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走上坡路的7大思维,请逼自己养成

百家 作者:管理的常识 2021-07-05 23:53:15

判断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就看他脑子里是否能同时容纳下两种不同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以下,Enjoy:

常识君|有话说


作者:墨多先生

来源:墨多先生(ID:mrmoduo)



人与人最大的区别,是思维方式。


面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问题,你我思考的角度不同,采取的反应不同,最终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法国社会学家托利得曾说:“判断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就看他脑子里是否能同时容纳下两种不同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以上,被后人称为「托利得定律」。


用亿万富翁查理·芒格的话说,对手里拿着铁锤的人来说,世界就像一颗钉子。因为聪明人的大脑里都有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即“多元化思维”。


很多人之所以成长受限,多半是被自己的思维模式所困。


比如,人的思维模式大致可分三层。


第一层:一元思维模式


这是认知的初始阶段,处于直线型的思维模式。


此时我们的状态是“以自我为中心”,几乎听不见其它声音,和外界思维无法兼容,也不能流动,因此也叫做“婴儿模式”。


第二层:二元思维模式


“我不同意你,但我尊重你”,这是二元模式的人最常用的一句话。


这个阶段我们往往可以兼容两种不同观点,包容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我们拥有了理性、共情等这些高级情感。


第三层:多元化思维模式


凡是身处财富塔尖的人,如查理·芒格、巴菲特、索罗斯,他们的思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扫描半径宽广,扫视深度无垠。


他们的大脑犹如一个抽屉,遇到不同的问题,会提取不同的思维工具,比如数学、物理、心理、工程、经济等等。世界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多元系统的有机组成。


回到话题本身:如何成为一个聪明人?


在我看来,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种多元化的思维模型,通过学习不同领域高手的思考方式,从而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元认知能力。



01


指数型思维


为什么两个起点和条件相同的人,最终的成就会有天壤之别?


以上问题,可以用雷军的话来回答:“一个人能做成一件事情,其实本质上不在于你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换句话说,有些人的成长呈“线型”,而有些人的成长呈“指数型”。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打个比方:


假设你正走在一条马路上,你每一步都能迈出1米的距离,你走了6步,也就前进了6米,然后你再走24步,那么就离原点有30米的距离。你很容易知道这30步能把你带到多远,这就是简单地线性成长。


但是现在,如果你可以将自己的每一步都扩大一倍距离(无论这在科学上是否成立),当你走了6步时,实际上你已经走了32米(1、2、4、8、16、32)。而当你走完全部的30步时,你猜自己走了多远?


答案是10亿米,这个距离相当于你绕地球走了26圈!



以上,便是“线性成长”与“指数型成长”的区别。


前者成长有相当的局限性,因为单靠个人或一个组织的努力,迟早会遇到天花板;


而指数型成长是爆发性的,因为它借助的是趋势红利,会拉着你把你拖到自己都无法想象的距离。


这个道理很简单,可一个人若想获得指数型成长,首先要转变一种思维——即在确定的大方向里找概率。


通俗点讲,也就是“顺势而为”。



02


战略思维


孙子曰:“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这句话是说,会下棋的人总是会通盘考虑全局,而不会下棋的人只会盯着一子得失。


什么是战略?如何有效地制定和实施战略?


以上问题看似虚无,但却实际影响着我们大大小小的人生选择。


一个没有思考过自己人生战略的人,必然会时常感到迷茫、没有方向;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洞见,那么这个人多半只是瞎干、蛮干。


好比高手下棋,策略往往有两种:


一种是提高棋子的移动性,从而提高它们的选择空间,与此同时牵制对手棋子的行动自由;


二是制造相对稳定的格局,从而再趁你不备时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所以你看,很多竞争都跟下棋一样,表面上风平浪静、平分秋色,但私底下却波涛汹涌、胜负已分。


换言之,当你天生手里拿的是一副烂牌时,最佳的办法并非是先下手为强,而应该谋定而后动,找准最佳的契机后发制人。


这种站在全盘考虑个体、谋定而后动的思考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战略思维”。



03


移植思维


有人说,身处智能时代,我们正面临着“三大替代”:


机器人替代蓝领、软件程序替代白领、不适合被机器人和软件程序替代的,被亚非拉兄弟替代……


相比较过去,如果你不想“吃低保”,不想被当作宠物养着,你就得琢磨去做“三大替代”所代替不了的工作。


或者说,为了避免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淘汰,你必须拥有一种“移植思维”,你也可以称其为“可迁移能力”。


何为“可迁移能力”?


打个比方,就是你从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或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后可复用的能力。


比如,刚毕业的时候我在一家公司做设计,由于公司需要调整业务结构,我被迫去做了产品,那我就要用在设计工作中所萃取的能力,把产品做好。


然后又过了半年,公司需要提拔一个人做运营,那我就需要将设计和产品中的能力萃取到新的岗位中,把运营的活儿给干好。


我时常以为,在我们选择所从事的行业中,有80%的核心能力本质上是相通的。


而要培养自己拥有这种可迁移的能力,你就要想清楚3个问题:


1.你所属行业的价值链是什么?

2.你在这个链条上处于什么位置?

3.这条价值链上需要你拥有什么能力?


