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别!91岁袁隆平逝世:穿35元衣服,让8亿人吃饱饭,这才是国士无双
■ 编辑 | 内参君 | CEO商业头版(CEO-888888)
刚刚,一则悲痛的消息传来!
袁隆平逝世了!
据新华社及多家媒体证实:“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犹还记得,2019年9月17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被授予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
2018年11月18日,在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仪式,袁隆平获得生命科学奖的奖项。
那时候,袁老爷子就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来到现场,采用了视频致谢的方式。
视频中,袁隆平院士讲到:
杂交水稻的发展得益于“让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一政策,使得每年粮食产量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的中国人口。 目前我们正致力于发展超级杂交稻,并且已经取得了较良好的成绩。 科学研究无止境,我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也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图源:视频截图
视频当中,袁隆平院士那双颤抖不停的双手,牵动着亿万国民的心,在那一刻,大家终于意识到——
这位优秀的科学家,
这位令全世界瞩目的中国人,
这位“养育”了亿万人口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这位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得主,
这位一生朴实无华的老人,
他真的老了......
大家都在祝福老爷子,希望时间能慢一点,再给老爷子多一点的时间,让他去实现他“禾下乘凉”的梦想,去实现他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祝福期许犹在,“一代杂交水稻之父”却已离开了这个世界。
但袁隆平院士的离开,并不意味着“遗忘”,反而是铭记。
饮水不忘挖井人,穿衣不忘织布人,吃米不忘种稻人。
对于无数中国农民而言,当他们望着田里那一排排的青葱禾苗,秋收之后满满的谷仓时,会想到袁隆平;
对于无数普通居民而言,看着超市里变化不大的米价,眼前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会想到袁隆平;
他们知道,如今的温饱,如今的饱腹,如今的丰收,都有着袁隆平的功劳,有着这位科学家大半辈子的奉献。
1930年9月7日,北京协和医院,一名男婴呱呱坠地,谁也想不到这个小奶娃,日后会成为一名“世界伟人”,影响到近一半的地球人。
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的童年,似乎看上去并不是那么的“美好”。
出生后的第二年,他就开始了长达5年的“动荡迁徙”,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他随父母辗转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很少享受到“家的安稳”。
在这样的“动荡”之中,袁隆平得以健康茁壮的成长,他的母亲功不可没。
袁妈妈是一名教师,她深知孩子的智商发育,离不开品德、情操的陶冶。在对子女的教育上,这位母亲用上了自己的生平所学与积累。
在袁隆平蹒跚学步的时候,母亲已经开始给他读尼采,读世界文学,教其为人处世,感受多元价值观。
面对袁隆平的淘气,母亲也总能找到最适宜的方式,来教导纠正。
在大家一起坐着听母亲讲故事的时候,有着孩子心性的袁隆平总是坐不住,爱去玩闹。
一阵风,一片落叶,爬过的一只小虫,飞过的一群萤火虫,都能吸引他的注意,使得他在母亲讲故事的时候,跑去捡树叶,去抓萤火虫。
面对孩子的“不懂事”,袁妈妈没有呵斥,而是采用了另一种更柔和的方式处理,她没有直接告诉袁隆平不应该伤害萤火虫,而是讲述了一个“萤火虫报恩”的故事,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让袁隆平自己领悟到“万物有灵,尊敬生命”的道理。
寓言故事,哲学故事,童话故事......数不清的故事当中蕴含着各种做人做事的道理,充斥在袁隆平的成长环境中。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影响下,袁隆平成为了一个“至纯至性”的人,无论取得多么傲人的成就,依旧保持着本心。
9岁的时候,袁隆平结束了“流浪式”的成长环境,在重庆过了7年的“安稳”日子,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1946年8月,去到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
1947年的暑假,正在读高一的袁隆平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以及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在田里操劳大半生”的农业专家,竟然还是游泳健将,不仅如此,他曾经还是一名“空军苗子”。
1951年7月,因受院系调整影响,在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续读的袁隆平,报名参加空军,政审和体检均合格。
