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了近1000对母女后发现:母亲,是女儿的宿命

百家 作者:有书 2021-12-10 11:36:04

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文 | 主创团·牧青野 · 主播 | 周周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生女儿前,总听别人说女孩好养,但直到自己养了个混世小魔女后,才发现养女儿实在是太太太太太太不容易了。 


有安心,因为她的现在,曾是我的过去,只要俯身在她的角度,就可以了解她在想什么。 


也有焦虑,因为现在女孩的成长环境,和我们当年太不一样了,她们比我们要面对更多压力和挑战。 


但好在母女相连,和她的天然相似,让我在养育过程中,能有很多的优势。


更何况,很多时候,女儿是妈妈的天生追随者。 


所以,与其焦虑女儿的养育,不如活成想要她成为的样子。 


因为妈妈现在的样子,就是女儿了解人生的最近模板。



大多数优秀的女孩
前方都有一座叫“妈妈”的灯塔 

看过一部印度电影《新同学》。 

剧中的女儿阿普诗,在经历父亲离世,母亲终日奔波却依旧只能挤在贫民窟后,

成绩平平,没有盼头的生活,彻底摧毁了这个女孩,最终她选择认命躺平。 


看到女儿自暴自弃,妈妈钱达急到发疯。 

自己拼命挣钱,就是希望女儿能好好读书,改变命运。

可无论如何劝说,女儿都不为所动。 

绝望之下,钱达求助到自己的雇主,并在她的建议下狠心“陪读”。

以“新同学”的名义进入女儿的课堂,和女儿成为了同窗。 

期间,钱达在学业和工作间疲于奔命,却依旧被其他人嘲笑,被女儿误会。 

好在最后,看到妈妈的拼命努力,女儿终于懂得了她的良苦用心,重新燃起了学习的希望,最后母女二人双双通过考试。 

剧中的妈妈,把“狠心”用在了自己身上,用身体力行的努力,告诉了这个为苦难低头的女孩,只要紧握梦想,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 

她的付出是现实中很多母亲也在做的,方式不同,但爱孩子的心殊途同归。 


很多父母都有同一个困惑:“为什么说了那么多,孩子就是不听?” 

因为,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影响。 

长篇案牍的大道理,永远没有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有力量。 

喜剧演员贾玲,最落魄的时候,连400元房租都交不出。 

却在多年后,几上春晚,把欢乐带给了无数观众。 

在一次采访中,贾玲谈起意外离世的母亲。 

聊到对妈妈印象最深的,就是她时时刻刻的笑脸和乐观的心态。

这也让当时还年幼的贾玲,对能给人带来欢乐的东西,从很小就已经产生了兴趣。 

可以说,贾玲母亲对她的影响早已扎根在了她的命运中。  


在大多数女孩的生命中,自童年起,母亲通常会成为她认识世界的第一印象。 

妈妈的样子,会对女儿形成“记忆能力”,在女儿长大后,妈妈当年的行为,就会成为她遇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 

而妈妈的人生态度,也将成为女儿未来对抗坠入深谷时的力量。 


很多女孩最大的不幸
是活成了讨厌的母亲的样子 

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曾共同经历过一段“黑暗时光”。 

用一句话总结当时的我,就是:安静时是慈母,崩溃时是魔鬼。 

也许是那段时间身体和心理都已经到了压力阈值,在一次女儿的“不听话”后,我彻底爆发。 

我一遍一遍地冲着她叫喊发泄,控诉我的委屈和绝望,痛斥她毁掉了我的人生。 

看我发疯,女儿却特别安静,没有像往常一样大哭,就像愣住了一样傻傻站着,手指慌张地抠动,眼睛里全是无措。 

那一刻,透过她的身体,记忆倒流,我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缩在角落的小小的我,承受着母亲的怒火,不敢哭不敢动不敢逃。 

我自诩教学多年,早修得目慈心宽,没想到情绪失控下,就如孙悟空棒下的白骨精,一下被打回了原形 。

直到现在,我一直为那次的失控对女儿充满愧疚,不知道当初我面目狰狞的样子,会不会在她的心中永久地扎进一根刺。 

美国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曾讲过“育儿室里的幽灵”,描述父母在抚养孩子时,会不自觉地让孩子重复经历自己童年时曾经经历过的创伤。 

家庭教育是一个轮回,无论好与坏。 

知乎上有个问题:
“讨厌妈妈的性格,更讨厌自己越来越像妈妈,怎么办?”

