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西藏解决世界性难题 让藏民一打开水龙头就有水
图源:Pixabay
30秒快读
1 | 在西藏,很多藏民搬进了崭新的搬迁小区,但是低温、低压等原因,家里的水龙头成了摆设。 |
2 | 高原缺水,这是个世界性难题。上海市劳模吴文巍带领工作室,花了两年的时间,终于试点成功。《IT时报》记者跟随吴文巍赴藏,亲眼见证了藏民在家里一打开水龙头就有水的一幕。 |
西藏,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这里是千山之巅,也是万水之源。
然而,就在这水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当长达六个月的严寒来临时,一些地方因为低压、冻土、大风等自然原因,居民无水可用。
上海市劳模吴文巍是上海电信客户服务专家,两年前,他从一位上海援藏干部口中得知此情况,便想着如何解决当地居民的冬季用水难题。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吴文巍带领工作室进行样机研发和多次模拟实验,并制定了细致的解决方案。
半年多来,在平均海拔高达5000米的“智慧云供水”试点县,施工工地热火朝天, 2020年底,智慧云供水项目室外基建如期完成。
1月4日,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IT时报》记者跟随吴文巍赴藏,来到试点县进行样板房联网调试,调试成功就意味着关键节点取得胜利,青藏高原冬季冻水将成为历史,为当地易地搬迁小区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01
“生命之源”流向这里
沿着318国道驱车300公里、翻越两座5000米以上的高山,1月5日,记者和吴文巍从日喀则市直奔试点县,高山、草甸、悬崖连绵不断延伸至远方,远方依稀可见巍峨的雪山。
因为下雪封路,整整耗时一天才到达试点县,山被冰雪覆盖,风肆虐地吹着,还有凝固成冰的河以及缓慢行驶的车辆。
藏族孩子的心愿
开进县城没多久,一片崭新的藏式小区出现在眼前,四层楼居民楼,白墙白顶和红棕色壁花窗,甲谐、扎西、得勒、康庄,小区名字寓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试点县的四个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也是智慧云供水项目的试点小区,1000余户藏民正陆续搬迁至此。100平方米左右的居室,藏式家具、冰箱、煤气灶、电视机等一应俱全,可以“拎包入住”,美中不足的是用水问题。
摄影:潘少颖
这里,每户藏民家中至少备有七八个水桶,到集中供水点去挑水,小区里的公共厕所也需要清洁人员提水清扫。为了防止冻住,集中供水点的龙头不能关闭。
扎西是当地一位读高一的藏族学生,父母是农民。和家人搬至这里后,在冬季的每个早晨,他都要和哥哥拎着六七个水桶去离家一公里外的集中供水点打水。“家里有六口人,我和哥哥每天早上要跑两次,才够全家人一天使用。两年前,哥哥考进上海交大,挑水的任务就落在我一个人身上了。”操着并不熟练的汉语,扎西告诉《IT时报》记者。这个淳朴的藏族孩子有一个心愿:希望打开水龙头就有水,以后自己考上大学离开家,爸爸妈妈就不用挑水了。
放寒假的扎西最喜欢往家附近的智慧云供水工地上跑,大家亲切地叫他“小扎西”,他知道这里承载着自己以及乡亲们的希望。
几百个问题摆在眼前
现场指挥部是一个简易绿色帐篷,挂着“供水改造提升项目指挥部”的牌匾,看似不起眼,但他们要解决的高原冬季用水问题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摄影:潘少颖
此前,为了解决冻水问题,当地在水管外面缠绕电热带,但是成本太高,一栋4层楼一个冬天就要用去3万多元电费。
吴文巍的解决方案中有“四大关键先生”:电信云、新材料、物联网和自动化。传感器收集现场环境参数,包括冻土、低压、严寒等,一旦温度特别低造成冻管,就会触发阈值,电信物联网卡将信息传送到天翼云,天翼云上部署了由吴文巍工作室自主研发的算法,可以每时每刻自动生成最科学的动态调水指令;每条水管上安装了自主研发的自动化装置,一条条水管接收来自“大脑”的指令,根据指令把水调配给需要的住户,让水听指挥;新材料则是“保护伞”,遇到停电、信号不好等意外情况,新材料可以对水管起到保温等作用,为修复争取时间。吴文巍说,这四者联动,可以保障从源头到用户侧每一道“关卡”。
