住得太近而感到拘束,又能在保有一定个人空间的同时,经常去看望父母。以后生了小孩,父母也可以很方便地搭把手。
五、随着回老家的同学越来越多,那种像高中时候一样随时能找到朋友熟人一起玩的生活又回来了。人是社会性动物,在这种状态下,你能清晰感觉到你属于一个整体。
你可以在这个整体里找到支持和帮助,也能向他们无拘无束地表现真实的自己。
对比起物质上的优势,这是最不值一提的一点,但同样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我听了他这五条分析,说那你现在赚的多啊。
他笑了,说赚得多又怎样,我能停下来么?我能留下来吗?
就算我能留下来,我爸妈能来么?
而且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像我这样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我们越努力赚钱,这个城市就发展得越好;
但城市发展得越好,房价就越贵,我们就只能更加努力去赚钱。
然后这个循环就没完了。
我无言以对。
说真的,他的这些话其实就是一些很朴素的,甚至很市侩的算计,没有把任何梦想、抱负、未来、可能性、发展空间之类的词考虑在内。
但我不得不承认,他的想法又很真实——真实得有点残酷。
3
话说到这里,反而是那个年轻人来安慰我。
他说年轻人愿意返乡其实是件好事,他以前回去,原本觉得家乡只剩下老人小孩,看起来暮气沉沉,就连孩子都不闹腾了。
但现在随着回老家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感觉整座城市都活了过来。
我说不对啊,你同学是考进高中当老师的,但考公考编能容纳几个人啊?就算小城市竞争小一点,也用不着这么多年轻人去当老师和公务员呀,总不能都是回家当个体户的吧。
他笑了,说不是的,现在回老家也有很多不同的选择,比如做电商。我们现在的工作不也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么,如果公司允许,我也可以回老家生活,然后继续在这个公司上班。
我对照着自己的印象,在心里暗自盘算了一下,发现这些年来,在家乡扎根的年轻人确实是越来越多了。
有时候我回去过年,都能听说谁谁谁家的孩子从外地回来定居了,有不少都是在老家的电商公司上班,毕竟很多地方是有特色商品的,也有的当了淘宝客服。
前段时间我还看到过一个媒体报道,讲一个在大城市漂泊了挺多年的女孩,最后选择了回老家当阿里客服。
促使她回家的契机,是有一天她父亲在梦里听见她喊爸爸,以为她回来了,匆忙从梦里醒来,却发现家里空无一人。
在采访视频里,和记者聊到这个画面的时候,那个返乡女孩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哭腔。
我们在上大学前,总会觉得父母管束得太多,想要用各种方式逃离。
那时候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按照正常的生活轨迹,上大学前夕的那个漫长暑假,就是你我最后能长时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光。
绝大部分出身自小县城的年轻人,都会在大学毕业后各奔东西。但他们要么留在大学所在的城市,要么直奔大城市,很少有人会回到家乡。
不是不想回去,而是没办法回去,毕竟没上大学的老乡都在一股脑涌出来务工,何况他们这些已经考上大学,实质上离开了家乡的人。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情况发生了改变。
和当年的外出务工潮一样,返乡就业似乎成为了一种新的浪潮,很多人在老家找到了曾经以为只有在大城市才有的互联网岗位。
一部分人回老家以后自己开了网店,成为了淘宝店主;一部分人做起了淘宝客服。与此同时,他们往往自身又是淘宝的多年用户。
生产者,服务者,消费者——围绕着淘宝,围绕着电商,围绕着互联网,这三个身份形成了一个循环。
浪潮的起点,是互联网对经济形态的改造,是电商赋予工作场地的自由性,但更是我们对家乡天然的眷恋。
在原子化严重的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在致力于把人类变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你足够自由,也足够无助。
人们彼此互不干扰,但也互不关心。
一条无形却鲜明的沟壑出现在每一个合格的现代人之间,把彼此划分出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的界限。
中文互联网上有一句不知源起的俚语,
“远方容不下身体,家乡容不下心灵”。
但家乡真的容不下心灵吗?
还是说心灵也会向往一个能够融入的大家庭。
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好奇消磨于现实碰壁,一腔孤勇化作鸡血涂地,我们有时也会忽然怀念,亲情的温暖和家乡的熟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归家仿佛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胡马依北风,倦鸟巢南枝,今天的年轻人越来越发现自己不是北风胡马,只是南枝倦鸟。
身体和心灵一致呼唤着回去,回到那个你出生成长的地方,那个有你熟悉的风景和乡音的所在,那里你的父母正在老去,而新的孩子们懵懂降生。
以曾经外出闯荡的那种力道,年轻人开始向舒适区冲锋。
这些人大多是电商从业者,工作的内容是做电商平台的客服,或是自己开一个店铺。
前者需要坐班,后者基本上是在家工作,但共同的特点,是生活压力小,几乎没有通勤压力。
无论是做什么,他们终归是能找到一份归宿的。
毕竟,这里是家。
4
和过去所说的“逃离北上广”不同,这些人之所以回家,更多的是自己主动【选择】回去,而不是为了逃开某种生活。
他们在老家也有新的烦恼,工作和生活各有际遇,未必轻松自在一帆风顺。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有得选,不需要一条路走到黑。
“有得选”本身,比选了什么更重要。
无论是务工人还是返乡人,看似不同的抉择,但却有着同样的逻辑内核:
都是在尊重自己的决定,都是在热爱着我们或许没有那么完美,但却独一无二的生活。
但愿有一天,家乡也可以变得很便利很美好,大城市也可以变得很温馨很轻松。
到那时,无论我们做出什么选择,都将是出于自身心灵的底层愿望。
只要命运不曾被逼迫,哪管未来是福还是祸。
回家从来都是一个选择。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你将感受到一个朋克的灵魂,且每篇文章都有惊喜。
-----------------------
感谢你的阅读,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2月27日晚上19点开奖,一共6666元,2022个红包,感谢大家的支持。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阅读、在看和转发,点我参与抽奖!点我参与抽奖!
【我爱这个魔幻的世界】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澳门是伟大祖国的一方宝地 7909891
- 2 女子穿板鞋爬山回家脱鞋时被吓一跳 7946612
- 3 张雨绮 为了讨大家喜欢才穿成这样 7897203
- 4 2024 向上的中国 7764653
- 5 72岁老人3年拍100部短剧 7644585
- 6 免费升级宽带后家里成“电诈中心” 7527556
- 7 90%烧伤男生父亲:对方让我高抬贵手 7496463
- 8 9岁女孩胃里取出直径4厘米头发团 7324655
- 9 春熙路不能随便开直播了 7202797
- 10 男子网贷1000元3天内需还2000元 7137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