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迎来了“关键先生”?

百家 作者:懂懂笔记 2021-11-22 19:22:43

撰文 |银时  编辑 | 秦言

来源:懂懂笔记

Preface


在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里,破局的确有着极大的难度,跳出舒适区和跳出惯性思维同样艰难无比。



格力电器终于迎来了第五位副总裁。


11月19日,格力电器召开第十一届董事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聘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议案》,任命方祥建为公司副总裁。


一时间,舆论迅速从此前22岁大学生担任董明珠秘书(董声称要培养为接班人)的热议中转移,纷纷聚焦到这位真正具有“接班”角色的高管身上。

 

格力电器新任副总裁方祥建(图片来源:格力电器)


年近42岁的方祥建2001年毕业后就入职格力,从普通职员到厂长助理、副厂长、厂长,直至质量控制部的部长一共用了15年时间,堪称内培优秀干部。2016年12月至今,方祥建一直任格力电器助理总裁,离核心管理层只差一步之遥。


记得今年初格力电器的执行总裁黄辉辞职后,原有的四位副总裁邓晓博、谭建明、舒立志和庄培一度被视为格力电器的接班候选人,其中最年轻的邓晓博是1975年生人,已经年近46岁。因此,42岁的方祥建作为最年轻又是资格足够老的新晋高管,的确在五位副总裁里面最具备接棒者的潜力。


只不过,这个消息在周末传出后,于周一(11月22日)股市开盘后并未给格力电器(000651)带来太多推动力。即便加上11月16日格力电器宣布以30亿元控股盾安环境(持有38.78%股权)的消息,其股价依旧继续向35元的关口下探。从今年1月初的最高点63.70元,到现在持续徘徊在35~36元之间,这11个月来的股价表现,让外界对于格力的期许不仅仅是“多添一位接班候选人”……


20个月的欲振乏力




虽说股价的一时涨跌不代表一家企业的成败,但是从11月22日的最新市值数据来看,格力电器是2111亿元,美的集团为4866亿元,而海尔智家的市值则是2634亿元。

 

格力电器2021年1月至11月股价走势(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回看这一年多来格力电器的数次回购结果,不断出现的销售业绩下滑,加上并不明朗的多笔跨界投资,不仅让公司的现金流略显拮据,更让外界对于格力电器何时“雄起”多了几许焦虑。


这种焦虑,仅仅依靠在网络破圈、直播带货和引领一些话题,已经难以缓解。这里面包括吃瓜群众们看着她与王冰冰、王自如和王一博等同台直播,甚至被她关于“空调发电”的言论惊掉下巴;也包括股民看着格力电器跌跌不休的股价,在讨论区里各种质疑和焦虑;更包括分析机构、媒体都在试图弄清楚曾经的“家电双雄”之一,为何在被对手美的甩开一个身位后,如今连海尔智家都“打”不过了……


对于董明珠和她的格力电器而言,过去这一年半时间最糟心的实际上是这两件事。


第一,20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冲击线下渠道,美的空调业务的销售收入首次超越格力,格力至此丢掉了自己蝉联多年的空调销售桂冠。更重要的是,今年疫情被有效控制、线下消费景气复苏之后,格力电器并没有重新夺回那个曾经属于自己的第一。


第二,落后的格力甚至连自己家电企业市值老二的位置都没守住。今年年中,一众家电企业半年报发布之后,海尔已经超越格力成为了国内市值第二的家电企业。如果说与美的的市值相差达2600多亿元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一年前(2020年10月)海尔智家的市值还只有1854亿元,如今已经迅速超越格力电器并不断拉开距离,又说明了什么?


