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不想做被“身份税”绑架的女孩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极物(ID:ijiwulife)
2021年就地过年,几家欢喜几家忧。
原本还为回家焦虑的同事阿绫立马就舒了一口气。
“终于可以省下一笔巨款了!”
阿绫是公司出了名的“抠门主义者”,最喜欢去十三行批发市场淘衣服,就连包包也都是5块钱一个的帆布袋子,但凡超过20块钱的消费,她都嚷嚷着贵。
但在回家过年这件事上,阿绫一点都不敢抠门。每年都要花一两万买名牌衣服、鞋子、包包,看上去就像一个不缺钱花的富婆。
阿绫将这笔钱称之为“身份税”,能够证明自己在大城市混得还不错。
六年前,阿绫不顾所有反对只身一人来广州打拼,住过城中村,穿过地摊货,尽管一直都是勤勤恳恳、抠抠搜搜,但依旧活成了一个透明的路人甲。
正因如此,穿着朴素、花钱小气的她成了亲朋好友重点关心对象。
你说你图什么?跑那么远的地方上班,也没见赚什么大钱!
你看看你表姐,嫁了一个有钱人,现在都是开宝马、背爱马仕。
在大城市挤在出租屋里没意思,还不如住在县城舒坦呢……
一听阿绫吐出“身份税”三个字,周围同事立马纷纷点头应和,都说自己每次过年前也都得缴纳这笔巨款。
我想,这应该就是很多人生存的现状,为自己的不如意焦虑着,生怕在集体的审视中暴露自己的不堪,宁愿打肿脸充胖子缴着高价的“身份税”,也不愿被别人轻视、不认可。
临近春节,今天就想跟大家聊一聊“身份税”。
“身份税”,顾名思义就是花钱证明自己的身份与价值。
明明每个人赚钱都不易,为什么大家还乐此不疲地缴纳着动辄上万的“身份税”?
说白了,还是社会上那套功利主义价值观导致的。
在电影《猫鼠游戏》中,一个穷光蛋穿上质地精良的衣装,就立马摇身一变成了上流人士。明明他手里拿着自制的假币,都丝毫没有被人怀疑。人们都会觉得,这么有钱的绅士怎么会造假。
不得不承认,人们总会将一些美好的想象放在有钱人身上。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真人实验: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找来一个6岁的小演员,让她独自走上街头,看看路人的态度。
如所有人预期的那样,当小姑娘穿着漂亮的小洋装时,路人纷纷侧目上前,询问她是不是跟家人走散了,每个人都那么友好乐观,还夸她像一个小天使。
而当小姑娘把洋装脱去,穿上脏兮兮的旧衣服时,路人的态度立马就变了,他们不但皱着眉看她,甚至还有人觉得她是一个小偷,想要趁大人不注意去偷钱。
是不是很讽刺?明明是同一个人,只因为穿衣打扮的不同,就立马从小天使变成了小偷。
这正是很多人在努力自证的原因:
好像相比智慧、体魄、勇气、才干等优势,我们身上的logo更能证明我们是谁。
一个开着豪车、住着豪宅的人,哪怕脑子里没货,依然能收获一堆称赞。
而一个诚实能干的人,只因为口袋空空,就很容易被人轻视。
在这样的氛围中,“身份税”成了一种看似便捷的门票。
没人愿意活成一座孤岛,寻求认可与尊重,是本能。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保罗·福塞尔就讽刺过这样一种现象:
缴纳“身份税”最多的人,恰恰就是普通人,既不会富得流油,又不至于穷到寒酸。
因为其他两者都没有必要自证身份,一个哪怕穿地摊货都能被夸上天,另一个就算穿正品也只会被当成高仿。
只有夹在中间的普通人,迫切地需要“身份税”做自我证明。
然而事与愿违,“身份税”永远只是一剂缓解疼痛的阿司匹林,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越是努力花钱自证的人,越是将自己的不如意暴露无遗。
还记得《三十而已》中的王漫妮吗?