因为响应当时的经济建设,选择继续留校学习,未入伍。
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袁隆平的全面发展。(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图源:微博@破折号
袁隆平的童年、青年时光,正值国家风雨飘摇的艰难时刻,那是一段“狂轰滥炸、弹片纷飞”的岁月,也是一段“饥寒交迫、生存艰难”的时光。
正是那时候的经历,让袁隆平立下志愿——要让中国人吃饱。
1953年8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的袁隆平,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在那里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杂交水稻研究。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校毕业,先是被分配到湖南省农林厅,随即被下派到安江农校担任教师。
这一待,就是16年。
这期间他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
从那时开始,他立志要研究水稻,让所有人都有饭吃。
为了实现这个梦,袁隆平从此踏上了一条艰难之路。
当时,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最火的就是搞嫁接。
简单地说,嫁接是无性杂交的一种手段,不能改变作物基因。
袁隆平多次尝试“无性杂交”,均以失败告终。
他想研究出真正改变基因的种子,但当时,研究基因可是犯大忌的!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为什么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基因遗传学的科学家几乎都是欧美人,但欧美人的学说都被当成唯心主义来批判,苏联的教育模式才是主流。
苏联人米丘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被中国学术界奉为真理,大学的讲台上只允许讲他们的学说出现。
伊万·弗拉基米洛维奇·米丘林
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曾通过著名的豌豆试验,发现了三大遗传定律,米丘林就此与其激烈争论了几十年。
格雷戈尔.孟德尔
袁隆平想要研究基因,只能偷偷地进行,他把摩尔根的《遗传学》夹在《人民日报》里,用《人民日报》打掩护。
谈了三年的女朋友认为,袁隆平这样是不求上进,早晚会出问题,于是另嫁他人。
早期袁隆平进行水稻研究
偷学摩尔根的《遗传学》之后,袁隆平马上就开始研究水稻。
每天一有空,他就拿着放大镜、弓着腰,在成片的稻田中,不厌其烦的寻找壮实的秧苗,这一找,就找了两年。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终于在学校的早稻田块里,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
2007年拍摄的电影《袁隆平》中,还原了当时找到这株水稻的情形
这简直是如获至宝!
袁隆平和学生们还给这株水稻系上了一个标识,天天去地里看它的长势,望子成龙的心情也莫过于此。
电影《袁隆平》剧照
然而,等到第二年把这株水稻种子种到试验地后,长出来的秧苗却让人大失所望,秧苗长得参差不齐。
没一株有他们“老爸”的风范,“龙变成虫了”。
袁隆平很灰心,他呆呆地坐在田埂上,望着眼前形态不一的水稻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突然,袁隆平想起了自学过的遗传学来,他有了一个灵感:
水稻之所以千姿百态,会不会是因为混合了不同基因呢?也许正是因为杂交的存在,同一株水稻的种子里才有了高低美丑之分。
袁隆平发现的第一株天然野生杂交稻
从此以后,他知道自己应该往哪走了:研究杂交水稻。
于是,他开始一天到晚蹲在田地里。
原本白净的书生变成了黝黑精瘦的“农民”。
他天天对着水稻唠唠叨叨,很多人就在背后偷偷地议论说:
袁隆平研究水稻,都快成神经病了。
可是,四年过去了,上天并没有让这个执着的人尝到一点点的甜头:水稻研究毫无进展,连终身大事也耽误了,到了34岁才张罗结婚。
袁隆平与妻子
妻子邓则原本是袁隆平的学生,因为对农业研究的兴趣,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谈恋爱不到一个月,两人就“闪婚”了。
当时,环顾整个世界,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类粮食作物中,只有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停滞不前。
各国在这方面屡屡碰壁:美国、日本从1926年开始投入大笔资金、设备进行研究,几十年过去却一无所获。
他们只留下一声叹息:水稻是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并无杂种优势。
可袁隆平仍坚持认为:水稻具杂种优势。
早期袁隆平与助手李必湖(左三)等在实验室
太多失败的经历使国际同行并不看好他,很多人断言:此路不通。
袁隆平依旧不管不顾:“外国人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在得到了国家科委的支持后,他和助手们开始培育雄性不孕株。
1968年春天,他们把精心培育的700颗雄性不孕株种子撒在试验田里,这些种子也不负众望,长出了嫩嫩的幼苗,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
袁隆平早年在实验室进行水稻研究
然而,意外发生了:袁隆平的700棵秧苗,一夜之间,被人拔了个精光!
