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一块钱、销量席卷全球,这些“中国制造”是怎么做到的?
作者:天眼妹
来源:天眼观察局ID:tianyanguanchan)
前段时间,“抵制新疆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小编也发了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后台有不少粉丝留言想看看厉害的中国制造。
今天小编就想跟大家谈谈几个“以小搏大”的中国制造。
其实,现在已经有不少类似新疆棉花这样的身边小物从中国走向全球市场。例如,一次性打火机、酒店牙刷、眼镜、吸管……这些平时单价并不高的小商品,背后也藏着巨大的财富。
那么,这些小商品生意都是如何“以小搏大”的?这其中又有哪些可参考的商业逻辑?
在欧美影视剧中,男性抽烟似乎总是离不开风衣和雪茄,轻捻火石,火花随之四溅。
但电影是电影,生活是生活,欧美烟民的日常,远远没有那么“高大上”,来自中国的一次性打火机才是欧美烟民的必备神器。
这些一次性打火机,大多来自湖南邵东、浙江温州和贵州岑巩,其中邵东凭借每年50亿只的海外销量,撑起了全球70%的打火机份额,在塑料打火机领域更是占据着压倒性地位。
搜索结果更是吓了小编一跳:目前全国与“打火机”相关的企业共有近15000家,湖南、浙江和贵州三省的相关企业总和就达到了5457家,光是浙江一省,就集中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打火机相关企业。
以“打火机”为关键词的关联企业搜索结果。图片来源:天眼查专业版
不过,欧美人并不是天天喊着“我爱中国”的伏拉夫,对“Made in China”不存在什么情怀,中国一次性打火机之所以让他们爱不释手,是因为它们实在是便宜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在美国,一次性打火机大量摆在小超市柜台上,1美元就能带走一个;哪怕在物价高昂的英国,一只打火机的价格也普遍在1英镑以内,远低于40磅的金属打火机(这还不算后续的加气费用);国内就更不用说,一块钱一个,丢了根本就不心疼。
虽然成本低,但一次性打火机技术含量却一点也不低。点火需要压电陶瓷、调节火焰高度需要恒流阀……若想拉低产品售价,并且规避专利诉讼,这些技术就只能通过自研解决。
以新海集团为例,他们在25年的时间内,革新了五代打火机内部设计,而第五代设计更是耗费了8年时间,投入了上亿资金才得以成功。
图片来源:新海集团
其实,中国打火机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隐藏着一段极为波折的故事。
从1992到1994年,中国对美国的打火机出口量从5000万只迅速飙升至2.8亿只。在中国打火机在美销量暴涨的同时,美国以“保护儿童安全”为由,出台了业内著名的“CR法规”(Child Resistant Regulation)。
CR法规规定,2美元以下的低成本打火机必须安装童锁,而在这个价格区间的打火机,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中国。
1998年,中国打火机销量屡创新高(一年5.5亿只)的欧盟市场也迅速仿照美国,出台了类似政策,并多次加税,开启对中国打火机的反倾销调查。
这个套路是不是有点熟悉??
但在重重压力下,中国打火机企业并没有屈服。在CR法规出台的两年后,以新海集团为首的打火机企业就达到了满足了CR法规的安全要求。面对反倾销调查,温州打火机企业则和政府、高校一道,迅速成立了符合标准的打火机实验室、并出示诸多证据自证清白,同时联合全部打火机企业,对反倾销案进行应诉。
2003年9月,欧盟正式宣布,终止对中国打火机的反倾销调查,这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应诉反倾销的第一次胜利。
图片来源:搜狐
不过在这起案件中,天眼妹也看到了中国打火机企业的无奈,在材料中,温州企业虽然凭借大规模生产大幅拉低了零部件成本,但也损害了工人利益,其工资只有欧日同行的十几分之一。
除此之外,不少黑作坊还罔顾规定,生产了大量不合规打火机,凭借低价来抢占市场。仔细想想,当今不少互联网电商玩的好像也是类似的模式,不知道是不是小编想多了……
但随着时代发展,打火机产业工人也开始逐渐摆脱挣“低端钱”的命运。2010年后,邵东和温州的打火机企业开始建立产品出口同盟,寻求高端化路径;不少企业开始大规模实现自动化,降低产品成本;不少村民们也开始学着给zippo等高端打火机做编织套,其中包含不少残障人士。
如果能解决成本问题的话,在未来,我们依然能在全球各地看到这些“1元打火机”的身影。
不过,随着世界各地对于烟草的管控趋严,如今中国的打火机出口量也在逐年下降(虽然下降幅度不大)。和打火机这种产品相比,天眼妹认为,下面的这个“中国制造”产品,在未来一百年内,可能都无法替代。
古话有云:“一流的公司做标准,二流的公司做品牌,三流的公司做产品”,只有标准在手,企业才能凭借产品出海割韭菜。
而小编认为,义乌双童和它的吸管,就是这句话的最好佐证。
双童吸管的建立者楼仲平,其创业初期历程看似和其他小老板相差无几:做过小贩、白手起家,凭借人脉找到沃尔玛、K-MART等国际大客户,最终在义乌吸管战场上脱颖而出。
当然小编知道,肯定会有读者问:“吸管那么便宜,就算卖上天又能值几个钱?”