那个在上海打拼卖奢侈品的姑娘,一个宁可透支信用卡也要缴纳“身份税”的人。
尽管她舍得花重金打造自己的衣着、包包、配饰,可是在外人眼里,不过就是一场拙劣的表演。
与富二代“海王”第一次见面时,看到王漫妮在鞋底贴的胶,“海王”就已经认定她是一个努力挤进有钱阶级的人,是一个买得起奢侈品却用不起它的人。
福塞尔就曾戏谑地评价这一群体:“让我们辨认出他们的,并非是中等水平的收入,而是他们的一本正经和心神不宁。”
强行融入不属于自己的阶层,哪怕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会一不小心就露出破绽。
最后在别人看来,只是一场拙劣的表演。
哪怕靠着“身份税”获得了短暂的认可,后续的维护费却只会水涨船高。
有人曾分析过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年轻人。那时的日本,上流社会流行打高尔夫球,那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于是,年轻人纷纷开始入坑买高尔夫球杆,哪怕从来没去过高尔夫球场,也要买一支,在不经意间让人惊讶于自己的经济实力。
可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入坑买高尔夫球杆时,有钱人的身份标签又变成了某种品牌;
当越来越多人贷款买这个品牌的高尔夫球杆时,有钱人的身份标签再次变成了其他衍生品……
就这样,在不断的升级换代中,真正的有钱人直接用起了纯金打造的高尔夫球杆。
靠“身份税”抬高自身价值,这条道路永无止境。
哪怕有人心不甘,榨干自己的一切去升级,最后的结果不过是沦为陪衬和分母。
10年前,当iPhone 4成为有钱的标识时,一个17岁的少年迷乱了。
还在读高中的他根本拿不出4000块钱,于是就找了黑中介,用自己的右肾赚了2万块钱,买了最新款的iPhone和iPad。
如今,iPhone都已经成了街机,根本无人再将它当作身份的识别。
而那个割肾买手机的少年,被评为三级伤残,只能终日躺在床上,那台风靡一时的手机也都成了“老古董”。
通过物质赢得的认可与尊重,永远只是暂时的满足,到头来只会变成更高昂的“身份税”。
说实话,真是没必要。
用“身份税”缓解焦虑,得到的只能是暂时的逃离。只要焦虑还在,就只会变成更高昂的“身份税”。
“身份税”的本质,还是对身份的焦虑。
作者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说:
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担忧着,等级制度的废除,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人很难像先辈那样安分地接受父辈传承的地位。
再加上信息的大爆发,打开手机,我们看到的是开着兰博基尼、囤着各色爱马仕、动不动就打飞的去喂鸽子的人。在这些东西不断地刺激之下,很多人难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开始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意,生怕别人会看不起自己。
曾有网友发帖感慨,说自己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勇气跟大学舍友聚会。
每次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就来气,全身加起来不超过300块的衣服都已经穿了很多年,变形的领口、发黄的颜色,都表明了她生活的不富足……一想到舍友们都比自己过得好,她就不想见任何人了。
“都活成了这样,还有脸见谁?”
可是活得平凡,这才是人间真相。
两个月前,青塔科技发布了“双一流”高校应届生平均薪资,与想象中相差比较大的是,从名校毕业的高才生们,也并没有像大众想象的那样一工作就月薪上万。
本科毕业生薪资水平大多都集中在6000~8000元这个区间,部分高校研究生月均薪资甚至都会低于6000元。
这就是现实生活。我们并没有比别人差多少,别人也没有比我们好过多少。每个人都是在信息的茧房之中,独自焦虑着、苦恼着。
我有一个朋友让我特别佩服,他从来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愤怒或喜悦。他说因为他对于自己有着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也接受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在上初中的时候,他穿了一件上面标着adadis的衣服,尽管有人嘲笑他衣服的logo错了,一看就是农村赶集地摊上20块钱的衣服,他也没有脱,第二天上学依旧穿着。
我问他,那时难道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尴尬与难过吗?
他说了一句我至今都觉得很有哲理的话:
“那只是一件衣服,它代表不了我。”
这下我恍然大悟,为什么不管外界多么浮躁,他总能活得淡定自如了。
这是因为他找到了比缴“身份税”更好的解决方式——与其期待别人的肯定,不如明晰自己内心世界的笃定。
虽然面对身份焦虑之时,“身份税”可以帮我们解决燃眉之急,但它永远只是一片阿司匹林,不能根治真正的问题。
“我们是谁”从来不是被工厂批量生产的东西来定义的,而是由那些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来决定的。
也许更多时候,我们缴纳高昂“身份税”所换来的身份与人设,身边的人压根就没有注意。
就像我们问亲戚家的小孩期末考了多少分,并不是真的关心他的学习,只是没话找话说而已。
写在最后
当谈论起“身份税”的时候,年轻一点的朋友说,这就是穷炫耀。但我并不这么觉得。与穷炫耀、假精致相比,这更多是一种无奈的逞强。
不得不承认,我们时常被功利化“绑架”。面对一件奢侈品加身的人,我们总会下意识地把很多美好的品格赋予他身上,甚至还会不自觉地降低对他的期待与要求。
当金钱只能买来豪宅、豪车时,每一个奋斗的普通人并无多大的无奈。
可当不少人认为金钱能买来尊重、时间甚至自由,这就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希望我们都能摆脱身份税的困扰。
本文图片来源:基于CC0协议使用
不被“身份”裹挟,创造自己的价值。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1年第4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来源:极物(ijiwulife),美好生活指南,分享提升幸福感的故事和好物。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为基层减负赋能 促干部实干担当 7982286
- 2 墨西哥湾更名“美国湾” 墨总统回应 7901373
- 3 冷冷冷 多地将冻成这样“紫” 7813470
- 4 两新扩围落地实施 带动产销两旺 7777688
- 5 拳王邹市明承认创业失败 7621349
- 6 喝水后4种异常是肾脏在求救 7507564
- 7 沈春阳回应邪恶车厘子梗 7405787
- 8 金价猛涨 有人变现赚19.5万仍后悔 7337242
- 9 湖南95后小夫妻76万买260平米复式 7246409
- 10 0713现身央视春晚第四次彩排 712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