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我:能在电视上看到你吗?

百家 作者:广东共青团 2022-02-09 15:35:51

“他跟我说

Welcome to China!

每每想到这一刻,我真的忍不住落泪”

北京冬奥会的各项比赛

正在火热进行中

一条与开幕式相关的短视频近日刷屏


视频来源|中国日报


视频中,美国运动员

泰莎·莫德激动地讲述着

自己参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感受

而这位让泰莎每每想起

便忍不住热泪盈眶的志愿者

是她在开幕式当晚

拍到的一位“粉衣小哥”



“粉衣小哥”名叫孙泽宇

是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本科三年级的学生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担任标兵志愿者



孙泽宇表示

起先刷到自己的镜头,觉得十分兴奋

后来看到泰莎的讲述后

孙泽宇又惊喜又感动

立刻给泰莎写了回信



回信中

孙泽宇表示

感谢泰莎帮自己记录下了

人生最难忘的时刻

并祝愿她和所有运动员

像《北京欢迎你》这首歌唱的一样

“在黄土地刷新成绩”


此外,他还邀请泰莎

待疫情结束再来中国看看

他会摘下口罩,当面说出那句

“Welcome to China! ”

收到回信后

泰莎在社交平台向孙泽宇

及因此认识的新朋友们表达感谢


孙泽宇说:

“代表中国青年站在一线

展现出我们的好客,真的十分自豪

但其实我不过是一个缩影

真正让运动员感动的

是全体志愿者认真亲切的付出

和强大祖国的关爱和欢迎

我为全体志愿者,为我的祖国而骄傲


2022年1月27日,国家越野滑雪中心的志愿者们在场馆摄影经理的带领下熟悉场地。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2月4日,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场外志愿者。图/IC photo

国家体育场技术业务领域志愿者监测场内无线电频率。图源丨清华小五爷园

标兵志愿者引导运动员进场。图源丨中国青年报(李隽辉 摄)


港澳学生在北京冬奥会做志愿者:
很荣幸见证冬奥盛会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在北京举行,在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上,也有不少来自港澳的志愿者。


中央美术学院的香港学生林晓雯,往年都会到广东的外婆家过春节。而今年她作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第一次在京过年,与其他志愿者像家人一样,在一个食堂吃饭,一起组团玩,一起聊天和“煲剧”。


中央美术学院的香港学生林晓雯今年作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首次在京过年。图为她近日在“鸟巢”参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志愿者服务。中新社发 受访者供图


春节期间,林晓雯通过视频给家人拜年,分享志愿者制服和礼物。“家人非常支持我参加志愿者工作,很羡慕我有这个机会,还说如果可以的话要带点纪念品回家。”


此次参与志愿服务,林晓雯主要负责冬奥会开闭幕式的看台服务。上岗前参加排练,是林晓雯第一次到国家体育场。“当时场面非常大,让人热血沸腾,以至于我和同学们全程都激动得哇哇大叫。”林晓雯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08年北京举办夏季奥运会时,林晓雯还是小学生。“当时家人都在一起看奥运会,对李宁点燃圣火印象深刻。”她说,此次北京举办冬奥会,很开心也很荣幸能够以志愿者身份见证并参与其中。


林晓雯的香港朋友得知她不返港过年的原因后,表示想要到现场观看冬奥会,还问能不能在电视上看到她;内地朋友也为她参与冬奥会志愿者工作感到高兴。


尽管是首次在京过年,但林晓雯对这里并不陌生。父亲来自香港、母亲是广东惠州人,林晓雯既了解香港,也熟悉内地。


她说,北京是个到处都是历史、传说、神话和掌故的千年古城。“北京是我从小就向往的地方,来到这座古城后,我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据介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有近2万人投入赛会志愿服务中,其中不乏港澳青年志愿者。


北京语言大学的澳门学生苏嘉怡也是其中一员。“比较特别的是,我姐姐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中也担任了志愿者。这次我担任冬奥会志愿者,也许就是传承吧。”苏嘉怡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北京语言大学的澳门学生苏嘉怡今年作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首次在京过年。图为苏嘉怡(前排左一)除夕与部分志愿者一起吃年夜饭。中新社发 受访者供图


苏嘉怡称自己当冬奥会志愿者“是想见证这一下这场国际盛事”。她主要负责接待观众,包括检票、引导观众入场、维持秩序等,希望让观众有良好的观赛体验。


上岗前,苏嘉怡接受了通用知识培训。她所在的志愿者小组中,有位曾担任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前辈,教了她很多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


北京语言大学的澳门学生苏嘉怡今年作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首次在京过年。图为她近日与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合影。中新社发 受访者供图


苏嘉怡表示,北京在短短14年内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证明了具备举办大型国际赛事的水准。她相信此次冬奥会期间,运动员能安全地进行比赛,因为国家的抗疫措施和成效令人放心。