帐篷内堆满了各种施工材料,脚下是泥土砂砾,外面刮起大风,帐篷内也会尘土飞扬,唯一的一张桌子经常蒙着灰。
2020年5月,吴文巍曾赴藏进行实地实验,至此,这里成了吴文巍最牵挂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指挥部。”一下车,不顾高反带来的心慌气短,吴文巍急匆匆走进指挥部,他的脸上洋溢着老友重逢的喜悦。
看着大家被高原红占满的脸、干裂的嘴唇以及基本填平的基建现场,他感慨地说:“泥石流、地震、沙尘暴时不时来侵袭,几百个问题摆在眼前。”
环境关、信号关、施工关是三大难关。以信号关为例,智慧云供水项目需要传感器收集现场参数,通过电信物联网卡将信息传送到天翼云,才能每时每刻计算并生成科学的动态调水指令。其中,信号起到关键作用,但2020年8月测试信号时,大家发现这里信号较弱,数据无法传送。在上海电信、日喀则电信的配合下,两个月后,信号终于达到要求。
施工现场的意外更是层出不穷,卫晨是现场监理,2020年9月初就来到这里,这个上海小伙脸颊上已经映上了明显的高原红。最危险的一次,他正站在窨井盖上,突然井盖脱落,他随着石块、泥土一起掉进井里,幸好当过消防员的他身手敏捷,及时抓住了井里的栏杆,只受了些皮外伤。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大家把所有的窨井盖都进行了加固。
5000公里之外的上海,每个夜晚,吴文巍不仅要远程协助解决现场问题,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技术研究,比如模拟极端环境下,让设备进行高强度工作,不断发射信号、接收数据。经过三个月多的测试,设备终于能稳定承担整个冬季工作了。
从“微创手术”到“神经手术”
记者随吴文巍到达试点县时,当地藏族施工人员已回家过藏历新年,工地上只剩下四五个施工人员。不过,由于去年5月赴藏时,吴文巍对每一种户型都做好了“微创手术”方案,因此,水管入户施工有条不紊在进行。
《IT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并不宽敞的卫生间,两位施工人员互相配合,严格计算水管倾斜的角度,只有这样,当系统检测到温度低于零度,上海电信天翼云平台发出全网调水的指令时,水才能按“就近最快”的原则,调拨到需求方。
图左二为吴文巍 摄影:潘少颖
4户样板房的水管接入完成后,一场“外科神经手术”开始了。
1月7日下午,由吴文巍劳模创新工作室自主研发的智能自控防冻系统被放入样板房所在的单元楼门口窨井内,这个一平方米不到的黑箱子是通过在冰柜中用泵抽气来模拟高原低温低压环境研发出来的,每户人家的用水数据通过系统上传到“智慧云供水指挥平台”。
单元楼门口是一片工地,两位身着单衣的施工人员在井下作业。井内温度大概有10度,比外面暖和一点,但非常昏暗,他们只能用手机照明。
当两位施工人员从井内出来时,已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他们在井下待了两个多小时,吴文巍也在井边待了两个多小时,他吃力地起身,活动着冰冷而发麻的手脚。
天色越来越暗,但施工没有结束,还要安装智能水表、室分系统等,“神经”连到每一家才算形成闭环。吃完晚饭,吴文巍和施工人员又回到现场。
零下二十度、没有暖气的夜晚寒意难挡,因为太冷,子夜一点左右,吴文巍去旅舍拿了一件外套后,又赶回施工现场。
打开龙头就有水
这是吴文巍期待而紧张的时刻。
大半夜没睡,第二天上午,吴文巍又出现在施工现场指导最后的收尾工作,4家样板房具备了测试条件。
吴文巍在现场测试 摄影:潘少颖
临近中午,样板房“智慧云供水”设备通电,吴文巍在手机和电脑上分别打开“智慧云供水指挥平台”,几分钟之后,记者看到第一组数据出现在吴文巍的电脑屏幕上,包括设备状况、水流和数量等,大家一阵欣喜。但不一会儿,大家就发现水温数据没有显示。
问题出在哪儿?吴文巍的脸色渐渐凝固,在脑子里迅速寻找原因,可能是逆变器出现问题,以至于传感器没有感应到温度。
吴文巍立即通知施工人员进行检查,重新连接后,水温数据终于显示。当上海也传来“收到数据”的消息后,吴文巍露出了这几天来最灿烂的笑容。
按照样板房模式,春节前小区内每户人家都能安装好智慧用水设备,藏民打开水龙头,水就汩汩而来。
02
硬核考验 说来就来
为了测试那一刻,吴文巍带领团队已经准备了两年,选在当地最寒冷的时候赴藏,就是在当地气候条件最恶劣的时候考验设备的工作情况,让设备更“硬核”。
实际上,经受考验的不仅是设备,还有吴文巍和他的团队。
缓解高反是去施工现场
