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质疑,这种国产剧已经绝版了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21-01-20 20:04:40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香蕉姐

来源:影探(ID:ttyingtan)


作曲家王立平,在写《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时,卡壳了。


哼到最后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今,春流到夏……”,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恰在此时,他由于早起打了个呵欠,“啊~~”。


突然来了灵感。


春流到夏,后面就接上了那段著名的吟唱,“啊~~啊~啊~啊~~啊~”


凄婉、清越、柔软,听得人跟薛蟠见到林黛玉一样,早已酥了过去。


这段“啊~”,也用在了每一集的开篇音乐上。



每每想起这段空灵柔婉的“啊~”,87版红楼的影像便历历在目。

一朝入梦,终身不醒。


最近,“红楼梦的选角有多绝”上了热搜,引发一波回忆潮。


30多年过去了,多少人还念它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回想往事,从选角、训练,到拍摄,多少因缘际会、巧思灵敏,才上演了这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选角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电视剧刚刚起步。

本着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态度,导演王扶林被派到英国的BBC考察。


在英国,他看到莎士比亚的名著被搬上了荧屏,心想中国的古典名著怎么就不能呢?


回国后,他产生了要把《红楼梦》拍成剧的大胆念头,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中央电视台和红学界的大力支持。


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日报》刊登了电视剧《红楼梦》要在全国招选演员的消息。


一夜之间,传遍全国。


这次“海选”,竟成了那时文化生活的大事。


剧组每天都能收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推荐信。在堆积如山的信件中,只有一位得到了青睐——


来自鞍山话剧团的演员陈晓旭


信中,一张照片,一首小诗,一篇长长的对《红楼梦》及林黛玉的分析。


照片里的美人,纤弱、柔静、出尘、脱俗,仿若从画中走出。


照片背后写了一首小诗《柳絮》,是陈晓旭14岁时发表在报纸上的。


我是一朵柳絮,

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

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

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

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

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

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

我是一朵柳絮,

生来无忧又无虑,

我的爸爸是广阔的天空,

我的妈妈是无垠的大地。


14岁少女的诗心,浪漫多思,不事雕琢,竟有种漂泊无依的淡淡愁绪。


导演王扶林说,如果没有诗人气质,再好的演员也演不好林黛玉。


灵巧纤敏的诗人气质、对《红楼梦》的熟读,让陈晓旭脱颖而出。


然而那时竞争激烈,陈晓旭只排在林黛玉候选人的第三位。

抉择困难时,导演问过陈晓旭,是否愿意出演别的角色。


陈晓旭说:“如果您让我去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说您让林黛玉演了别人!”


好一个机敏娇俏、牙尖嘴利的林妹妹!


饰演宝钗的张莉,当年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那时,她还是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的一名芭蕾舞演员。


她是陪老师的女儿去面试,也不知道面的是什么剧组。面试结束,导演看到坐在最角落的张莉,让她去试试镜头。


顺利进入培训班后,张莉的自荐角色一直是紫娟(黛玉的丫鬟)。


3个月的培训结束,所有演员要试妆。


张莉试妆后一亮相,把大家都震住了。

美丽的妆容和名角气质,让导演和制作班子决定推翻所有宝钗候选人,确定由她来出演薛宝钗。


20多年后,红楼剧组再聚首,编剧周岭揭晓了当时选张莉的另一原因。

《红楼梦》里的感情,一定是情窦初开、青春懵懂的,所以角色年龄一定要小。


宝钗在一众少女中是大姐姐,稳重端方、随分从时。

饰演宝钗的演员,一定要在幼小与成熟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周岭说,张莉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做一个年龄标杆。

因为她小(张莉当时十八九岁),她的年龄要把其他角色压下来,其他人都要看起来比她还小。


压不下来就是各部门的失职。


连张莉本人也不知道,当年选择她,竟考虑得这么仔细,这么严谨。


那个时候,剧组挑选演员有个最严苛的标准:形象气质一定要符合角色。


观众看到这个人,马上想到,这个“肌骨莹润、举止娴雅”,是宝钗;


这个“似蹙非蹙罥烟眉、似泣非泣含露目”,是黛玉。


秋窗风雨夕,互剖金兰语


不管多有名,多漂亮,多有表演经验,统统让位于角色和剧情需要。


所以王扶林导演才敢说,戏中的所有演员,都是凭自身条件和水平进来的。

今天的观众感叹,87版《红楼梦》选角绝了!


