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董明珠秘书“一夜爆红”,为何偏偏是她:什么是一个人最硬的背景?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21-11-18 14:09:36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 我是王耳朵

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董明珠总是被形容为“狠”。


因为拒绝帮哥哥走后门赚回扣,她曾被踢出族谱,20年不与亲哥来往。


她也不像别人那样宠溺扶持儿子,就让他在律所工作,月薪一般,开的车也一般。


对员工,更是严格。


不少下属都曾被她骂哭,即便是30多岁的大小伙子也不例外。



这样的“铁娘子”董明珠,在很多人眼里不苟言笑,不怒自威,甚至“不近人情”。


但最近,她“变”了。


前段时间,在芒果TV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中,董明珠把一名22岁刚刚毕业的女生孟羽童,选中为自己的秘书。


董明珠对这个女孩有多欣赏?


她会一脸偏爱地坐在孟羽童身边。



出席活动、考察工作,经常会带着她。



言语之间,不吝啬对孟羽童的赞许:


“我希望5年之内,她能上到一个很高的职位。”



甚至在前几天的中国制造业领袖峰会上,亲自向台下来宾介绍孟羽童:


“我想把她培养成未来第二个董明珠。”


这段话瞬间全网走红。



对一个如此年轻的员工,董明珠竟会一改往日严苛,大加称赞。


就连主持人蒋昌建都说:“我从没见过哪个千亿级市值企业的老总,对一个20多岁刚出道的年轻人,寄予这么大的厚望。”



22岁,对一般人来说,还是刚毕业进入社会懵懵懂懂的年纪。


孟羽童却能赢得董明珠的赏识,成功入职格力,成为董事长秘书。


这个女孩,到底是凭什么样的特点,得以脱颖而出?




孟羽童的简历确实很亮眼。


她高中毕业被保送到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就读,还在竺可桢学院辅修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


要知道,浙大的竺可桢学院,可是名校中的名班。



光是奖学金,她就拿了3年。


她做过国际交换生,获得过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赛事的奖项;


拿过阿里、LVMH、百事的offer,在网易、联合利华实习过。


大二的时候,还参加过《一站到底》。



这样的履历,放在大多数同龄人之中,的确足够优秀。


但对于来面试董明珠实习生的5位应聘者而言,优秀,只能说是一个最低的门槛。



看看其他几位。


有在宝洁中国、在维多利亚州政府当过实习生的墨尔本大学海归。


有在著名的普华永道和贝恩公司实习过的上海交通大学高才生。


有参加过《最强大脑》、在华盛顿大学读了两个学位的高智商学霸。


还有在家族企业做得风生水起的继承人。


这场角逐,高手云集。


大家也都是有备而来,在各个环节都展现了极强的专业能力。


孟羽童的优秀,与他们不分伯仲。她曾在考核中领先,也曾被对手们超越过。



可这个女孩之所以能赢到最后,是因为她身上有许多其他人稀缺的特质:


1.做事永远有始有终


比如总结报告会,别人都按部就班汇报在之前的工作中完成了什么。


孟羽童不仅阐述过去的工作,还对已经翻篇的项目做了进一步思考。


做得好的方案,她继续完善,提出更多建议,哪怕这已经不需要她负责。



做得不好的,她默默改进,直到完美,哪怕别人可能都已经忘了这码事。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的靠谱,是一种让人放心的能力。


2.决策果断,但也善于沟通


和同伴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时,孟羽童曾和另一个女生意见不合。


摩擦不小,对方不肯让步。


但她立场很坚定:“我是负责人。”“给我时间,我能搞定。”



转头,她私下和同伴沟通,希望以后出现不同意见时,彼此都能退让一步,这样才能快速做出一个决策。


果然,在后来的过程中,双方很快达成一致意见。


她能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安排每个人的职能分工。


这是一种难得的领导能力。



3.总是能做出创新


董明珠不止一次夸过孟羽童想法新颖。


在她的策划里,“Z时代”、互联网这样的词时常出现,甚至敢把真心话大冒险、辩论赛等年轻人喜欢的活动和格力产品结合起来。


创新,意味着她不断在思考,寻求突破。



4.情商很高


最开始她自我介绍,说自己像鸳鸯火锅,一方面热情,一方面理性。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她说自己成了三拼火锅,多加了一个菌菇汤:


因为格力让她获得了更多营养。


一句话,夸了公司,夸了领导,也夸了自己。



别人面对董明珠,都是尊称老板、领导。


她每次都是轻快的一声:嗨,亲爱的董总。


一个简单却亲昵的称呼,迅速拉近了人和人的距离。


靠谱、领导力、创新、情商……孟羽童身上的这些特质,与专业的技能和实力相比,充其量只是个加分项。


可当她与水平相当的人站在同一赛道,恰恰是这些“非专业”的能力,让她赢了个漂亮。


那些别人都不具备的素质,正是她最过硬的背景。




自媒体人@良大师 说过一个故事。


6年前,他有个高尔夫球教练,是个英国人。


那时教练刚从英国过来,一个学员都没有。


但6年过去,教练的生意越来越好,课程预约都要排队,还成立了自己的高尔夫球学院,经常上杂志,火得一塌糊涂。


@良大师 很疑惑,这个教练虽说球技不错,教得也好,但哪个教练没这两把刷子?


直到后来偶然又遇见他,才知道他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好。


那时,他们已有6年没见。


但教练在30米开外,一眼看到还戴着口罩的@良大师,竟马上脱口而出他的名字:“Hi,David!”


