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迎来新转机的背后:这个核心竞争力太牛了!
近日,华为迎来新转机。
3月11日,据产业链爆料,高通将推出一款骁龙888处理器特别版,该款处理器特别之处就在于基带部分,仅支持4G网络,也就是说高通为了提升营收,将为华为定制一款4G版的高端处理器。
因此很多网友纷纷表示:华为迎来新转机了,华为手机有救了。如今来看,美国放开限制已经是大概率事件,还是华为坚持到了最后。
能够让华为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还能打个漂亮翻身仗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人才吗?
关于这个问题,任正非早就这样回答过:人才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管理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扫码关注公众号
回复【人才管理体系】,即可获得高清版模型
■ 1. 外在的未来战略、内在的当下基础,是人才管理体系的起点
战略是从终局看布局,以未来定义现在,因此也要从战略终局来看人才布局。
对比未来战略和当下基础,才能发现人才资源的缺口和组织能力的缺口。而人才管理正是需要从这些缺口出发,填补这些缺口,才能让战略变成现实。
选对人永远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感悟就是:“我宁愿面试50个人而最终一个也没雇用,也不愿意雇错一个人。”
谷歌成立招聘委员会来做招聘决策,有四五位成员,业务部门需要雇用某人,都需要招聘委员会通过。谷歌设置很多招聘关卡,牺牲招聘效率以保障招聘质量,因为谷歌一直坚信:没有什么比招聘质量更重要。
同时,谷歌认为经理人最重要的技能是面试技巧,要在有限的时间以及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辨识出应聘者的优势,需要高超的技巧。因此,如何做好面试官是谷歌经理人的必修课。
CEO们可以做个自我检测:如果你能把业绩最差的10%的员工换成新员工,这会为企业整体带来改善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就需要反思公司的招聘流程和识人方法,看看这些低绩效员工是如何进入公司的。
除了严选之外,谷歌还充分打开吸引人才的喇叭口。谷歌把招募人才纳入到了每位员工的职责,并进行评估:统计每个人举荐的人数和带来参加面试的应聘者人数;评估员工填写面试反馈表的效率;鼓励员工为招聘出力,并记录员工参与招聘活动的频率。
然后,在评估业绩和提拔员工时将这些数据作为参考。招聘是所有人的工作,你想一想,如果现有的每位员工都必须为公司引荐一位顶级人才的话,公司何愁人才短缺,人才充足率就会快速提升。
不少企业受限于自身品牌或资金,招不到A类人才,该怎么办?
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指出了新选择,如何把三个臭皮匠转化为诸葛亮,这需要“学习发展”上的努力。
一方面,三个皮匠要团队学习,积极共享知识,在行动与复盘之间迭代速行;另一方面,企业也要萃取诸葛亮的能力模型,让皮匠有一张以诸葛亮为成长目标的“学习地图”而加速学习。
凯洛格公司的使命是“赋能于人”,阿里巴巴首席战略官曾明也讲过:“未来组织最重要的功能是赋能。”
不少卓越企业已经建立内部“企业大学”,为关键岗位绘制了“学习地图”,构建了员工的学习发展体系,分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扫码关注公众号
回复【人才管理体系】,即可获得高清版模型
■ 4. 正确评价价值,并大力分配价值
以责任结果为导向,评价战略岗位个人绩效、人均效益,以贡献决定激励。
坚持淘汰低绩效与懒惰懈怠的人,然后大力分配价值,给火车头加满油,拉开差距,才能持续激发组织活力。
把人留在一个无法帮助他成长的地方,才是真正无情的假仁慈。
——杰克韦尔奇
杰克韦尔奇打造了GE人才盘点和价值评级中最富有影响力的方法:271强制分布,区分最优秀的前20%(A类),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70%(B类),垫底的10%(C类)。
强制分布让GE识别出A类员工,对A类员工的调薪幅度是B类员工的两三倍,重点保留;以各种学习发展活动助力B类员工向A类员工迈进;直接解雇C类员工。
小公司的成败在于你聘请什么样的人,大公司的成败在于你开除什么样的人。腾讯于2019年人才变革中提出三项要求:
明确对干部的新要求:无功便是过,服从大局打硬仗;知人且善任,“不仅自身强,还要团队强”。
增强紧迫感:增加绩效考核频次,从一年一次变为半年一次;加强同级和下级的多维度反馈在绩效考核中的影响。
加大淘汰力度:明确每年各级干部“能下”比例不低于5%
高经营绩效是从财务上看,盈利水平如何、人均效益如何,这反映了已经发生的事实,但并不能代表未来。
高组织活力和高人才储备,才能预见持续精彩的未来,组织活力让企业有持续创新。
高人才充足率(特别是高潜力人才充足率)让企业在巨变多变的外部环境中,持续学习,做到“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
结合以上内容,我们把人才管理体系七要素模型进一步深化,面向“千里马”和“将”,构建出人才战略的七原则,如下图所示:


扫码关注公众号
回复【人才管理体系】,即可获得高清版模型
只有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才能依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的组织能力,依据组织能力,才能不断招聘、培养、保留各项组织能力所需的人才,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同时也是长期工程,既需要猎人式的猎头策略,更需要农夫般的耐心经营。不过,很多CEO是“豆芽思维”,希望人才能像豆芽一样短期生成,看不到短期成效就大敲退堂鼓,在这方面,我们要坚持长期主义。
不能构建人才管理体系和未能掌握人才管理方法的CEO,只能感叹人才匮乏。
* 内容主要来源:
《人才战略》(作者:王成)
《战略罗盘》(作者:王成)
文中图片来源于以上书籍

企业管理常见问题困扰?
关注凯洛格赋能商学院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总书记的一周 7904099
- 2 聋哑女生因容貌美得不真实被质疑 7809029
- 3 受贿超8.22亿 李鹏新被判死缓 7713806
- 4 美小企业主:我最近哭泣次数很多 7618050
- 5 中国被曝能让全球无人机产业停摆1年 7523228
- 6 电商平台全面取消仅退款 7425308
- 7 67款APP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通报 7332562
- 8 巡视组进驻 河南2天两市委常委落马 7232622
- 9 中方回应日本炒作中国治安形势不佳 7141248
- 10 7楼8楼闹矛盾 9楼住户躺枪被震楼3年 7040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