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0亿融资,敲醒了这个沉默已久的万亿风口,阿里、华为已杀入

百家 作者:创业邦 2021-04-16 22:02:26
作者丨巴里
编辑丨子钺
设计丨李斌才
头图丨极飞科技


在大部分人的传统印象中,农业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力耕作。

但如今这一形象将永久成为历史。“不要认为农业是个传统行业,农业实际上是可以应用高科技的行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日前说道。

在“十四五”规划中,乡村振兴单列一篇,其中第二十三章更是专门讨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这也再次让农业科技进入到资本的视线中。

社科院报告称,预计到2025年,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万人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约为1.24亿人。

那么,未来农业的劳动力在哪里?和汽车自动驾驶的发展方向一样,未来的农业也正在朝着无人化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和物联网系统出现在农田。

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研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智慧农业企业融资情况发展较差,融资轮次较低,相对于无人机植保企业,农业数据服务企业融资情况更少。

但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现代农业的高级阶段——智慧农业会不断发展出更多的农业科技公司。最近,农业科技赛道也越来越受到资本的追捧。

去年11月,百度资本、软银愿景基金、创新工场、成为资本、越秀产业基金、广州新兴基金等机构以12亿人民币投资极飞科技。今年3月,高瓴创投又追加超3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由此,极飞科技在半年时间内,刷新了中国农业科技领域最大笔融资记录。

除了极飞科技之外,据创业邦统计,最近6个月内,科百科技、丰疆智能、爱科农、大地量子等公司也都陆续融资,农业科技赛道共计15起融资事件,融资额已超20亿元。


不光是创业公司活跃,阿里、腾讯、华为等巨头也纷纷布局,发力农业科技这个万亿级的市场。


农业科技赛道藏着一个万亿市场

成立于2007年的极飞科技,由一群热爱折腾的极客工程师组成,起初做的还是民用无人机。创始人兼CEO彭斌回忆说,当年正好赶上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硬件的创业潮,这也让他相对容易地获得了融资。

“早期投资人往往从技术创新型、技术颠覆性的逻辑来思考,而中后期投资人会更看重对社会、商业模式的变革。”

彭斌曾对公司早期投资人——成为资本合伙人康霈说,无人机不只有航拍,会不会有更多场景?譬如,空中摄影、精准投放、空中表演,而极飞应该专注做好一个品类,并成为这个品类的老大。也因此,极飞科技拿到了成为资本的投资。

而在彭斌团队在2013年决定扎根农业领域时,困难和质疑就纷涌而来。

“农业需要科技吗?年轻人逃离农村,人口减少,搞农业能挣到钱吗?跟农民交易过程中是用现金吗,能不能被记账变成标准的财务……”

用无人机帮农民打药这也和人们传统印象中,农民拿着锄头镰刀的形象不同,迎面而来的是投资人对于农业领域的不理解。

极飞科技无人机在棉田上作业

图源:极飞科技


面对质疑,彭斌将极飞坚决地定位于服务农业产业的科技公司,而并不是一家农业公司。在彭斌看来,农业产业也仍是一个待挖掘的价值洼地,就市场规模来说,智慧农业将会是万亿级的规模,如果把农产品算上就更不得了,未来将有无法想象的市场空间。

由于地形、道路交通等问题,很多农田无法实现机械化,有了空中无人机这个维度之后,就不需要再考虑地形原因。同时,现在还留守农村的往往都是平均年龄60岁的劳动力,而这也正是大规模使用自动化最好的场景。中后期的投资人也和彭斌一样,深入到农村之后,才发现了其市场的广阔潜力。

现在,从天上的农业无人机、遥感无人机,到地上的农业无人车、农机辅助驾驶设备,以及农业物联网传感器和智慧农场管理软件,极飞科技正在形成一整套全新的农业生态体系。

极飞的农业无人机已经覆盖了新疆3700万亩棉花田中的1/2。截至2020年底,极飞科技已将6万多台农业自动化设备铺设到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田间地头,服务超过931万农户、7.8亿亩次农田。2020年业务收入实现253%的爆发增长,2021年春耕,新品订单量是去年同期的2.5 倍。

青桐资本董事总经理顾剑璐对创业邦说,在过去,之所以农业科技公司在融资时会遇到投资人的不理解,一方面是由于农业领域本身是一个很繁杂且庞大的范畴,并不是国内资本市场关注的一个主流方向。