殊不知,剧组当年几乎是倾尽全力,拜托各类关系,在全国范围内搜罗演员。


去哪里找这么多“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女儿?去哪里找到一个世俗世界难以孕育出来的贾宝玉?


果然,寻找贾宝玉成了最头疼的事,宝玉也成了最后一个进组的人。


当时剧作家吴祖光跟王扶林调侃说:“贾宝玉还没有生出来呢!他是作者笔下的理想人物,现实生活中到哪儿去找?万一拍不成,就是因为贾宝玉找不着。”


1983年《大众电影》杂志第一页,刊出了《怎么挑选宝黛钗的演员》的文章。


里面对贾宝玉的需求有:


脸蛋白,胖而不蠢,不十分圆;

要带有几分英俊少年气,不能完全淹没在脂粉气里;

要有一张盛开的桃花般的脸;

大眼睛水汪汪的,睫毛明显,脸上可以有一对醉人的酒窝……


想来这样的人也是极难得的,这个标准不是高,而是难遇。


当时剧组集中了一众俊美的宝玉候选人。


其中有后来饰演柳湘莲与北静王的侯长荣


他相貌出众,王导很是喜爱,但因长得高(1米78),偏成熟,不好与其他姐妹搭戏,遗憾放弃。


左北静王,右柳湘莲


我想,宝玉虽脂粉气与英气并存,却不能有男性荷尔蒙(不能给人以性的联想)。


宝玉是要和黛玉躺一张床,与她耳鬓厮磨,还要纯洁无暇的人物。


是要盯着宝钗的酥臂看,生出“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的念头,也不觉得淫靡,只是痴和呆。


也就是黛玉讥讽的“呆鹅”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最终选上欧阳奋强,也是几经辗转。


一天,侯长荣对同在培训班的张玉屏说:“我看过你主演的电影《虹》,电影里演你弟弟的那个演员我觉得合适演宝玉。”


张玉屏马上跟导演推荐,叮嘱到成都务必跟欧阳见一面。


见面后,导演觉得娃娃脸、“演大人嫌小、演小孩嫌大”的欧阳很有潜质,便让他去北京试镜。


欧阳奋强回忆北京试镜那天——


“筛选出来试宝玉的24个小伙子,都打扮得很时髦。……和他们相比,我就是一个土鳖——上身是皱巴巴的背心,下面是短球裤,一双拖鞋。”


欧阳奋强与陈晓旭


好就好在,欧阳上妆前和上妆后,判若两人。


经过杨树云的化妆后,倒有面若桃瓣、色如春花的特质,最难得一双眼睛,纯净自然,转盼多情。


他的扮相和表演,得到剧组的一致认可。


欧阳不是最俊美的宝玉,却将宝玉的顽与痴,演绎得深入人心。


话说欧阳刚进组,内向拘谨得很。


在红楼剧组,王导给他提供了宝玉的生活环境。


特许他可以随意恶作剧,可以去任何妹妹的床上玩耍,连陈晓旭都不能拒绝。


拍着拍着,他说“我已经完全成了宝玉”


