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关不羽
来源 | 功夫财经(kongfuf)
从“许教授”到“许皮带”,许家印和恒大大起大落,经历了上市到首富,再从首富到两万亿债务危机创下记录。如此大开大阖的历程,真要说出点眉目,足以写本书。许家印的关键几步,可以在他三个“花名”中找到痕迹。1958年10月9日,许家印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的农村。1978年,以周口市第三的成绩考入武汉钢铁学院冶金系,学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以当年的高考难度,许家印算得上是一方学霸。房地产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不好,被认为是有钱没文化的土豪圈。其实,地产圈大佬们的学历水平与同辈企业家相比普遍比较高。一流大学的不多,二流大学的不少。以当年感人的高考录取率,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肯定在线的。1982年,许家印毕业后进入了河南舞阳钢铁厂,所以许家印后来被戏称为“炼钢工人”。那是调侃,他真不是。80年代初的国企中,大学毕业生属于干部编制,与工人编制泾渭分明。实际上,许家印进厂后担任的是车间主任助理,而且第二年就升任为车间主任——高考改变命运,在那个年代可是实打实的。许家印的钢铁厂干部生涯还是很成功的,得过冶金部的奖项,还被当地电视台拍摄成专题片,很是风光。当了几年车间主任,许家印顺利晋升为副厂长,前途一片光明。可是,1992年一场“卖废品发福利”风波,许家印成了调查的对象。事情不大不小,国企内部倾轧的常态罢了。许家印如果扛一扛,未必是过不去的坎。但是,他选择了离开体制内。当年的大学生是颇有些傲骨的,也有学历自信。很多初代民营企业家都有“走出体制”的经历,或主动或被动。“炼钢工人”虽是误解,钢铁厂确实是许家印的人生起点。无论他最终的结局如何,许家印的早年经历还是让人佩服的。“炼钢工人”得来不易,含金量并不低,并非槽点。许家印被中达公司聘用,这是一家做贸易的民营企业——在那个年代做贸易也就意味着什么都做。许家印从业务员干起,很快促成了中达和老东家河南舞阳钢铁厂的合作,为公司赚了10万元。加之有大学学历,许家印直接升任为办公室主任,又一次快速升迁。许家印确实不是草包。中达老同事回忆当年的许家印,说他进公司后很谦虚,待人很客气,见谁都叫师傅,也很精明能干。日后许家印也给很多人留下了谦虚客气的印象,而反感他的人则说他世故圆滑。行事风格的评价和评价者的好恶有关,这很正常。总之,许家印待人接物的高情商,比他的智力水平和见识更让人印象深刻。日后屡获贵人相助,与高情商有极大的关系。谦虚也好、圆滑也罢,许家印的骨子里是倔强,是不达不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因此,他离开了中达。按照广为流传的版本,1996年5月许家印向中达老板提出加薪,未能如愿后,他辞职离开,然后开办了广州恒大实业集团。可是,这个版本在时间线上有点疑问。广州恒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登记成立时间是1996年2月8日,早于官方版本的5月。到底是误记了时间,另有内情,不得而知。无论许家印到底和中达老板什么时候谈的、谈了什么,中达的五年打工经历,都让许家印受益匪浅。或许是他自己一直强调的学习到了管理经验;或许是让河南来的“北佬”在广东扎下根的人脉;或许是1994年在中达做了第一个房地产项目,把许老板引向了后半生事业的起点。总之,中达的五年打工肯定是许家印又一个转折点。离开中达时,许家印不再是当年南下深圳时的寻寻觅觅,而是明确了房地产创业的方向。通过一番运作,1997年,恒大推出了第一个楼盘金碧花园。这个建在原广州农药厂地皮上的楼盘堪称业内传奇。第一期当年征地、当年报建、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销售、当年销完、当年入住。可谓快如旋风,颇为轰动。金碧花园项目的成功,奠定了恒大的“短平快”模式——开发周期短和销售快容易理解,“平”则是指平价销售。第一期每平1600元的楼板价拿地,以每平2800元的价格出售,溢价1200元,明显低于业内普遍的溢价率。金碧花园的成功,让恒大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此后,许家印对“短平快”模式笃信不已,恒大的命运都和这一模式有关。