上月底,格力电器发布了Q3财报。财报的成绩并不好看,当季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470.8亿元,同比下降16.5%;净利润61.8亿元,同比也降了15.66%;第三季度毛利率,更是降至24.13%。财报发布的第二天,格力股价大跌5.67%。如今格力的股价在36元上下起伏,相较于去年12月一度突破65元的高点,格力电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股价接近腰斩,市值也蒸发将近2000亿元。


实际上,为了挽救股价从去年4月开始格力就先后斥资数百亿元资金进行了数轮回购。但从结果来看,格力的回购显然不是资本市场的强心剂。而今年6月的员工持股计划,也因为董明珠等管理层获利过大招来了不少外界的质疑,当时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股价下跌。


这里面,最痛苦的还是重金押注格力电器的高瓴。2019年10月,高瓴资本在格力电器股权混改的过程中斥资416.62亿元,以46.17元/股的价格购入格力电器15%的股份,如果不考虑分红等因素的情况下,两年时间这笔投资已经亏损了接近百亿。诚然,张磊的投资理念一直都是“价值投资”和“长期主义”,但短时间内亏损如此巨大,恐怕压力也不小,更重要的是董明珠和格力电器未来用什么业绩去回应张磊的“价值投资”?

 

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格力Q3的财报里相较于营收和净利润的下滑,毛利润的下滑或许是投资人更关注的指标。


过去多年来,作为国内空调市场的老大,高毛利一直都是格力引以为傲的关键点。其毛利率常年维持在30%以上,甚至在部分季度中还超越了35%。



这样的高毛利润率,主要得益于格力多年来对供应商体系的强大把控力。但今时不同往日,当线上渠道的重要性日渐明显,格力过去引以为傲的庞大线下经销商体系很难再有当年那种势不可挡的威力,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为格力渠道改革的阻碍。


长久以来格力一直高度依赖空调业务的营收,这块业务一直占格力电器总营收的70%以上。因为这种超高的营收占比,也导致在外界的认知中格力一直都是一家空调企业。


但空调乃至整个家电行业早已经告别了高速增长,特别是空调所在的大家电领域,本来使用周期就较长。加之房产市场逐渐放缓的背景下,格力显然无法复制过去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


同时,格力严重依赖国内市场,也凸显自身在海外市场的短板。截止2021年上半年,格力电器的外销占比只有13.98%,并且海外产品的毛利率只有10%(远低于国内市场)。同期,海尔的外销占比已经达到了51.99%。


当市场增长放缓,过于依赖单一业务、单一品类的企业,抗风险能力自然要比其它企业羸弱一些。


当然,不是格力不愿意多元化、多渠道发展,也不是其不想挖掘“第二曲线”。近几年格力一直在倡导“加快多元化布局”,董明珠也多次公开表示格力是一家多元化发展的公司。业务方面,格力也确实尝试了包括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家电芯片、医疗健康、智能装备等领域。


只不过,衡量一家企业是否真正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成效,不是其做了多少个不同业务,而是不同的业务线相互融合带来了一个健康的营收结构,或者说在原有业务的极限点上如何寻找到了行之有效的破局点,呈现出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或许,格力仍没有做到这点。


从格力原有的优势来看,“第二曲线”代表的新技术(业务线)与第一曲线的当红老技术(业务线)需要分开独自发展,两条曲线相互融合不太可能(也很难破局)。所以新的业务线或者新技术目标应该是独立于原有优势的完整体系,要对同一个业务需求提供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而格力多元化进展不顺利的问题,既有战略选择上的盲从也有公司治理结构上的缺陷。


对此,媒体和第三方研究机构已经讨论了很多,这里就不再展开解释。


从格力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想要短时间内解决多元化不顺的难题显然不太现实。而且,对于拥有不错现金流的格力而言,最紧迫的问题可能并不在业务上,而是发展“理念”。

 

从第二个自己到关键先生




最近关于董明珠的热门话题,可能就是让曾经一起参加综艺节目《初入职场的我们》中的大学生孟雨童担任总裁助理,并表示要将孟雨童培养成为“第二个自己”。


那一刻,在外界看来这位67岁的商界女强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接班人,这一切就像霸总甜文那样充满了“传奇”。当然,现在还无法判断22岁的孟雨童未来能否在董明珠的栽培下成为独当一面的企业家,但一个现实问题是,董明珠或者说格力电器确实需要一个成熟的接班人了。