除此之外,身处在这个智能时代,无论你从事的工作是什么,它未来都需要你不断培养自己的另外两种嗅觉,即:把握需求的能力、将需求产品化的能力。



04


傻瓜思维


换位思考,简简单单四个字,为什么做到的人那么少?


这是因为我们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让我们本能地陷入了自己的内在视角。


换句话说,相比他人,我们更关注自己的感受。


反之,无论是在生活还是职场,真正的高手都有一种能力——瞬间变“傻瓜”。


比如,张小龙曾在一次分享中说道:


乔布斯之所以厉害,在于他能1秒钟变傻瓜。马化腾需要1分钟,而我差不多需要5~10分钟的酝酿。


这里的“傻”并非是真傻,而是一种能随时随地切换视角的能力。


比如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他们设计产品时从不会以专家自居,而是会站在用户的视角,像个小白一样去思考用户的使用动机和流程。


又如真正的营销高手,他们从不会凭空地创造需求,而是会利用消费者大脑中已经存在的事实,并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之匹配。


因此,所谓的“傻瓜思维”,它即是一种空杯心态,又是一种能随时随地跳出自我视角的洞察能力。



05


成本思维


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成本,这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常提及的3个成本要素。


而这三者最大的共同点,都是都与时间有关。比如:


沉没成本决定了人们如何看待过去,


边际成本决定了人们如何对待现在,


机会成本则决定了人们如何面对未来。


我们常说,人生最贵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它我们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资源。


可不幸的是,自打我们从降临人世的第一天开始,生命便进入了倒计时:这笔资源在一分一秒不断损耗。


于是,很多人便开始关注投入产出比,争取想在同样的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大的收益。


除此之外,人生的命运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因此,高手才往往更加在乎成本,并越发重视每一次时间投入所带来的效用。


换句话说,未来不可预测,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时间的数量,但却能把握自己时间投入的质量。


倘若我们想更有效的利用好时间,获得稳定而持续的成长,那就不得不具备一种“成本思维”。



06


金融思维


记得很多年前我有个疑问:为什么金融行业的待遇明显高于其它行业?


有人说,因为搞金融的准入门槛高,动不动就是研究生起步;


有人说,因为搞金融的加班多,比如投行那些人,虽然年薪百万,但也是在拿命换钱;


还有人说,是因为现在泡沫大,搞金融的赚到了资产价格泡沫化的钱。


以上说法或许都对,但其实都没触及问题本质。


事实上,金融是钱生钱的买卖,过去金融行业赚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能可持续的进行高杠杆经营。


所以有人说,金融的本质就是增值、信用、杠杆、风险,这四个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庞大的运作系统。


然而,知道这些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


掌握“金融思维”,能便于我们更多的了解价值背后的运作原理,从而促使你正确地提升自我价值。


比如,两个能力条件相当的人,在不同的公司会享受不同的待遇,有的甚至能差出几倍的工资。为什么呢?


很显然,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环境对其的价值评估方式不同,而并非是由其努力的程度所决定的。


所以,从赚钱的角度而言,若想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售价,就需要运用“金融思维”,不断积累自己的可出售资本,从而实现精准努力。



07


人性思维


谋局不过人心,处世无非人性。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思考、成事,都是在和怪异的人性打交道。


到底什么是人性?从历史悠久的佛教到基督教,再到近代各路心理学大咖们,都对人性有过深入的探索。比如:


佛教认为人有五毒心,即“贪、嗔、痴、慢、疑”;


基督教则认为人有“七宗罪”,即“贪婪、色欲、贪食、妒忌、懒惰、傲慢、暴怒”;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层,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


由此见得,时代在变,但人性不变。


人性是我们彼此间最相似的地方,它不仅跨越国界、民族和语言,而且穿越历史,亘古不变。


所以,认识人性,有助于我们排解困惑,放飞事业。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培养自己对人性的洞察呢?在我看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心理学能够让你的思考过程“可视化”,你的大脑会产生纠错机制。


比如当你为别人的一个举动感到愤怒时,你会立刻识别到自己的情绪,并认识到自己为何愤怒,从而有效的进一步反馈到行动予以控制。


反之,当你想要影响他人的行为时,比如日常商业中的营销,你可以更加科学地找到他人的痛点、痒点、兴奋点,从而让你顺利地抢占用户心智,从市场中脱颖而出。


总之,心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能够让我们认识自己,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心理学是一门被严重低估了的学问。”


作者介绍:墨多先生,北京大学硕士,英国全球青年创意企业家得主,百万职场爆文作者,关注公众号@墨多先生,获取100条职场晋升秘笈,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延伸阅读

推荐语:“商业百科全书”,看透复杂世界的机会与陷阱,塑造商业观。新版核心案例更新71%,紧贴商业热点。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


在公众号对话框发送以下关键词

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德鲁克 | 稻盛和夫 | 陈春花

明茨伯格 | 宋志平 | 拉姆查兰

战略管理 | 企业文化 | 团队管理 | 市场营销 | 领导力

职场沟通| 时间管理 情绪管理 学习方法 认知提升

人力资源 | 职场箴言 | 书单



点个“在看”,与世界分享你的态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