因为做冬奥会志愿者,今年苏嘉怡第一次在北京过年。以往都在澳门过年的她说,很想念家里的饭菜及跟朋友们相处的时光。苏嘉怡的家人都很支持她当志愿者,并叮嘱要注意做好防疫。她有空会通过微信与朋友分享志愿者培训和工作的照片,朋友也与她分享过年的生活。


虽然未能返家过年,但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工作也给港澳青年别样的过年体验。苏嘉怡说,“家里人会拍没有我的全家福,以及高兴地吃年夜饭、开年饭。虽然很羡慕,但看见他们过得开心,我也满足了。”


林晓雯则说,很难得冬奥会刚好在自己就读中央美术学院期间举办。“如果我不参加志愿者工作,以后回想起来肯定会很遗憾。”


台湾青年志愿者苏雍竣:
盼望“回家”的“小雪花”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担任志愿者的苏雍竣没有时间停下来看表演,在“鸟巢”环廊里服务观众才是他最重要的事。工作结束后终于觅得一刻空闲,他走向看台,听见了一曲空灵的歌:雪花雪花,开在阳光下,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


苏雍竣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


苏雍竣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一名法学专业研究生,2020年9月,他得到机会赴北京清华大学学习,这是两所学校建立的联合培养项目。入选冬奥会开幕式志愿者团队后,苏雍竣接受了线上和线下培训,系统了解场馆内的疫情防控措施、应急救护,学习志愿者法律和服务所需的日常英语。


苏雍竣(中)在北京清华大学迎冬奥主题活动上


开幕式当晚,团队为每一位观众都准备了礼包,包含毯子、手套、帽子、小旗子和巧克力,并在寒冷的环廊里为观众提供羽绒服、口罩等物资,共服务了大约一千名观众。


一直到开幕式末尾,苏雍竣才获得片刻安静,他迫不及待地走上看台欣赏表演。此时,场地上的孩子们手舞和平鸽,缓缓向中间聚集,一只掉队的“小鸽子”迷失了方向,在彷徨中被牵起手,踏着雪花,欢腾着和大家团聚。看见这一幕,苏雍竣忍不住流下眼泪,他想起了两个字:回家。


图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雪花”环节。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即便自己不在老家台湾,但相信在祖国大陆,我们能够成为小小的‘和平鸽’,为两岸和平做出贡献。感谢大家一直等待着我们‘回家’,回归祖国的怀抱。”


“回家”是苏雍竣强烈的愿望。


2017年,苏雍竣到上海律师事务所实习。从那时起,他意识到在祖国大陆能够拥有更国际化的视野,也感到如今的台湾青年担负着沟通两岸的责任。


来到北京后,苏雍竣希望自己能成为连接两岸朋友的桥梁。他与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陈文成老师合作,担任海淀台湾青年驿站秘书长,积极帮助在京台湾学生适应生活、学习和社交。他还通过个人社交媒体发布参与北京冬奥会和冰雪运动的图片、视频,引起家乡朋友的好奇和称赞。


苏雍竣在滑雪场


“去年过年的时候在黑龙潭观赏了冰瀑,也晒了去太舞滑雪场的照片,点赞量高得夸张。每年清华下起初雪的时候,台湾的小伙伴都特别兴奋。”


苏雍竣坦言,想成为一座桥梁,就要承受各种声音。随着工作中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身边也不免会有质疑和偏见。


“但对我来说,就像‘串珠子’,你就只管串,你不确定今天这颗珠子会不会刚好就是串起项链的最后一颗,但是相信一定有成果。”


为了成为冬奥会开幕式志愿者,苏雍竣付出了很多努力。在学术科研压力下,他一直兼着海淀台湾青年驿站的工作,一年多来带领百位台湾学生到北京冬奥组委参观交流,参观冬奥场馆,接触冰雪运动,积累了丰富的冬奥知识。这些经历帮助他顺利通过了面试。


“成为志愿者对我来说不仅是永生难忘的,更是最大的鼓励。过去在电视上观看2008年奥运会,虽然精彩但却感觉距离遥远。如今亲自参与其中,与全场观众共同倒数24下,当时真的好感动!”


图为部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志愿者合影


苏雍竣希望在毕业后也可以继续做连接两岸青年的工作,将服务对象从台湾学生扩大到台湾青年。他也希望在工作上更加精进,利用专业知识帮助两岸人民在法律领域进行沟通,解决他们遇到的法律难题。


“我更加坚定在接下来的服务中,承担台湾学子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持续不停地做两岸和平交流的‘小雪花’,做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志愿者。”苏雍竣说。


冬奥会各项比赛正在进行中

每个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

传递“中国温度”

“微火”虽微

却足以抚慰人心

让世界铭记




广东共青团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清华大学、中国日报、全国青联、中国新闻网(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新华网(记者 季嘉东)等,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小米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