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妈妈带你回家”

百家 作者:共青团中央 2021-02-03 09:36:42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ID:xhmrdxwx)、越西微报、四川日报



导读


11年前的一张照片里:一位年轻母亲被巨大的行囊压弯了身躯,她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11年过去,这位年轻的母亲在四川凉山成功脱贫,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1年,变的是生活,不变的是眼神中的坚定。


近些年来,在祖国的大地上,在不同的地区,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一个又一个家庭发生的真切改变。点点滴滴汇成这个时代的变迁。


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交出的答卷!


一次11年的寻找

首发: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记者:新华每日电讯周科、李思佳

视频:新华每日电讯李思佳、张博令


2010年1月30日
当天全国进入春运的第一天
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广场
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

一位年轻的母亲
背上巨大的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
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
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
抬头前行的年轻母亲面色红润
一双大眼睛坚定有力

2010年1月30日,巴木玉布木背着大包、抱着孩子在南昌火车站匆忙赶车。周科摄


2021年春节前夕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越西县瓦岩乡桃园村
围坐在火塘旁
伴随着跳动的火苗
周科终于结束了寻找
与11年前那名镜头里的
年轻母亲相遇了

“住上不漏雨的房子,是我儿时的梦想”


见到巴木玉布木时
她笑得灿烂
看不出岁月的沧桑
与11年前照片中一样
她盘起头发、背着孩子迎面走来
除了略显瘦削
依旧是那双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在接受采访。周科摄


她的身后
是刚刚建好的新房
钢筋水泥结构
结实的板材门窗
“住上这栋大雨漏不进去
寒风吹不进来的房子
小时候做梦都想”

曾经,每到雨季
屋外大雨
巴木玉布木的土坯房里便是小雨
雨水落在地面不打紧
可时常会滴落在床上打湿被子
一家人都睡不了觉
脸盆放在床上接雨
一个不够
再加另一个
还不行就用木桶
……

上图是大女儿巫其拉布木在介绍自己曾经住过的房间;下图是她在自己的新房间整理衣物。周科摄


“不外出打工
光靠几亩地能吃饱就算不错了”
桃园村第一书记刘剑说
“村里土地贫瘠
不少还悬在半山腰上
播下一颗种子不见得
能长出一粒粮食
要是遇上洪涝干旱
一年的收成就没了”

1月22日,上图是巴木玉布木童年住过的村庄;下图是她现在居住的桃园村。李思佳摄

2009年
巴木玉布木做出了
一个大胆的决定
出去打工!

曾经的三天两夜,如今的几个小时


2010年1月30日
她结束在南昌5个月打工生涯
赶着返回大凉山老家

那天一早,她扛着大包小包
带着女儿从住处赶到南昌火车站
再乘坐两天一夜的火车抵达成都
在成都,她花了15元钱
在一家小旅馆休息了一晚
又搭乘14个小时的火车抵达越西县
从县城回到大凉山的家里
已是深夜
......
这趟行程
巴木玉布木花了三天两夜

如今
从南昌坐高铁到成都
最快只需要8个多小时
而从成都乘火车到越西
6个多小时就能抵达

10余年过去了
中国的长足进步
从旅客行李背囊的变化都能看出来
如今在车站码头
已经很难拍到
像巴木玉布木满荷大包小包
这样的“经典镜头”了 

“那个年代
桃园村只有一条泥巴路通往外界
出行只能靠马
巴木玉布木说

1月22日拍摄的通往巴木玉布木家的乡村公路。李思佳摄

“无论生活有多难,我们都要勇敢向前”


正当巴木玉布木和丈夫
打算重新外出打工的时候
村干部反复提及的“精准扶贫”
让夫妻俩看到了希望

起初
巴木玉布木并不懂
什么叫精准扶贫
但她看到
桃园村的土地上
“长”出了许多烟叶大棚
不少村民忙前忙后

巴木玉布木一打听
一亩烟叶能挣好几千块钱
这不比在外打工差
于是
她与丈夫把家里的6亩地
全部改种了烟叶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在家中整理脱贫材料。周科摄