事实上的确如此,楼仲平自己计算过,双童的每根吸管,仅有0.08分的利润,虽然有大客户,但长此以往,双童吸管永远只能挣辛苦钱。
其实这也是很多“中国制造”的难关所在,虽然乍看之下,这些工厂的市场占有率足够高,但由于是劳动密集产业,净利其实并不高,平摊下来,员工和老板都不太赚钱,一旦经济大环境出现问题,工厂就有可能倒闭。
为了摆脱这种生产模式,楼仲平做了不少骚操作。
楼仲平 图片来源:双童集团官网
经过仔细研究,楼仲平发现,红红火火的吸管市场,竟然连一个标准都没有。于是双童立刻出台了市面上第一个吸管标准,并积极参与饮用杯等配套产品的标准制定。最终在2008年,“双童吸管标准”正式成为国标,并在2016年被ISO正式确认为国际标准。
标准化,让双童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更快了一些。有了国际大客户背景,楼仲平很早就看到了国际市场抛弃塑料制品的趋势,在中国开始禁用塑料吸管的十年前,双童就着手研发可降解吸管。
图片来源:双童集团官网
虽然小编认为,新的纸吸管口感实在难以恭维……
不过在品牌国际化的时候,楼仲平提出了一项匪夷所思的要求:每家企业的订货量,不允许超过吸管总产量的3%,倒逼员工积极寻找小客户商家。
尝到国际大客户甜头后,转手限制大客户占比的老板,小编还是第一次见到。
但当金融危机来临时,大家才明白,楼仲平的想法是对的。K-MART等知名客户纷纷出现经济危机,要么倒闭,要么撤单,靠着国内小商户的订单,双童才安稳度过经济危机。
能学会在经济危机前分担风险的企业,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除了在管理上“不走寻常路”之外,楼仲平也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他主动申请了多项艺术吸管专利,例如眼镜吸管、卡通吸管、爱心吸管等,这些吸管的售价相较普通吸管上涨了20倍甚至上百倍,利润率也从10%提升到了20%。
这些吸管,并不是其他公司简单“弯一弯”就能做到的,在一款可以保证水流不断的新型吸管中,双童就加入了四项专利设计。
如今,双童公司占据着全球三成吸管市场,但严格来说,当今我们在任何场合中使用的吸管,都有双童公司的身影。
小编列举的上述例子,是想说明,创新并不总是意味着“高大上”,它很有可能就潜伏在我们的身边,而聪明的中国制造业者,就是通过这些小创新,一步一步走向全球,逐渐摆脱低端生产模式,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方式。
比起其他中国制造用技术拉低成本的故事,这些小商品的成功秘诀,也证明了另一个常被人忽视的定律:技术是为需求服务的。
如果你还知道哪厉害的中国制造,欢迎留言和小编分享~
为了让年轻人染上烟瘾,电子烟厂商能黑心到什么地步?
2021-04-13
64岁冯巩豪宅内景引热议:人活到极致,就是朴素与克制
2021-04-12
终于有人把内卷和囚徒困境讲明白了!
2021-04-11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冷资源”激活“热产业” 7976528
- 2 多地节俭办春节 灯笼不再满树挂 7991915
- 3 视频:南部战区带弹位南海战备警巡 7814042
- 4 一组数据看2024年中央企业发展成绩单 7768302
- 5 《漂白》尺度绝了 7661539
- 6 26岁渐冻症女生求助 蔡磊回应 7517340
- 7 官宣!央视春晚主持人确定 7467334
- 8 女孩抽中半扇猪 妈妈笑得合不拢嘴 7397718
- 9 TikTok为何此时停止服务 7245146
- 10 赵雅芝蛇年春晚好忙 716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