这可是袁隆平1964年以来一期又一期,好不容易才培养出来的。
就意味着,这四年来的研究成果全都泡了汤!
袁隆平跌跌撞撞地回到家,一头便晕倒在了妻子邓则怀里,晚上噩梦不断,一直念叨着“秧苗啊秧苗”。
这个乐观的男人第一次感到绝望。
面对莫名而来的骚扰,袁隆平十分后怕:再有人来捣乱怎么办?
更何况,要寻找优质且合适的雄性不孕株,单靠这一亩三分地远远不够,必须撒开大网才能捕到大鱼。
1967年袁隆平在试验田介绍雄性不育水稻
袁隆平和助手带着从枯井捞上来的5棵幸存秧苗,离开安江农校,离开妻儿老小,他们跑遍了:湖南、云南、海南、广东、广西。
两年过去了,依然没找到雄性不孕株。
闲言碎语也来了,很多人认为袁隆平他们就是骗子团伙,骗取国家经费。
舆论也是一边倒,认为他们的研究毫无起色,简直就是在浪费经费。
“袁隆平们”依旧苦苦支撑着。
1976年12月,袁隆平(右)和同事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在云南,他们遭遇了里氏7.2级的滇南大地震,别人忙着逃命,他们却一次次冲到危房中,抢救珍贵的种子。
“种子都要下田了,我们怎么能离开?”
路上,为了催芽,袁隆平把种子绑在了腰间,用体温温暖种子,长此以往,落下了腰疾。
然而,这些努力,仍不见一点成效。
执拗的袁隆平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断,“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经过一次又一次讨论,大家仿佛悟到了问题的所在:
他们寻找的水稻都是人工栽培稻之间的杂交,基因相近。
这会不会就是找不到合适雄性不孕株的原因呢?
袁隆平决定改变策略,寻找野生的稻谷,转机在此刻出现了。
1970年11月23日,冯克珊、李必湖(当时为袁隆平助手)在海南岛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命名为“野败”
1970年11月23日,他们终于在海南南湖农场发现了一株非常合适的稻谷。
通过检测,袁隆平确定这就是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把它命名为“野败”。
“野败”后来成为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大部分人是因为发现所以去相信,而“袁隆平们”是因为相信所以去发现。
“有人讲李必湖等发现‘野败’只是靠运气,这里有一定偶然性,但必然性往往寓于偶然性之中。
一是李必湖是有心人,是专门来找野生稻的;
二是他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当时全国研究水稻雄性不育性时间比较长的,只有李必湖、尹华奇和我,所以宝贵的材料只要触到我们手里,就能一眼识破!
别人即使身在宝山,也不见得识宝。
这就是李必湖发现‘野败’的必然性。”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西方国家听闻中国人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先是震惊、质疑,等确认后,赶紧打听是谁,得到的答复却是:一名乡村老师。
“日本人是很骄傲的,但是在水稻面前他折服了,不如我们。”
此后,“袁隆平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改进,使杂交水稻的产量不断提升。
全国的农业工作者纷纷慕名而来,到袁隆平的杂交稻基地学习。
杂交稻技术也很快被推广到了全国,从此登上了中国农业舞台的中心。
1982年,在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会议上,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亲自引导袁隆平走上主席台,屏幕上出现袁隆平的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1987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袁隆平颁发当年“科学奖”证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在国内,袁隆平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荣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到了198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杂交水稻。
这国外人眼中的“东方魔稻”,让美国、德国、法国等等几乎全世界国家都又吃惊又羡慕,他们纷纷请袁隆平去讲课指导。
1986年10月6日,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试验田里向出席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外国专家学者介绍情况
1996年,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4年后,他的稻种亩产已达700公斤粮食,再次轰动了世界。
2006年 ,也就是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10年 ,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 袁隆平给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
截至目前,杂交稻已经覆盖了全中国和许多国家。
仅在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就达2.5亿亩,面积占比57%,产量占比65%。
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
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了全世界。
“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推广种植杂交水稻,那么全球每年将增产1.5亿吨粮食,可多养活4亿到5亿人口。”
20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学家布朗曾发出这样的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随着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大规模的种植,再也没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了。
“中国人不但能养活自己,而且能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做出贡献。”
现在,饥饿仍是全球性难题,世界上仍有8亿人口处于饥饿之中,每6秒就有一名儿童死于饥饿。
毋庸置疑,袁隆平团队的研究让全人类看到了解决饥饿问题的希望。
有人说,袁隆平爷爷放在古代,是会被称神的。
也有人说,像袁隆平这样的人,他们可能真的是被普罗米修斯盗下来的火种,他们存在,便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了黑暗。
人人称他是救世主,他却说自己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老农民。
就连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他都觉得不好意思,认为大家把他捧得太高了:
“很不好意思,我就是个普通人,只想做好自己的科研,大家把我捧得太高了。”
高中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选文
曾经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果断地拒绝了,他说:
我不适合当官,我要在地里研究杂交水稻,人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情本来面目。
国家给他奖励了一处在青岛的大别墅。
他却把它当成科研中心,带领学生一起钻研。
国家给他颁发的搞科研奖金,他一分不留全都拿出来奖励进步人才。
在平常,他只穿几十块钱的衣服。
记者问他:真的假的?