此后,业内独树一帜的高增长模式,让恒大的规模迅速扩张,许家印因此成为舆论关注度很高的社会名人。2003年,许家印受聘为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教授。从此,他多了一个“许教授”的花名。坊间对这个教授头衔的由来有不少议论,多数场合下都是揶揄和调侃的意味,没有多少敬意可言。以许家印1978年的本科学历出身,如果走学院道路,到2003年评个教授是很正常的。可是,作为一个企业家、商人,这个教授头衔就大可不必了。比起“炼钢工人”,我觉得“许教授”有些“飘浮”。2020年,金碧花园加推最后一期,距离上次加推,足足隔了17年。这个“囤”了17年的超长寿楼盘,是恒大的起点,也是恒大的余晖。当时有评论说金碧花园重现江湖,是许家印回归初心、重新创业。这可以算是善意的祝福,也可以说是危机的暗示。此时的恒大和许家印,已经不是普通媒体可以“明示”的。此时舆论场上说到许老板时,“炼钢工人”已经少有提及,“许教授”也不多见,最流行的是“许皮带”。这个梗是从许家印夸张的皮带扣来的,据说许家印对爱马仕皮带情有独钟。我对名牌服饰无所知,不知真伪。我只知道“许皮带”的讽刺意味。从“许教授”到“许皮带”,许家印和恒大大起大落,经历了上市到首富,再从首富到两万亿债务危机创下记录。如此大开大阖的历程,真要说出点眉目,足以写本书。但是,主线是清晰的:成也“短平快”,败也“短平快”。回顾1997年创业成功的“短平快”,与其说是许家印精心谋划的经营模式,不如说是恒大唯一的选择。恒大和许家印的人生一样,几乎白手起家。即便经历了两年快速发展后1999年,恒大集团在广州房地产企业中排到不过第七名,也谈不上实力多么雄厚。起点之低可以想见,恒大没有雄厚的自有资金,只能背靠金融的高杠杆。当时许家印没有别的选择。这一选就选出了二十多年的“真香”。短平快模式的成功,得益于房地产市场方兴未艾的巨大需求,更得益于当时的政策环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危机,采取了扩大内需、刺激增长的对策,而房地产正是主要的扶持对象,金融渠道通畅宽松。恒大的“短平快”就是以高周转配合高杠杆,把金融资源用到极致。因此,恒大乘势而起,在危机中逆向成长。这种危机环境下的逆向成长,在恒大的发展历程中还有一次显著的表现。那就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再次开启危机应对模式,房地产和大基建的联动如火如荼,2009年香港上市的恒大再次以“短平快”踩准了点。而且,国内资金已经填不满恒大这台庞大的地产金融机器,2010年,公司先后成功发债27.5亿美元,创造了中国房地产企业全球发债的最大规模纪录。恒大再一次从全球危机中获得逆势成长的空间。许家印确实可以说恒大不怕危机,因为他笃信危机背后的政策窗口。恒大真正的麻烦来自一轮轮的调控,这样的麻烦反复出现,许家印的应对方式是靠“贵人相助”,找到大资金注入硬扛,保持扩张势头不减。扛到调控结束,恒大逆势扩张就会获得巨大的回报。每次调控遇到麻烦时,许家印还都能找到贵人,都扛过去了。这得益于许家印的高情商在人脉经营上有独到之处,但是相应的也让他缺乏经营策略调整的反省意识和危机意识。所有的大溃败都是在一连串成功的侥幸中积累出来的。许家印也不例外。站在许家印的角度看,“短平快”从没有失败过,上次扛得过去,下次也扛得过去。所以,“短平快”不是需要根据情况调整的经营策略,而是许家印笃信的唯一模式,也是他唯一会操作的模式——所有多元化尝试都一败涂地,就是因为许家印除了短平快就不会别的,而短平快并不能复制到其他行业。不管是卖水还是造车,都是如此。许家印对市场缺乏判断是致命的短板,因为他习惯依赖政策,而不是分析市场。因此,恒大会堆积那么多的不良资产。恒大危机体现在资金面,但根子在于资产质量。政策因素是导火索烧到头,靠高杠杆堆出来的不良资产就爆雷了。
没有经营者是全能的,任何大型企业的经营者都需要团队的辅佐。“炼钢工人”许家印会有这样的团队,“许教授”也许会有这样的团队,但是意气奋发的“许皮带”不会有。看看恒大的内部篮球赛,就知道这个企业的“众星捧月”到了什么程度。连任泽平都留不住,“许皮带”身边都是什么样的人物,可想而知。所以,直到2021年10月22日,许家印才表示要缩表,还提出了一系列的“10年目标”——10年内要销售额压降到每年2000亿左右,10年内不买地,以及10年里完成由房地产向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转型。——梦醒时分,还在说着梦话。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