1月3日晚上,吴文巍出现在浦东国际机场,一个双肩背包就是他的行李,此外还有整整一箱配件,这是施工现场急需的,当天下午刚快递到吴文巍手中,由于施工现场收不到快递,只能吴文巍自己“人肉”带过去。
这是半年之后吴文巍再次赴藏,上一次,他来西藏是进行实地实验,在珠峰大本营,晴天、大风、下雪,温度一会零下十几度,一会又零度以上,在这样的变幻莫测中,他们忍着不适完成了各种条件下的实验。
摄影:潘少颖
“上次高反很厉害,这次一定得慢点。”但即使吴文巍放慢脚步,他还是会头疼、眼冒金星、吃不下饭。
棒棒糖、制氧机、工作是吴文巍的三大法宝,高反来袭时,吴文巍把棒棒糖塞进嘴里,补充能量;晚上因缺氧头疼睡不着觉,施工人员帮吴文巍弄来一台制氧机,才让他勉强入睡。
不过,最好的缓解方法还是跟吴文巍说一句“我们去现场吧”,不管吴文巍如何不舒服,他都立即说“好,走吧”,出现在施工现场的吴文巍,旁人根本看不出有任何不适。
318国道遭遇下雪封路
1月5日,到达日喀则的第二天,早上9点多,天刚蒙蒙亮,记者就和吴文巍出发前往试点县,按照计划中午时分能到。
行进了三分之二路程后,去往试点县唯一条路却因为下雪被封,吴文巍一边联系施工现场的同事询问解决办法,一边向当地交通部门打听消息。
图源:Pixabay
在检查站等待一个多小时后,记者和吴文巍在附近县城找了家旅店,这一等就是4个小时,这4个小时中,吴文巍坐在旅店大堂里不停地工作,实在劳累时,就揉揉酸痛的眼睛看看外面。
“通车了,今天能到试点县。”在打了若干个当地交通部门的电话后,吴文巍兴奋地告诉记者。
高原留下的纪念
无论是在路上还是施工现场,吴文巍都不忘记录下西藏的一切。每天收工后,不管多晚,他都要把当天拍的视频进行剪辑、配音,讲述心得,然后上传视频网站,他希望可以为其他地区同类问题解决提供帮助。最近的一个小视频是对此次西藏之行的回顾,视频中既可以看到藏民家一开水龙头就有水流出的场景,也可以听到吴文巍喘着粗气的声音,这是高原留下的纪念。
摄影:潘少颖
在施工现场,吴文巍偶遇一位8岁的藏族女孩,女孩爸爸是这里的施工人员。
“你知道爸爸在做什么吗?”吴文巍蹲下身问小女孩。小女孩摇了摇头。
“等爸爸工作完成后,你家的水龙头就有水了,开心吗?”
“开心。”小女孩脸上露出微笑,吴文巍也笑了。午饭时分,这位小女孩跟着爸爸为吴文巍带来自家做的甜茶。
“先让这里冬季能用上水,日后还要用技术和创新让这里用上质量好的水。”1月9日,在回程的飞机上,望着远去的皑皑雪山,吴文巍思忖着,他又将迎来一个新起点。
记者手记:有阳光,真好!
往年的这个时候,试点县早已银装素裹,但今年却不同寻常,旅店老板告诉记者,今年还没怎么下过雪,太阳真好。
是的,在试点县的4天,我们一直感受着高原的阳光。对吴文巍而言,这是一个好兆头。或许,在今后的冬季,这里不再有当作摆设的水龙头,“世界第三极”冬季用水不再是个难题。
虽然环境艰苦,但记者深深地感受到吴文巍以及施工人员的竭尽全力,凌晨的星光、晨曦中的太阳,他们都见过,用一位施工人员的话说,“除了工作就是休息”。在指挥部的晚饭是他们一天中难得的轻松时光,都是来自江浙地区30出头的小伙子,有的和家里视频,有的互相说笑,围着取暖器烤火,虽然条件简陋,但也很热闹。他们中,最长的已经在当地待了近5个月,为了赶工期,今年春节是不准备回家了。
在吴文巍解决西藏冬季用水困难问题的时候,上海迎来一波“生猛”寒潮,他家的水管被冻住了,吴文巍开玩笑说:“我该解决自家的水管问题了。”
正是这样的一群人,全心助力当地藏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这是一份割不断的情义。
作者/IT时报记者 潘少颖
编辑/挨踢妹
排版/冯诚杰
图片/潘少颖 Pixabay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大家都在看
为劳模点赞!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习近平澳门之行 这些瞬间令人难忘 7900662
- 2 突发:美军战斗机被击落 7995232
- 3 湖南卫视声明 7887296
- 4 在澳门 传统文化在指尖绽放 7720997
- 5 不许说日语的App在日本爆火 7616446
- 6 上海地铁列车撞塔吊 车头变形 7543694
- 7 南昌通报李某雪已被送诊 7440546
- 8 护士上门输液却被打成脑震荡 7392142
- 9 考研数学 7216457
- 10 美国女教师强奸12岁男童怀孕获刑 7197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