很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无助: 


有句话说:
“女孩最可悲的,莫过于长大后发现自己活成了最讨厌的母亲的样子。” 

妈妈,是女儿的宿命。 

那些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的女孩 ,大多背后都有一个想要逃离的原生母亲。 

可悲的是,童年时期的烙印,越想逃离,越会被强化。  


对女孩最高级的养育方式
是活成你想让她成为的样子

1、 “刻意”展示你的行为 

曾听过一位老师的分享: 

女儿胆子小,见了陌生人总是躲在她身后。 

后来偶然发现,有段时间她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的频率高了些,女儿也慢慢开始主动向陌生人问好。 

之后,她开始刻意在女儿面前表现得更自信大胆,远远遇见人就会声音上扬,满脸笑容去问好,有时还会制造机会多聊一会。 

果然,不久后,女儿也渐渐变得大胆,甚至会在小区玩时主动走到小朋友旁询问是否可以一起玩。 

教育,从模仿开始。 

你想让孩子什么样,你就先做出什么样。 

2、 活成女儿的榜样 

还记得几年前,那位陪女儿一起考研的52岁硬核母亲周亚松吗? 

在56岁这一年,她又收到了韩国大学院音乐学科博士录取通知书。 

当初,在女儿考研期间,她陪女儿一起背书看题,练声练琴时,为了给女儿做榜样,决定和她一起参加研究生考试。 

之后,周亚松先女儿一年,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面对因为没有考上而有点丧气的女儿,周亚松除了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女儿她也可以之外,只说了一句话:“我在学校等你。” 

果然,女儿以妈妈为榜样,努力一年后,成为了妈妈的学妹。


所谓教育,其实就是妈妈站在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女儿的成长便有了方向。 

3、 教育,需要仪式感 

孩子上学后,很多妈妈都会发现,给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多么重要。 

因为自己是老师,所以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培养她的阅读能力。

从她会看图开始,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我俩各挑几本书,安安静静,互不打扰。 

慢慢地,女儿从每次只能坐一两分钟,到可以一本书反复看好久。  


哪有孩子天生就是什么样,无非是背后有妈妈在日复一日做引导。

教育,是持之以恒。 

对女孩的养育,更是有仪式感的点滴坚持。   



前段时间,重读《养育女孩》,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试着想象一下:

当你老了,头发也花白,倚在窗前,看着外面的女儿笑着向你走近,你觉得她是什么样子?你期待她是什么样子? 

认真思考后,发现每一种假设都无法满意。 

书中作者倒是给出了答案: 
“你能看到你给她的童年,与如今她拥有的力量和品质之间的关联。

当你离开,一个优秀的女人会继续生活,她还将把你教给她的一切,教给她的后代。” 

母亲对女儿的意义,应该就是这个答案,你是她的未来,她是你的过去。你教给她的,她也将教给自己的孩子…… 

养育女孩,其实很简单,是妈妈在前方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在“大树”成长的过程中,将“种子”融入女儿的骨血,待这粒“种子”长大,再朝着“大树”的方向,比肩甚至超越。 

如果说,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 

那么,养育女孩的过程,也是妈妈自我修行的过程…… 



有书君说

教育孩子

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孩子

今天有书君推荐给大家一个优质育儿平台:
 有书少年 
用最专业、最实用、最科学的育儿文章
助您做一个三观正的父母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有书少年
免费读名人传记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