《红楼梦》能否成功,宝黛钗这三个角色,至关重要。

王熙凤,这一穿针引线、串联起各色人等的人物,也是极关键的。


中央台一开始想找刘晓庆张曼玉出演王熙凤,但她们片酬太贵,台里付不起。


最后把凤辣子演绎得深入骨髓的演员邓婕,一开始并不被看好。


邓婕皮肤有点黑,身高1米55,身材娇小。与人们心中那个又A又飒、泼辣有气场的王熙凤,到底有几分落差。



邓婕当时还有两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形象气质上均胜于她。


一个是长相泼辣,柔媚又伶俐的上海姑娘乐韵


乐韵的王熙凤定妆照


一个是已经小有名气的云南话剧团的当家花旦周月,后来出演了风流痴情的尤三姐。


周月饰演的尤三姐


当时剧组普遍看好乐韵,王扶林觉得乐韵就是从书中走出来的凤姐。


有人劝邓婕“人贵有自知之明”,希望她不要在王熙凤身上浪费时间。基本已经很直白地暗示她,你演凤姐没戏。


偏偏邓婕是个不服输的人。


她还是每天钻研原著,请教老师,磨炼演技,没有对手就拿圆明园的石头试戏。


或许上天真的不负有心人,或许她与王熙凤实在有缘,最后录像之前,乐韵竟退出了红楼剧组,跟男友去了香港。

录像那天,邓婕的表演,征服了剧组,赢过了周月。

编剧周岭回忆说,邓婕肯下功夫,还会自己设计戏,这边一喊开拍,她“啪”一拍桌子,是背影,又一回身,漂亮的脸上盛满怒气。


那表演把全场所有人都震住了。



可以说,邓婕是凭本事拿到了王熙凤一角。

从此我们未语笑先闻、八面玲珑、精明强干的凤姐便有了形象。


那一年,高宏亮23岁。


因长得太帅,到北影送剧本时,被副导演盯上。副导演一路上跟着他,要到了联系方式。


最后他饰演了风流倜傥的贾琏,琏二爷。


金莉莉从王扶林窗口走过。


因其瘦弱的身形,符合迎春“金闺花柳质”的特质,被叫去剧组。


拍戏半途,金莉莉考上中戏,离开了剧组,可把导演愁坏了。



据负责选角的夏明辉(邢夫人扮演者)回忆:“王导限我在三天内把迎春找出来,我把成都扒了一遍都找不出合适的。”


后来大街上,夏明辉看到一个骑自行车的女孩,上去攀谈,女孩子不爱说话,特别像“二木头”。


这就是后来的饰演迎春的牟一


选角的艰辛、奇遇与机缘,怕是一天一夜都说不完。

正是这些千挑万选的角色,成就了87版《红楼梦》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


没有“潜规则”,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演员大于剧组的情况发生。


人人都为剧情服务,脑子里没有别的,只想把电视剧拍好,无愧于全国的期盼。


《金陵十二钗》最初人选:元春、迎春、宝钗、探春、惜春、黛玉、李纨、秦可卿、巧姐、王熙凤、史湘云、妙玉


培训


87版《红楼梦》从组建剧组到拍摄完成,历时5年,是全国第一个采取海选形式,面向全国征集演员的剧组。


在开拍之初,就确立了“忠实原著,重视续作”的八字宗旨。并请了一批顾问,来剧组指导和把关。

名单包括沈从文、启功、吴世昌、周扬、周汝昌、杨宪益、曹禺,等等。

这批豪华顾问团,几乎涵盖了当时大半个红学界泰斗级、国宝级人物,以及著名的文学大家。


俨然一副要拍成艺术瑰宝的雄心气魄。


这些大师给演员们讲授红学课。

红学家周汝昌讲“《红楼梦》原著的优与续书的劣”;


李希凡讲“《红楼梦》的历史背景”;


美学家王朝闻讲“怎样正确理解《红楼梦》的角色”;


文物专家朱家溍讲述“《红楼梦》中的北方生活习俗”。


这等机会和待遇,即便在现在最高的学府,也是难得的。


四位主演:欧阳奋强、张莉、陈晓旭、邓婕


作为古典小说巅峰,《红楼梦》联系着上下五千年文化,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熟,任谁都有崇敬之情、敬畏之心。


红楼里的女儿走出来,应个个都有古典气质。

大观园写诗作画、弹琴吟曲,自有一番书卷蕴味。


因此演员不仅要追求“形似”,还要具备“神似”


形神兼备,人物的味道才出来。


红楼剧组除了让演员研读原著、听大师课,还先后开了两次演员培训班。

练习身段形体,学习琴棋书画,学唱主题曲《枉凝眉》,等等,以期融入角色的生活环境。


30多年前,剧组在圆明园培训的珍贵影像曝光。

记者问她们:你们生活中跟林妹妹关系怎么样啊?

陈晓旭看着张莉悄声细语:咱们俩可好了。


张莉点了一下晓旭脸颊,一脸宠溺:我们俩最爱打闹了,对吗?

两位演员的日常嬉闹,怎么还瞧出了浓浓的钗黛CP感?