11月5日,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辞去了董事会主席职务,交棒周云杰,完成了海尔集团领导班子的交接。加上此前早就隐退,将帅印交给职业经理人方洪波的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家电圈的大掌门人基本上完成了江湖隐退。虽然董明珠只能说是格力电器的“二代目”,但从年纪上来看,白电三巨头中,格力电器确实成了唯一没有解决接班人问题的存在。


前格力电器执行总裁黄辉


今年2月,曾经的格力二号人物、董事、执行总裁黄辉突然离职,消息传出后让外界感到非常惊讶。耐人寻味的是,两周前即海尔张瑞敏宣布交棒的当天,有媒体传出消息,称黄辉将会加盟飞利浦,担任飞利浦空调中国运营总部的董事长。


或许从格力辞职的黄辉并不是主动追求退休养老,而是有其它不太适合放到台面上明说的重要原因。另外,据传格力电器原总裁助理胡文丰、格力电器原电商管理部部长李鹏也将入职飞利浦中国,分别担任中国运营总部总裁和副总裁。甚至董明珠原任秘书刘乙蓉也被传出加盟飞利浦,任中国运营总部的市场部部长一职。


对于接班人的话题,虽然过去几年董明珠有过多次表态,但一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外界并没有看到什么实质性动作。特别是黄辉离职之后,这个问题其实变得更加紧迫,这也是上周末方祥建走马上任后引发业界热议的原因。


有分析人士指出,明年格力电器的第十二届董事会换届大会上,董明珠大概率会继续当选董事长。作为公司的灵魂人物,陪伴格力30多年的董明珠继续连任后,也将肩负起对未来接棒者的责任——送上马扶一程。在这个家电行业变革加速的时代,董明珠很难把格力电器第二次腾飞的重担都压在自己的肩膀上,从企业发展的规律来看,格力在明年也不能继续徘徊在股价低迷、销售业绩继续下滑的坡道上。


董明珠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但是在多元化、压货、分红、回购等措施都已经施展且依然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格力电器想在明年实现业绩(股价和市值)的回升甚至翻盘,把握有几成?


家电分析师刘步尘曾分析称:在格力电器内部,董明珠的个人意志很多时候是超越于董事会之上的,不然很难想象例如造手机这种几乎一眼就能看到失败的决定,最终也会得到通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此前通过混改入主的大股东高瓴资本并不拥有格力电器的任何一个董事会席位。


回看2016年,全资收购银隆可能是格力董事会唯一否决董明珠决定的一次,这一决定也令董明珠大为光火。不过在董明珠以个人出资名义入股银隆5年后,珠海银隆最终还是成为了格力电器的全资子公司。


今年10月30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通过参与司法拍卖公开竞拍方式竞得银隆新能源30.47%股权,同时,董明珠将其持有的银隆新能源17.46%股权对应的表决权委托公司行使。本次交易完成后,格力电器持有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并合计控制银隆新能源47.93%的表决权,银隆新能源成为格力电器的控股子公司。11月11日,银隆也宣布公司已经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珠海银隆2021年三季度尚未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格力电器的Q3财报还反映不出银隆的实际业绩,而这家曾被估值为130亿元的科技公司如今价值几何,只能静待格力电器Q4的财报了。


在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里,破局的确有着极大的难度,跳出舒适区和跳出惯性思维同样艰难无比。当企业的第一成长曲线到达了极限点,需要有人站出来做一些挑战的事情。就像此前谷歌内部传出的那句“做正确的事情,等着被开除。”开始显露“老态”的格力电器,迫切需要一个有想法、勇于创新的年轻灵魂人物。


这个人会是谁?会否现身于现在的副总裁之间?目前没有答案。

 



冷眼旁观 麻辣点评 深入分析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