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是热搜配不上她

不久前,她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热搜、没有讨论、甚至没什么人知道。但她的名字,却值得我们记住。
——女同事说
文章来源:槽值(ID:caozhi)
作者:槽值小妹

11月5日,一位被称为“救命奶奶”的医生,去世了。
应她生前的要求,丧事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遗体捐赠首都医科大学。 没有热搜,没有喧哗,就像她曾说的那样:
“我死后不用留名,人死了就死了,还留什么名?”
直到那句“为摘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我宁愿摘掉身上的全部器官”被传播开来,人们才渐渐了解到她波澜壮阔的一生。

她的名字,才开始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陈菊梅。
一位挽救了无数肝炎患者生命的医生,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

来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NO.1
“我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0世纪50年代,中国深受肝炎问题困扰。
由于当时医疗水平低,每年肝炎死亡人数达到30~50万,被外界扣上了“肝炎大国”这顶沉重的帽子。
而当时我们的肝炎防治工作,还是一片空白。
没有医生,没有药物,也没有技术,面对肆虐的肝炎,可以说是束手无策。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1953年,中国政府在全国各地选拔人才,送到苏联学习传染病知识。
当时在浙江二院当医生的陈菊梅,因为专业能力优秀,工作刻苦,被选中前往苏联学习。
从那时起,为中国摘掉“肝炎大国”的帽子,解决肝病问题,成为她毕生奋斗的方向。
去苏联前,要先在北京学习俄文。
为了尽快出国,她废寝忘食,短时间内体重下降到47公斤。
到了苏联后,她更是一心扑在学习上,只想尽快学成回国,解决肝炎这一棘手难题。
睡不好没关系,打起精神学习;吃不好没关系,填饱肚子就行。
在压缩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提前一年毕业的情况下,她每门功课都是满分,顺利取得传染病学博士学位。
1958年回国后,32岁的陈菊梅组建了解放军三0二医院,即目前中国最大的传染病医院,正式投身到与肝炎的战争中。
以当时中国的医疗条件,只能查肝功;把病人的肝功降到正常是当务之急。
而肝功好转的唯一指标,就是转氨酶降低。
国内尚未研制出有效药物,陈菊梅就一头扎进了对降低转氨酶的研究中。

为了从死神手里抢回尽可能多的病人,她开始和时间赛跑。
每天把自己泡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工作,日均休息3-4个小时。
经过8年艰苦的努力,陈菊梅终于发现中药五味子在治疗肝病上的作用,成功研制出护肝新药。
这在当时是一个医学上的奇迹。
在那之后,她的团队研制出的降酶保肝药物“六味五灵片”等十余种新药,以及在此基础上生产的50余种降酶药物,直到现在还是乙肝降酶的主要药物体系。
陈菊梅首创的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鞘内注射法”,也让情况危急的病患得到救治,为后来的无数患者带来福音。
此外,她还创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模式。
使得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死亡率,从85%以上降低到38%。
这在中国肝炎治疗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她与病毒作战,弥补了中国乙肝药物的空白,挽救了无数肝病患者的生命。
而这一切的代价,是她自己的身体。
NO.2
“我愿意摘掉身上的全部器官”
为了尽快研制出新药,陈菊梅一再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
长时间熬夜工作,让她的身体状况变差,免疫力下降。
在一次抢救病人过程中,她不幸被乙型链球菌感染,患上了严重肾炎,甚至出现尿血状况。

这时若是身体其他部位再发炎,就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一方面担心治疗上耽误时间,一方面担心炎症影响研究。
她决定割掉自己的扁桃体,并摘除身上其他易发炎部位——阑尾和牙齿。
于是47岁的陈菊梅,分三次拔光了牙齿,戴上满口假牙。
又争分夺秒投入工作。 旁人劝她爱惜自己的身体,她却从未犹豫:
“如果能摘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即使摘掉全身的器官,我也乐意!”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无数肝炎患者因为她的药物,重获健康。
有人认为,发明了这些药物,她已经功德圆满,可以休息了。
陈菊梅自己却认为,还远远不够,她还要继续踏在这条治病救人的道路上。
2003年,非典来势汹汹。
彼时78岁的她,又冒着生命危险走到防治一线,主持了北京地区第一次非典专家会诊。

为了及时让疫情得到控制,她带领团队不眠不休,仅用三天时间就编制出了《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
她还走到公众面前,在电视媒体上开设了第一个“非典”专栏,向老百姓讲解预防非典的知识。

2008年,汶川地震。
担心震后传染病蔓延,83岁高龄的陈菊梅又主动请缨,来到抗震救灾第一线。
冒着滑坡、余震的危险,她亲自走访各个灾区,指导传染病预防工作。

现场有记者问她:“不怕被传染疾病吗,为什么不戴口罩?”
她却没有丝毫犹豫地说:“这是灾区,不是疫区”。安抚了灾民的心情。
走访灾区返回后,她又紧锣密鼓投入工作,指导编写了《地震灾区医院院内感染预防指南》和《地震灾后传染病防治手册》。