角色的举手投足已经完全嵌入演员的生活日常了,让人觉得张莉就是宝钗,陈晓旭就是林黛玉。

真真是难以复制的经典。


可惜的是,也许是角色太过深入人心,也许是演员太过入戏,大部分主演演完了《红楼梦》,再也不能演其他角色了。


虽可叹可惜,但很多演员也因《红楼梦》改变了自身命运。


欧阳奋强当上了导演,再也不是峨眉电影厂坐冷板凳的无名小角了。

陈晓旭下海经商,因林黛玉一角得客户信任,身家过亿。


2007年2月,陈晓旭因患乳腺癌,剃度出家,法号妙真;5月,陈晓旭香消玉殒,她为保持身体的完整,不接受手术,享年41岁。


这件事在互联网还未普及的年代,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一直记得她去世那一天,还在上中学的我,趴在课桌上哭了,不知道什么原因。


或许是为美的消逝而心痛。


或许她一直没有被人们忘记,依然是惹人疼惜的林妹妹。


只要还有中国人,《红楼梦》就不会消失。

只要有《红楼梦》,87版电视剧就有一席之地,陈晓旭们也会一直“”在戏里。


1982年,作曲家王立平正在为写《红楼梦》的13首曲子焦灼不已。


电视剧拍了3年,他写了4年半。


《枉凝眉》写了1年2个月,尚且艰难;《葬花吟》他写了1年9个月,简直呕心泣血,如痴如狂。


张莉与王立平


他想不通,红楼人物这么多,为何曹公单单对爱生气、病怏怏的林黛玉深情满腹?


有一天他终于想明白了。

《葬花吟》诗篇,念至“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突然觉出这哪里是低头葬花啊,分明是扣问苍天!


他脑中羸弱的黛玉,突然有了屈原的影子。


他领悟到林黛玉最有才情,懂得最多,因而痛苦也最深。


灵感突至,王立平泪流满面,他要通过音乐,把曹公和红楼人物的闷气喊出来。




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开拍之前,很多人问王立平会不会重写红楼音乐。

王立平斩钉截铁道:“我不会再写《红楼梦》音乐,不是不想,不是不爱,而是我在创作中已经倾尽了所有。”


如若不倾尽所有,曹公怎写出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梦》?


如若不倾尽所有,怎对得起无数人对《红楼梦》的崇爱与敬畏?


王扶林听完《枉凝眉》的曲子,说:“这不是绕梁三日,是绕梁三十年。这就是红楼梦世界的声音。”


王立平后来说:“我相信将来他们会拍得更好,音乐会写得更好。但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用我们的心血、智慧、勤奋筑起一道高墙,后代即便不会望而生畏,也应该让他们感到想要超越没那么容易!” 



写在结尾


1984年2月,《红楼梦》在北京试拍,同年9月正式开机。


所有创作者,所有参与者,脑子里只想一件事,就是把电视剧拍好,把这个事做成了。

在成片的36集《红楼梦》里,有一场重头戏,连原著里都没有。


探春远嫁。


那叫一个大气磅礴,悲痛欲绝。


王立平写完探春的曲子《分骨肉》,趴在钢琴上痛哭不止。

导演王扶林正是听了这首曲子后,太喜欢了,于是特意加了这场戏。



探春远嫁之时,贾府已忽喇喇似大厦倾,家亡人散各奔腾了。

陈力清丽高亢的声音出来,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了,莫牵连。

奴去了,莫牵连。

奴去了,莫牵连。


悲怆恢弘,人被抛入茫茫大海,不知归处。


开头。


石头想到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


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似乎早已勘破人生真相,跟石头说——


那红尘中确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如果你提前知晓人生将经历许许多多痛苦、惨败、愤郁、无奈、怅惘,你还会来人间走一遭吗?


少时不懂红楼梦,读懂已是泪千行啊!


留得残荷听雨声



作者简介:影探(ID:ttyingtan),电影专业老司机,推荐真正好看的影视作品,美剧资深鉴赏员,日剧韩剧也是不会错过的!转载请联系影探(ID:ttyingtan)授权。


▽ 更多推荐阅读 ▽


知乎高赞:为什么许多人宁愿月薪五六千,也要留在大城市?


他的朋友圈仅你可见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