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自己(此文无价)

百家 作者:洞见 2021-06-17 23:37:59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ADC

打开自己,才能洞见天地。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简宁朗读音频

哲学家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世界上最大的枷锁,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思维与格局。


01

  • 打开思维,危机就是转机

1982年的欧洲篮球锦标赛,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队争夺决赛权。

离比赛结束还剩最后8秒时,保加利亚队领先2分,但根据两队之前的积分来看,他们必须赢球超过5分,才能成功出线。

可想要在最后的8秒里再夺得3分,几乎难于上天。

关键时刻,保加利亚队教练请求暂停,悄悄给队员安排了战术。

比赛重新开始后,保加利亚队的球员在剩最后一秒时,突然把球投进了自己家的篮筐里,平白无故让对方得了2分。

正当所有人惊愕之时,裁判宣布,双方打成平局,进入加时赛。

原本胜利无望的保加利亚队,最终在加时赛中以6分优势,成功夺得出线权。

很多时候,困住人的从来不是问题,而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身处绝境之处,换个思维换条路,或许就是绝处逢生之时。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一位雕塑家,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领工资》,前去参赛。

结果在参展前,作品不小心摔在了地上,原本的雕像,被摔得面目全非。

在所有人都为他感到遗憾时,他灵机一动,将作品的名字改为:《挤地铁》。

结果反倒因为更加形象生动,获得了银奖。

英国诗人托马斯·胡德说过:“一分钟的思考,胜过一小时的埋怨。”

很多时候,我们在遇到挫折和问题时,大脑会习惯性根据经验判断,然后只会抱怨,放弃。

其实,只要多想几步,敢于打破常规,即便身处绝境,也有机会逆风翻盘。


02

  • 打开格局,站高处向远看。

一枚石榴种子,如果种在花盆里,它只能长到半米多高,甚至还会因养分供给不足而枯萎。

把它种在缸里,它能长到一米多,但由于空间所限,结出来的果实又涩又苦。

若将它种在庭院的空地上,它就能够长到四五米高,结出又红又甜的大石榴。

我们的格局,就好似那颗种子的生存环境。

眼界和格局不一样,最后的结果便会不一样。

作家@辉姑娘讲过一个自己经历的故事。

有一年,家里人让她帮忙给亲戚家孩子介绍工作,她精挑细选后,推荐了一家北京的公司。

那家公司虽然不是特别大,开的工资只有8000元,但平台好,实力雄厚,老板也有能力,前景光明。

而那个孩子的朋友,也给他推荐了一个刚注册不久的公司,因为急缺人手,公司开的工资很高,他在面试时,就给他开了一万五的薪水。

他犹豫很久,最终还是选了一万五千元的。

辉姑娘也对此表示理解。

可一年以后,他所在的那一家公司,却由于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而之前那家给8000元工资的公司,已经顺利上市,所有老员工都涨了工资,有的还拿到了公司的股份。

辉姑娘不禁感慨道: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固然有运气成分,但更重要的是不贪小利的格局,和极目远眺的视野。

正所谓:“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

想成大事,首先就要打开格局,站在高处看问题。

当看待事情的高度够了,人生的高度自然就有了。


03

  • 打开胸怀,能恕人亦能容事。

子贡曾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

孔子回答说:“大概就是‘恕’吧。”

大道之行,不责于人,以恕己之心恕人,是一个人的胸怀。

有一年,希拉里出版了自传《亲历历史》,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此书。

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卡尔森,当众站出来抨击她,甚至扬言:

“如果这本书卖到超过一百万本,我就把鞋子吃下去。”

面对冷嘲热讽,希拉里保持沉默,不为所动。

结果在刚发行的第一天,那本书就卖出了50万册,仅仅不到一周,100万册的目标就已经达成。

后来,希拉里与这位卡尔森在一场节目中撞见,卡尔森提及此事,无地自容。

然而希拉里却没有得理不饶人,反而拿出特意订做的鞋子样式蛋糕,亲自递给了卡尔森。

卡尔森一边吃着蛋糕,一边被希拉里的胸襟所折服。

李叔同曾说过:“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当遇到不同的声音时,与其与对方争高低,不如打开心胸。

宽容别人,其实也是在成全自己。


04

  • 打开心态,睁眼看世界。

季羡林在《人生十讲》里提到,做人最忌讳的,就是自我封闭。

季羡林在读高中时,有一位老师是前清的秀才,《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在给学生上课时,不用带课本,所有知识都信手拈来。

然而所有的学生,却都不喜欢他。

在人人都追求自由的时代,他依旧活在“大清国”的世界里,张口闭口都是八股文章、科举制度。

学生们若在答题时,稍微违背了标准答案,就会被他认为是叛逆。

学生们提出质疑或者是反对的声音,他甚至会勃然大怒。

他将自己完全封闭在过去里,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也始终无法进步。

一个人越是封闭心态、固执己见,就越容易被自己所局限,看不见他处的风景。

而反观那些真正博学的人,都会开放心态,谦虚地聆听外界的声音。

曾有位大佬,去见新东方总裁俞敏洪,探讨他关于教育行业的看法。

见面后,俞敏洪便让他等一等,随即去拿了一个本子和一支笔。

会谈结束,只见俞敏洪在那个本子上,记录了满满三页的笔记。

明明执行业之牛耳,俞敏洪仍然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

佛家有云:“去我执,除偏见,万物通达于心,无量无边。”

一个人抛开己见,打开心态,才能突破自己的固有认知,始终立足于这个大江奔流的时代。


05

  • 打开边界,拓展人生更多可能。

邓亚萍曾连续8年在世界乒坛霸榜第一。

她满载荣誉退役后,不安于舒适现状,跑去读书深造。

从只会认26个字母的差生,一直读到了剑桥大学的博士。

在2021年的开年演讲中,她说道:

“其实你能不能往下走,取决于你有没有独门绝技,而我的独门绝技就是干!

靠那股劲儿,你越干就会越清晰你的未来,未来便会有希望,这是在我14年的运动生涯里,不断的重塑自己、挑战自己、打破自己的唯一方法。”

时代飞速发展,舒适区从来不是安全港。

一个人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才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看到过这样一组图片,很是生动。

一开始,我们每个人的知识边界,是一个蓝色的小圆,孤立在世界中间: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们知识的半径,越来越大:
当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深入钻研后,我们的世界就会变成这样:
历经千辛万苦,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的边界,并试图去推动他:

在屡败屡战后,终于推动了那么一小部分:

可就是这看似不起眼的一小点,扩展了整个人类的认知边界。

每个人的成长,其实都是一场与自己较量的过程。

不断地打开自己的边界,才能见到不一样的世界。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被我们忽略的按钮。

要么关闭,停下松懈;要么打开,激流勇进。

而所谓的成长,就是找到我们生命中的那个开关。

主动打开自己,拓宽思路,才能获得撕裂般的成长,洞见更广阔的天地。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洞见君↓↓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