通过学习

巴木玉布木夫妇种植的烟叶

产量成倍增加

年收入从几千元增加到几万元

种植面积也从当初的6亩增加到15亩


2020年

巴木玉布木家年收入达到10万元

其中工资性收入3万元

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7万元

成功实现脱贫


越西县北部的一所初级中学
新民中学学生人数
已从2015年的873人增加到
现在的2425人
其中女学生比例由15%增长到51%

在国家的援建下
学校不仅新建了几栋教学楼
还正在动工建设一个标准的运动场

1月22日,上图是巫其拉布木就读的越西县新民中学;下图是该校正在建设的足球场。李思佳摄

  
2018年,桃园村修建了乡村公路
电力、通信、自来水都通了
村口常遭水冲毁的那座小桥
也修葺一新
走在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
桃园村孩子们的上学路
已经缩短到十几分钟

1月22日,大女儿巫其拉布木在学校课堂上。周科摄


如今,顿顿都有大米饭
有蔬菜也有肉吃
曾经的上学难、看病难
通信难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巴木玉布木说
无论是生活的贫困
还是遭遇的不幸
我们都要勇敢向前!”


从绝望到希望


李成美家位于越西县大瑞镇瑞城村

是一个典型的因病致贫

因事致贫的家庭

在精准脱贫工作启动后

她的人生和家庭

迎来了一次大反转


近日,记者来到她家时

发现房子为前后两栋

前新后旧,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基本家具一应俱全

这些都是帮扶单位捐赠的

附属房内则贴满了汪悦、汪宇两姊妹

从小所获得的奖状,满满的一墙



因为房子挨着山脚

不能拆除重建

当地党委政府在原住所外

新建了一间房子

作为两姊妹的睡房兼书房

楼上则用来堆放杂物和养鸡

两姊妹睡的是崭新的高低床

旁边紧挨着一张书桌

桌上刻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八个字



李成美共有3个孩子

因为大儿子患有重度脑瘫

早年带着他四处看病

家庭也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好不容易靠着辛勤劳作,有了点盼头


然而,2015年丈夫不幸过世

自己的股骨头也出现部分坏死

干不了重活

这个家庭再次陷入困境

看不到希望的李成美

陷入到人生最大的困境中



转机,来源于精准扶贫

党委政府的关心关爱

帮助李成美走出了困境和阴霾


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

她家被评为村里的低保户

当地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根据她家实际

帮助修缮了房子

提供了必需的家具、电器

捐助了不少物资

同时为她提供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


如今,李成美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她和孩子们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她说

“这一路都遇到了好政府、好心人

又有这么好的女儿

生活变得有希望了”


居住地改变 帮扶不变


“娃娃们上学、大家看病报销

都不用两头跑了!”

2020年11月15日

在凉山州越西县新民镇安置点

建档立卡贫困户吉足拉比

觉得在新家有了归属感



新民镇共有15个集中安置点

居住在这里的群众分别来自

瓦曲觉、白果等7个乡

由于搬迁群众户口尚未迁移

按照原有政策规定

搬来安置点后

许多事项还得回原籍办理

给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去年5月底

越西县开始探索

“党建联盟+基层治理”模式

探索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基层治理

明确安置点治理的“牵头人”

创新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人地分离”

便民服务托管代办模式

将涉及社保、教育、卫计

就业咨询、费用代缴等政务服务事项

纳入便民服务站

让搬迁群众能够在新居住地办理各项事项


让搬迁来的群众能够住下来

还需要解决后续就业、增收问题

越西县加大了基本政策保障

全面衔接好搬迁群众

迁出地和安置地“两种利益”

做到居住地改变、帮扶力量不变



路通了

房修好了

看病不再难了

......

一点一滴的改变

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

都是中国脱贫攻坚的缩影


11年的寻找
从绝望到希望

居住地改变帮扶力量不变

......

这些是中国共产党人交出的答卷


自2013年以来

我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300多万

年均减贫1000万以上

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

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

推进脱贫攻坚

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这个“不一样”的春节,为了共抗疫情,我们大都要选择“就地过年”。尽管如此,过年的“仪式感”怎么能少?你打算好怎么过年了吗?你有哪些过年“必做”的事吗?快来和“独自过年新生班”的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编  辑丨李琬莹(北方工业大学团委)
校  对丨郁惠颖
校  审丨常   钺
值班编委丨徐兴邦
点亮“在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答卷!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