从范围上讲,包含了农、林、牧、渔等几大方向,从环节上包含了育、培、种、养、产、加工、销售等,从产业链上又涉及农化、农机、农产、渠道、资本等,从环境要素又涉及土地、气象等。

再加之中国农业的生产形式非常分散,大都依靠农民个人经验,相较欧美国家的集约式生产仍有较大差距。这些都造成了农业产业升级注定是一个长跑赛道,也一直是一个市场天花板足够高的赛道。

但顾剑璐认为,这中间的升级空间巨大,且每一个环节的增产、增质、提效、降本都是绝对的痛点。

“我觉得现在我们找投资机构不像以前那么难了”,科百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刘宗波则是将农业与物联网和AI技术结合,寻找到了突破点。

今年年初,这家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森合投资,青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刘宗波谈到,“投资机构跟我们谈投融资的时候,并不只是关注AI技术本身,而是主要看AI如何应用在我们的农业系统上,对这些数据、图像如何处理,处理完之后具体解决了哪些农业问题(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等),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产生了多少效益。投资人更关注的是从底层硬件到软件系统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发展早期,科百科技便开始做农业环境传感器和数据采集,随着采集成本的降低,这也让农业企业用数据来指导农业生产成为可能。这其中,不仅需要土壤环境数据,还需要植物生理、气象环境、作物生长的微环境等各种类型的数据。

刘宗波逐渐发现,随着数据的不断累积,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关联,完全可以通过运用这些数据来管理设施、设备,来指导农业生产。

通过在云平台上建立了一个虚拟的数字农场,科百科技让农业企业可以远程管理农田,而无需现场管理,从而减少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

具体来说,云农场通过对传感器和摄像头采集来的数据和图像进行处理,针对用户预设的需求就可以形成一系列的决策逻辑,再通过物联网执行系统,对农田中的电动机、阀门、执行器等设备进行在线开闭,以此来达到最大程度的自动化。

科百-植物生理传感器
图源:科百科技

例如,AI在处理昆虫图像的时候,系统可以直接智能地执行喷雾或者环境的调控,通过物理环境的调控提高植物保护的方法,这样就可以让作物尽量少打农药或者不打农药。

又如,在高温和高照较强的情况下,植物的嫩芽和花芽很有可能被灼伤,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就很难恢复。但如果能够提前从图像识别中捕捉到叶片从茂盛变成凋萎的趋势,就可以预判出灼伤的前兆,自动启动雾化进行降温,从而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

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落地自然会进入到资本市场的视野当中,且市场足够大,这么大的产业链足够支撑大量科技公司在里面寻找发展方向,这必然是一个加速的过程,顾剑璐谈到。

极飞科技和科百科技的应用场景也仅仅是其中一部分,顾剑璐认为,整个农业科技赛道可以从空间和产业链两个角度来重点关注:

从空间上,包括高空领域(卫星遥感数据带来的农业空间大数据能力,比如气象、温度、湿度预测)、低空领域(无人机植保飞防,无人机低空数据监测服务,例如光谱、摄像头等传感技术)、微观领域(围绕植物体、土壤、微观环境的智能感知技术)三大部分;

从产业链角度看,育种环节的智能化,AI和物联网在精准栽培领域的应用等都是值得关注的方向。尤其围绕智慧种植、精准栽培,AI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大量的人工控制行为和人为种植经验通过算法数字化、标准化。特别是对于经济型作物,可以达到增产增效、南果北种,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流通的目的。

上述技术应用在养殖领域也同样很有价值。


农业科技成为巨头兵家必争之地

最近几年,随着消费能力提升,下游消费者、品牌商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AI、物联网等软硬件底层技术的逐渐成熟在给各行业注入力量;2014年明确土地流转、三权分置以及规模经营等政策,这些都让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加速发生变化。

譬如,2016年中化收购先正达,让我国在农资领域并肩欧美;中化农业、先正达、史丹利、海利尔、红太阳等农资农业厂商都分别在农业信息化、供应链金融、农业技术领域发力。

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也从来不乏巨头的身影,事实上在2018年前后,BAT等互联网巨头就开始入局农业科技领域。