我们有时候看外国人,都觉得长得一个样,外国人看我们可能也差不多。


但一个外国人,时隔多年,还能如此清晰地记得一个中国学员。


这是多么用心、过人的记忆力。


而且,不仅对他一人如此。


凡是这位教练打过照面的人,哪怕只见过一次,哪怕不是他的学员,之后再见,他永远能准确地对号入座,不会把“Mr.Zhang”叫成“Mr.Wang”。


正因如此,不少人感动于他的细心、用心,更愿意和他打交道,报他的班。


所以,在众多实力水平相当的教练中,他格外受欢迎。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高手之所以拔尖,都是因为在专业能力之外,有异于常人的“非专业”能力。


毕加索,画画一流,口才也棒。


他的传记里说,每次他开画展,都会把画先蒙上,给观众讲创作故事。


讲得跌宕起伏、气氛高涨,一揭画布,观众兴奋不已,当然愿意出高价。


罗翔,法律知识过硬,还有极强的感染力。


他能把枯燥的书本内容,演绎成精彩的故事;还能用丰沛的同理心,让人领悟到法律的意义。


再生活化一些的例子:


大街小巷,那么多理发店,最受欢迎的理发师不一定技艺最高超,但一定是最会和顾客打交道的那个。


观察每个人的特色,拿捏每个人的心理,不吝啬赞美,让人觉得被重视。


大部分人,都能够在专业范围内做好分内的事。


可这个世界,有些看不见的东西决定了看得见的价值。


无论你在哪个行业,都是在和同一水平线上的人竞争。


仅凭知识、技能,大家或许都差不多,旗鼓相当。


要想脱颖而出,靠的就是冰山下那些看不见的隐性能力。




前几天,湖南一个阿姨火上热搜。


她叫李元二,只是菜市场一个普普通通的菜摊摊主。


她的摊位,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和周边所有商户一样,进一样的菜,铺满摊位。


但她发现,自家孩子因为工作忙碌,很少做饭,基本都是点外卖。


于是在咨询了儿子的想法后,她开始在菜摊上自创“一周菜单”服务。


顾客到场点单,她把菜洗好切好。


“年轻人都不喜欢做饭、买菜,我干脆给你们弄一个星期的菜单,帮你们切好、搭配好,你们回去炒就行了。”



她还发现,许多年轻人热衷轻食、减肥。


就在菜单里多搭配蔬菜,让食材更丰富,每天都不重样。


怕年轻人不会做,每道菜还附赠烹饪技巧。



卖的都是一样的菜,这个阿姨却能凭借额外的洞察力和创新力,把自己的菜摊打造得与众不同。


她的摊位,生意愈发火爆。


上热搜后不仅点赞十几万,人民日报也点名表扬。


这就是基本水平之外,那些附加能力,所带给一个人的巨大增值。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曾因为一封邮件,做了一个更改几千万合同的决定。


因为公司的很多数据都存在云端,所以他们对“云”供应商,每年都有几千万的支出。


而他们一直用的是阿里云,所以当华为云上门商讨合作时,他们直接婉拒。


可一位名叫陈盈霖的员工,真诚地给罗振宇发来一封邮件。


主要内容是:


· 我们不是要“挣客户的钱”,而是“帮客户挣钱”,并且已经帮您找到了一个优质目标客户。


· 无需顾虑,即便“得到”没有选择华为云,上述那个合作也会促成。


· 华为云的总裁和副总裁都在高度关注与“得到”的合作,我们的重视,会倾注所有优质资源和人员去服务“得到”。


· 即便被拒绝100次,我们也会积极热情地尝试第101次。


· 我们没有“美式装备”,但是在您最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是金刚川上的那座“人桥”。



罗振宇说自己看完这封邮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


好像所有签约前的障碍都被清扫得干干净净,似乎已经没有理由不跟华为云签下合同。


光看供应商的业务实力,选择阿里云或华为云,对罗振宇来说也许都差不多。


但打动他的,却是华为那比专业水平更深层的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利他精神。


可能很多时候,你会觉得不公平:


有些人论专业性,明明跟你不相上下,凭什么混得比你好?


其实这就像打麻将,大家都努力把手里的牌打好。


但别人积攒了隐性的附加能力,就像摸到了能充当任意牌的“赖子”。


跟什么牌都能配,用什么方式都能组合,自然比你多了太多可能性。


你以为大家还在同一跑道上齐头并进,其实别人早已拓宽了赛道,悄悄超越了你。


所以,在不断打磨自己的专业水平之余,不妨想想,你有没有什么其他能力可以挖掘?


情商高的人,能事事妥帖处理,更被信任;


会沟通的人,很多时候,口才能成为敲门砖;


能扛事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任何时候都能沉稳前进;


逻辑能力强的人,遇到麻烦能快速抓住问题的本质;


…………


不要小瞧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本事,当它成为了超越他人的“长板”时,这样的人混得都不会太差。


在足够的专业能力之外,再修炼一种附加素质,武装自己,让自己增值。


这样的过人之处,才是一个人最硬的背景。


思考题:你的优势是什么?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1年第23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作者简介: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 更多推荐阅读 ▽


18年后,梁家辉重提梅艳芳,当场泪崩:“香港的女儿”,还是低估了她


室友哪些不该看的东西,被你无意之间看到了?第一个答案就把我震惊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