袁老回答:真的。还有一件比这个还漂亮一点,也是35块,在海南岛买的。
最近一次穿比较贵的西装,是为了领取共和国功勋奖。
就是这样一生朴实无华的他,在知乎上还有人质疑:“袁隆平是否被过誉了?”
有个扎心的回答是这样的:
“不是袁老被过誉了,而是像袁老这样的人,和他们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们,受到的关注实在太少太少了。”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国泰民安的国家,但是不要忘了,饥饿不只是存在于过去。
现在全球仍然有近10亿人在挨饿,每天还有上万人因为饥饿而死去,平均每5秒就有一人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死亡。
而我们很幸运出生在中国,遇到了袁隆平,才有幸免于饥饿。
站在台上的他,瘦瘦小小,却让人觉得很伟大。
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却喂饱了全世界21%的人。
虽然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足够强大,再也不是那个落后挨打的中国了。
但要记住,我们的祖国能够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像袁隆平这样默默研究,默默奉献的前辈们。
正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国才有了现在的一切。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他们撑起了中国的强大。
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袁隆平将梦的种子撒向了更远的地方。
一位老者,一颗赤子的心,一个童真的梦,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
致敬,缅怀!
袁老,您一路走好。
您受累了,感恩,思念!
本文综合自:
北美留学生日报(ID:collegedaily)《悲痛!袁隆平逝世!无双国士化成了光,照亮人类前行的路!》
本文综合自:
北美留学生日报(ID:collegedaily)《悲痛!袁隆平逝世!无双国士化成了光,照亮人类前行的路!》
https://mp.weixin.qq.com/s/zjHxKFF6M9B5o17VMzE7Mw
https://mp.weixin.qq.com/s/zjHxKFF6M9B5o17VMzE7Mw
瞭望智库(ID:web-news)《穿35元衣服,喂饱8亿人,这个令美日德吃惊又羡慕的中国专家,刚刚要向亩产1300公斤冲刺!》
瞭望智库(ID:web-news)《穿35元衣服,喂饱8亿人,这个令美日德吃惊又羡慕的中国专家,刚刚要向亩产1300公斤冲刺!》
https://mp.weixin.qq.com/s/6XJjA_4aHgqRqHEqrRPWfw
https://mp.weixin.qq.com/s/6XJjA_4aHgqRqHEqrRPWfw
电影工厂(ID:vipidy)《袁隆平先生,一路走好!》
https://mp.weixin.qq.com/s/I7OLXkfLX7KONlOMZNXlGQ
电影工厂(ID:vipidy)《袁隆平先生,一路走好!》
*本文内容不代表“CEO商业头版”观点,仅供读者理性讨论 欢迎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澳门是伟大祖国的一方宝地 7997225
- 2 日本火山喷发灰柱高达3400米 7934528
- 3 星巴克大罢工 7835935
- 4 2024 向上的中国 7771702
- 5 赵丽颖带儿子探班 7640959
- 6 男子钓上一条自带“赎金”的鱼 7589830
- 7 美国女子在地铁上被男子点燃身亡 7429683
- 8 柳岩谈44岁女演员的尴尬 7357044
- 9 唐尚珺35岁读大一 7291498
- 10 大三女生练咏春一起手眼神骤变 717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