马云曾说:“袁隆平先生把亩产做到一千斤,我们要用互联网技术,争取把亩产做到一千美金。”在巨头中,阿里不仅口号喊得高,在电商和产业链上也最具竞争力。

在技术方面,阿里通过与海升集团等企业广泛合作,将其“ET农业大脑”应用于生猪养殖、苹果及甜瓜种植等领域,目前已具备数字档案生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农事分析、全链路溯源等功能。

尤其在产业链方面,阿里结合自身的电商基因和商业生态,打通了天猫生鲜、菜鸟物流、蚂蚁金服等生态产业链,能够为合作商提供销售、金融及物流运送等多方面的服务。

由于不具备阿里的电商优势,腾讯除了在农业AI技术的布局,也在发力农业领域的产业互联网。

例如,腾讯云与广东粤旺农业集团、深圳壹家仓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粤港澳大湾区产融基金共同打造的“智慧农业平台”,也是腾讯云首个农业产业互联网项目。此外,腾讯还投资了一家名为Phytech的以色列农业科技公司。

而华为近两年则是借助其通讯优势杀入农业领域。先是和北大荒集团联手打造“数字田”,而后通过农业物联网培育“海水稻”,让盐碱地里也能长出水稻。今年,华为又推出了“智慧养猪方案”,想要通过无人化、智能化养猪替代人力。

在农业科技热潮越发火热的情况下,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这些巨头的布局都是以技术为核心,向各自的生态扩展,这也就进一步加剧了整个赛道的竞争。

在顾剑璐看来,巨头纷纷杀入农业科技恰恰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这也证明了这个赛道所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

一方面,将会有更多的技术能力支持到农业领域;另外,正如之前所说农业是庞杂的,产业的升级必须有很多基础建设的升级,大厂的进入也会意味着基础设施的升级;与此同时,随着农业联网、农业上云,农业数据将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要想从农业科技赛道中突围,就必须打好差异化、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顾剑璐具体说道,不同于其他领域,农业的专业壁垒非常高,懂技术绝对不意味着懂农业,懂飞防植保也不意味着懂种植,甚至懂怎么种植茶叶也不意味着就懂怎么种植西瓜。在创业公司的早期阶段,一定有建立农业know how壁垒的能力。

农业作为一个长周期长产业链的领域,对于农业科技创业公司,现阶段的难点还是会在盈利能力上;从开始到最后实现商业价值,时间长、投入产出比低且牵扯的产业链条非常多,对于农业科技创业公司,如何在链条里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切进去是难的。

拿无人机飞防植保来举例,涉及农机、农药、农化、农民、经销商、传统植保小队等多方利益,从不同的切入点进入都会是不一样的利益链条;再比如智慧种植领域,从基建、运营、产销等不同环节切入,利益链条也不一样。

极飞科技就曾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遇到了难题。2016年,极飞推出了第一代植保无人机。但农业无人机成本较高,一台的价格数倍于农户一年的收入,销量寥寥无几。

于是,极飞开始尝试直营服务,他们和农户谈,由极飞派无人机给棉田打药,按照每亩地十几元的服务费来收费。当时,极飞的服务团队一度超过400人,几乎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农业服务公司了。

但技术推广到一定程度的同时,设备的稳定性提升、价格下降,一批农资农药经销商开始尝试农业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服务。同时,一批带着“科技”的年轻人回到农村,成为了操作农业无人机的专业飞手。相较于直营团队,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复杂性。

极飞在2017年基本结束了直营服务,到现在已仅保留了数据直营服务,服务团队只服务于经销商。从直接服务农民退到了经销商后面,这在商业模式上的改变在于“我们不要去做用户能做的事情,我们只需要做他不能做的事情”。彭斌说。

这一年,极飞开始对外销售其植保无人机,并在头一年就营收过亿,到2018年已实现盈利。

“农业人才将会尤其重要,甚至重于技术人才”。顾剑璐特别谈到,农业领域都是“田间地头谈生意”,落地到服务产品,一定都是实际满足农场/农户的需求,所以对于早期创业公司,需要多做调研、做足功课。

总之,无论是巨头还是创业公司,借助AI、物联网等技术,中国农业领域的无人化变革已经成为一场不可阻挡的大潮。


Coinbase上市
80后创始人变身百亿富豪
MORE丨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