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给我发“绝绝子”了!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21-09-15 14:20:35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 何似

来源: 终身成长者 (ID:zhshchzhzh)




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



他们的“失语”,不是生理上的哑巴,也不是病理上的语言功能障碍,而是组织语言能力的退化,自我表达能力的衰弱。


他们常常张口难言,说出的语言无法准确表达出自己所想要说明的意思。


就像其中一个组员说的:“心中憋着无数杂乱无章的念头,但总也抓不到关键词将它们组织成句。”


在这个小组的帖子中,寻求某个网络流行语的替代用词,是很常见的内容。


豆瓣@momo


看到这些帖子,我也不禁反思了一下自己。我使用“yyds”“绝绝子”“凡尔赛”等网络用语,确实也成了习惯。


但明明汉语言里,有很多表达精准的词语,可以代替这些笼统的用语。


比如“yyds”(“永远的神”拼音缩写),就可以在适合的场景下,用一骑绝尘、超凡脱俗、不可置信、美妙绝伦、叹为观止等词语表达。


“糊弄学”“凡尔赛文学”“社交牛×症”等网络用语层出不穷,人们在使用时感受到了便利,但同时它们也正在慢慢侵蚀你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前几天,人民日报评论发布了一篇题为《拒绝“伞兵”梗,更该警惕网络失语症》的文章。


里面提到,最近在社交平台、网络社区,在直播间、游戏里,“伞兵”一词频频出现。


因为“伞兵”的拼音缩写字母,与某不文明用语相同,以至于许多网友就开始用“伞兵”来代替那个侮辱性的词。


人民日报文章指出:


语境一变,一个光荣身份成了某些人谩骂攻击的谐音梗,实在令人不耻。


污名化“伞兵”的现象,不能放任。


网络用词千千万,为何“伞兵”不能成梗?这是因为玩梗不能为所欲为,更是因为伞兵是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该诋毁的队伍。


互联网的确是盛产新词新意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表达形态、拓宽了语言空间。但是,不是什么词都达意,也不是什么词都相宜。



在网络环境下,大家的惰性也到了极致,为了寻求方便,直接挪用或乱用一些词汇,搞得不伦不类。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


沉浸在互联网的碎片化阅读和快捷性表达环境里的我们,更需要警惕文字“失语症”。




拒绝网络失语症,以下3点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①语言用得好不好,可以反映出能力高与低


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语言史。它可以传承文明,让后代人站在前代人的肩膀上。


我们的历史,不仅仅是埋藏在地底深处的前朝遗物,更是那一本本的文字记载。


开一个脑洞,当“绝绝子”“yyds”完全替代了那些精准、富含文化色彩的词语,那我们将来会留下怎样的文字史料?


语言的运用,体现了我们的能力。


我们可以直观地比较以下3种“关于爱情”的表达:


#文艺版


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爱太阳,但当它当空时,你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


你说你爱风,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


你说你也爱我,而我却为此烦忧。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

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

叫奴如何心付伊。


这3个版本表达的是同一个情境,却有不一样的美感和思想。


想一想,如果让你来描摹这种情境,你表达的效果如何?


而能力高低的体现,第一个就是表达精准。


你的词汇量有多大?


词汇量越多,也就知道了更多精微的表达,从而能够表达得更精准。


举个例子,要表达“看”的意思,其实可以用:观、看、察、视、见、望、窥、览、睹、盼、瞻、顾、觑、眈、睽、瞩……


这里面每个字,都是一种“看”,只是“此看”不同于“彼看”。


有调查表明,事业的发展、收入的多少与人的词汇量也有很大关系。


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或者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对等的认可。


这种事情的原因有很多,但语言使用能力,往往是其中之一。


一个善于使用语言的人,能够准确掌握大量的词汇,就有能力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话。


这样的能力,会让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掌握很多主动权。



②提高思考力,走出表达惰性


模糊的言语,反映模糊的思维。


首先,文字能够承载的信息是有上限的,过分精简的文字,必然导致大部分含义的流失。


诸如“yyds”“真香”“牛×”“绝绝子”这样的梗,确实可以将你的情绪、思考高度提炼出来,它们能适用于各种场景。


举个例子:每当你想要表达某种态度,不知道应该回复什么时,好像都能直接一句“牛×”了事。


发展到最后,你已经不需要去思考如何准确形容自己的感受了。


当日常表达淹没在一些简单粗暴的网络词语里,人们不仅会失去语言的敏锐性,而且大脑语言的编码功能也可能会逐步减弱。


因此,我们不能依赖于这些笼统的词句,警惕表达惰性,时刻保持思考的习惯。


对语言,我们要善加应用,同时要保持灵活的思维,保有弹性和流动性。


也就是说:不役于物,亦不役于语言。善假于物,亦善假于语言。



③做个高水平主动阅读者


浮躁的互联网时代往往容不下复杂的语句,大家都在追求更粗暴、直接的表达。


短视频热度居高不下,慢慢地,长视频人们便难以看下去,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大家的注意力和时间也被割得越来越散。


渐渐地,一篇数千字的文章,也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阅读阈值。


我们已经很难沉下心来,去仔细深入地阅读一篇长文章、一本书了。


其实,治疗文字失语症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会充斥我们的大脑,主要原因还是接触的时间太多。


每天被那些网络流行语一遍又一遍地“洗脑”,自然想不起来其他词语,因此我们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在深阅读上。


出版人李昕说:“浅阅读是需要的,但止于浅阅读是不够的,要保证阅读的品质,还有赖于深阅读。”


在李昕看来,长期被动接受浅阅读的人,不仅思维得不到训练,就连阅读复杂文本的能力也会降低。


而深阅读是伴随思考的阅读,能通过训练实现分析力、概括力、判断力、联想力的全面提升。



互联网时代的读者,接收到的是各种包装精美的“知识快餐”,各种别人总结好的信息、观点。


越来越多的人,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不需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观点和结论,渐渐成为他人观点的附庸者。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认为,要摆脱这种任人摆布的思想上的愚弄,唯一的秘诀就是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越主动越好。


因为主动,就意味着需要思考、需要理解,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将你阅读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不能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做自己思想的主宰吧,共勉。



作者简介:何似,精读主创。个人微信公众号:何似酒肆(ID:heside9)。本文首发于精读微信公号(ID:jingdu999)。


▽ 更多推荐阅读 ▽


黄晓明们,别装了


吃过一次折耳根,才明白大自然的残酷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
百度热搜榜
排名 热点 搜索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