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们,因为远离知识而感到无力
不让成年人,因为缺乏技能而感到无助
不让老年人,因为缺乏保障而感到无奈
……
脱贫攻坚
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更改变了我们每个个体的生活
因为我们坚信
一个人往前走一万步
不如一万个人一起往前走一步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引领下。300多万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数百万名基层工作者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其中,也包括黄文秀等优秀青年,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绽放在了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团中央推出了
《青年的力量》系列视频
本期,由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成员
青年的力量 |《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我们都是“同路人” 》——闫帅
古语说:“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贫困及其所引发的饥饿、疾病及社会冲突,困扰着很多国家的发展,可以说,贫困是世界发展的顽疾。从“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读出:摆脱贫困,是一个亘古而重大的话题。它一头连着国家的民族大梦想,另一头连着百姓的小日子。记得小的时候,我常在墙壁上看到这样的口号——“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其实,这些口号告诉我们,致贫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第一,先修路,说明因为基础设施较差而造成了贫困;第二,少生孩子,说明因为家庭负担过重而造成了贫困;第三,多种树,说明因为缺乏产业而造成了贫困。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减贫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照农村现行贫困标准,我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亿多,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美国人口3.2亿;俄罗斯人口1.4亿;日本人口1.2亿;德国人口0.8亿。这四个国家加起来,人口总和不足7亿。这不仅是一组宏观的数字概念,更是老百姓切切实实的微观感受。1949年,有一个词描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叫“一穷二白”。所谓“一穷二白”指的是:第一,我们经济很贫穷;第二,科教文卫一片空白。当时,毛主席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这就是新中国建设的起点。到了80年代,出现另外一个词描绘中国老百姓口袋逐渐有了积蓄的状况,叫“万元户”。也就是说,你家庭储蓄存款超过1万元,你就会成为大家羡慕嫉妒没有恨的对象。可能很多年轻人没有概念,做个类比,我母亲曾告诉我,在当时,她的彩礼钱是600块。600块对1万,你就会发现,1万元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我们出现了另外一个词描述中国老百姓财富爆发式的增长,叫“暴发户”。然而,“暴发户”毕竟是少数,不是每家每户都是。所以2013年,出现了另外一个词描述中国老百姓财富普遍富有的状况。大家不妨猜一下这个词叫什么?“白富美”,不是。也不是“高富帅”,也不是“土豪”。这个词叫“中国大妈”,因为在当年,出现了“中国大妈”抢购黄金的风潮。“暴发户”不常有,但大妈你家有,我家有,家家有。在今天“中国大妈”已经成为中国购买力的象征,为此西方还专门制造了一个专有名词,叫“Chinese Dama”。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减贫事业的推进,我国的脱贫攻坚目标也从潜贫迈向了深贫。在当前,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所谓“老少边穷”地区,指的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陆地边境片区和欠发达地区。这些地方到底有多贫穷?我想,当地的谚语可以告诉我们答案。首先是来自吕梁山区的谚语:“山上和尚头,坡坡鸡爪沟,种地难见苗,十亩一担挑。”接着是新疆南疆三地州的谚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最后,是秦巴山区的谚语:“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挖掘基本靠手,耕地基本靠牛。”不知大家听完这些谚语做何感想。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一方水土又难养一方人,这些地方大多面临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的生存困境。摆脱贫困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全面小康是中国人的百年目标。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扶贫运动”在中国大地上拉开了帷幕。我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也是“精准扶贫”的一员,我们对口支援的是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临翔区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片区,因为毗邻缅甸,缅甸打炮弹不时还会越界过来。为了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我们精锐尽出,一批批的老师和学生被派到当地这所小学。叫“杏勒完小”。大家不妨猜一下这里“完小”的“完”指的是什么意思。这是一所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的小学,而其他的小学大多是一、二年级在一个地方,三、四年级在另外一个地方。我们支教的研究生刚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异常兴奋。因为相比于武汉,这里的空气太好了,负氧离子又高。但是,他们的兴奋很快戛然而止。因为当他们背对着校门口一眼望去的时候,他们望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大山,大山的存在阻断了这里跟外界的联系。出去一趟太难了!而当地小朋友的生存状况就是这个样子。大家看到最右边的这个小朋友,他上身穿了棉袄,下边穿了拖鞋,很是混搭。