这两本手册一直沿用到现在。
假如陈菊梅心中有一个天平,她一定把自己看得很轻很轻,把别人看的很重很重。
NO.3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
在中国肝病医学界,陈菊梅是无可非议的泰斗级人物。
即使做出这么多贡献,获得无数国家级嘉奖,陈菊梅医生却坚持认为: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
因为她的初心,始终是治好每一个病人。

被患者称为“救命奶奶”
在情况艰难的时候,不由分说挑起重担;在情况好转之后,她将负责病人的生命看作自己的使命。
从医63年,从家里走到三0二医院的那条看诊路,她每周都要走五次,雷打不动。
80岁还在坚持看诊,为了对病人负责,她规定自己提前20分钟就要到门诊。
每天10个挂号,但是会看将近20个病人。
她给科室培养的一天三次查房的好习惯,让许多突发病情的患者转危为安。

86岁时,陈菊梅得了帕金森病。肌肉僵硬,走路不便,经常会摔跤。
可她仍然坚持出诊,因为她知道多服务一个病人,就是多拯救一个家庭。
而这些病人和家庭,需要她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充足的临床经验。
不只是让每一位重病患者“起死回生”,她还总能一眼看出病情根源,不让病患多花一分冤枉钱。
有一位叫做王永山的河北唐山农民,因被检查出肝肿瘤,每月药费花掉一万多块。
等他慕名来到陈菊梅所在的医院,陈医生及时发现了他是被误诊:
“不会有危险的,只要定期复查就可以了。”

还有一位肝硬化特别严重的患者,别处寻医无方,来到三0二医院找陈菊梅看病。
通过仔细检查,陈医生找到了他的病因——20年前寄生在他体内的丝虫,死后尸体堵塞了内脏的淋巴管。
陈菊梅帮助患者清除了虫子尸体后,他的病情果然很快好转。
一次又一次,陈菊梅帮助病人排忧解难,将他们从疾病的阴影中解救出来。
看诊之余,她会竭力培养学生,每周组织研讨会帮学生答疑解惑。
让治病救人的薪火,传递下去。

她指导的第一个学生成军,首次发现了“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蛋白编码基因”,并促进了新疫苗的开发。
302医院的赵景民医生在她的鼓励下,整理了28年3万例肝穿临床病例,绘制了我国的“肝脏疾病谱”。
她对病人的赤忱之心,传递到了下一代医师手中。 但是陈菊梅,却始终低调。
几十年来,学生们在她的指导下撰写了近百篇论文,她从未有一篇挂名。她帮助学生研究申报了一百多项科研成果,从未拿过一本证书。
工作中,她拒绝医院以她的名字命名病区,“我喜欢安安静静地做事,不愿用我的名字命名。”
生活中,她拒绝了许多前来采访和报道的新闻媒体:“我活着,不愿意出名,能为病人服务就很快乐。”
她也拒绝了别人为她写传记的要求,因为她自认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工作。
“我是个普普通通的医生,做的是平平常常的事情,有好多工作还没做好,没必要为我写传记。”
2015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寻找最美医生”颁奖典礼上,91岁的陈菊梅获得 “最美医生”荣誉。

她虽因为身体不适,不能到场领奖。
但是她治病救人的故事,与她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
正如那句节目组对她的评价:
“人如菊淡,品若梅清。”
“胸怀大局,躬行大义,恪守大节。”
一直到2016年,91岁高龄的陈菊梅才退休。

2021年11月5日9时20分,陈菊梅逝世,享年96岁。
就像一滴水汇入江河里,虽无声息,却随着滚滚洪流,奔腾不息。
更像浩渺苍穹上,安静而明亮的星座,为旅人指引着方向,定义着何为永恒。
药王孙思邈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写他所推崇的医德:
“我为医者,须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这篇文章,为后世学医者必读。
而它的标题,用来形容陈菊梅教授,或许再合适不过:
大医精诚。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她走了,91岁还坚持出诊,83岁时还到汶川地震一线……》
[2] 人民网报道,《一辈子,当一名好医生——记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一级教授陈菊梅》
[3] CCTV,《2015寻找最美医生》节目
[4] 新华网报道,《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当选央视“最美医生”》
[5] 中国军网报道,《我军传染病专家陈菊梅当选“最美医生”》
[6] 澎湃新闻,《被乙肝身份捆绑的人》
[7]《剑桥人类疾病史》
[8]《中国卫生人才》,2016年刊《最美医生陈菊梅》
[9]《中国妇女报》报道,《缅怀!陈菊梅同志逝世》

每日互动
你和医生之间发生过什么暖心故事?
评论区告诉我~
//
更多好看的
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你“在看”我吗?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长江的美丽变奏 7976206
- 2 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农村高额彩礼治理 7986314
- 3 DeepSeek预测《哪吒2》最终票房 7881816
- 4 小包裹折射中国经济澎湃动能 7709515
- 5 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买农房、宅基地 7620966
- 6 泽连斯基:愿为和平放弃总统职位 7548430
- 7 马库斯被北京的空气质量震惊了 7488986
- 8 终于有部剧还原了我的高清童年 7311528
- 9 王曼昱4比0胜孙颖莎 首夺亚洲杯冠军 7251925
- 10 沈月说我好想出去看看春天啊 714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