如果你细心一点,你还会发现照片上的所有小朋友无一例外地穿了拖鞋。很多人看到这张图片,都会质问我们:“为何不捐赠一批旅游鞋过去?”其实我们捐了,但是他们不穿。因为他们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特别远,既要翻山也要过河,如果穿着旅游鞋,翻山比较容易,过河就比较麻烦,不像拖鞋那样简便,既可以翻山,也可以过河。所以一年四季穿拖鞋也就成为了当地孩子们的生活习惯。这是一个叫罗郭琴的同学,因为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而提交的情况说明。在这张情况说明上,她详细地记述了她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烧火、煮菜、煮饭、洗碗筷、扫地、挖路、放牛……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的重担压在了她弱小的肩上,而这样繁重的生活压力填充着她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月甚至每一年。更让我们研究生支教同学震撼的是,“贫困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他们不知道昆明在哪里,更不知道武汉在哪里。他们的梦想非常单一,那就是“子承父业式”的本地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一年四季穿拖鞋”“一天到晚干农活”“一贫如洗无梦想”,这成为了当地孩子的三个生活标签。这些事实也一次又一次地触动着我们的支教研究生,有支教研究生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我们感谢大山空蒙的山河赋予了孩子们纯真质朴的气质;我们憎恨大山绵延的山川阻碍了孩子们追逐梦想的脚步。”图片上的这个大男孩叫金帅,是盟学校派驻杏勒完小的一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从图片上大家不难看出,金帅在当地教授数学,但是如果你这么想,只答对了一半。因为师资资源的缺乏,金帅不仅教授数学,而且教授体育。网上所说的“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在金帅老师这里果真如此,不过不同的是,金帅老师体育和数学教得都挺好。像金帅这样的支教研究生我们有很多,他们一批又一批地来到了临沧,来到了杏勒完小,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扶贫先扶智”。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当一名光荣的教师”“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当一名伟大的医生”……成为了孩子们的梦想。而上面提到的那个小女孩罗郭琴,她也有了梦想,那就是有机会到华中科技大学读书。精准扶贫,不仅改变着孩子们的生活面貌,而且为孩子们插上了梦想的翅膀。图片上最中间穿黑色羽绒服的这个人,叫蒋文海,是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老师,也是我们学校派驻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勐准村的一名扶贫干部,他在村里边挂职第一书记。两年的扶贫经历,让蒋文海书记最牵挂的是村民李本进。李本进父亲早亡,家里剩下了老母亲、哥哥和他三个人相依为命。老母亲年事已高、哥哥患有精神病,一家人生活特别贫苦,属于典型的贫困户。因为穷,他们经常遭到村里人的嘲笑和看不起,甚至还会被欺负,这其中也包括他们大伯家。为了报复他大伯家,他不知从哪里捡来一个高音大喇叭,每到晚上就对着他大伯家放喇叭。喇叭的高音量,最先震到的不是他大伯家,而是周边的邻居,这反而进一步激化了他和邻居家的矛盾。蒋文海书记得知情况以后,上门做他的工作,劝他说:“你把喇叭收起来吧,你这样每天震着也解决不了问题。”但李本进根本听不进去,他说道:“谁让他们欺负我,笑我穷。我不争馒头要争口气。”李本进依旧固执地每天放喇叭“震死”他,这让蒋文海书记意识到,要想解决李本进和大伯以及邻居家的矛盾,必须使他富起来。在多方了解情况后,蒋文海书记得知李本进有一门手艺——他会酿酒,于是多方筹资帮他开了一个酿酒作坊。作坊开起来了,生意也好起来了,李本进跟大伯家以及邻居家的关系也开始变融洽了。有一次邻居到他那里买酒喝,他跟别人说:“我听说今天你要骑摩托车进城,我就不卖给你了,以防你喝了误事”。这三张图片是蒋文海书记和李本进短信对话的截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讲老师你们好你是关心我们是很感及你们我是什么话不会讲说不成的不要建意要多多包韩讲老师你们班主我们谢谢党的支持镇府办事处的支持谢谢你们讲老师”。整条短信没有任何标点符号,而且有很多错别字,起码蒋文海老师的姓氏写错了,除此之外“帮助、包含、建议”通通不对。虽然有很多错别字,但是通过他的短信,我们依然能读得出,在他心里边,他意识到精准扶贫背后是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再来看第三张短信截图:“蒋老师你好短信收到谢谢你们的帮助支持祝你们全家身体健康愉快工作顺留”,是不是字基本全对了?除了“留”字不对。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会发现,精准扶贫还有扫盲的功能。李本进的日子越过越好,现在村里的扶贫干部考虑的是要帮李本进说门亲事、讨个老婆。不让孩子们因为远离知识而感到无力;不让成年人因为缺乏技能而感到无助;不让老年人因为缺乏保障而感到无奈。无论是罗郭琴还是李本进,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在精准扶贫中,都拥有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从一个人、一群人到一个学校、一座城,无论是金帅同学还是蒋文海书记,他们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了贫困地区。他们不松劲、不懈怠,握指成拳,迎难而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小康路上我们都是同路人,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大政策,它的落地需要每一个你、我、他。扶贫的路上我们不孤单,因为我们坚信,一个人往前走一万步,不如一万个人一起往前走一步。《青年的力量》系列视频是共青团中央依托“青年讲师团”计划拍摄的精品慕课,首批共20期,围绕党的理论、党史新中国史、国情形势、脱贫攻坚、青年榜样等主题,每期由一位青年讲师围绕一个主题带来分享。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龙华区教育局策划拍摄支教主题微电影——《答案》。该影片根据三位支教教师的真实经历改编创作,聚焦不同年龄段教师在支教生涯中所面临的真实人生境遇,他们在积极面对、坚守和付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肩负起阻断代际贫困的责任和使命,传递了深圳特区的精神,留下了新时代教育扶贫的宝贵财富。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