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婴儿特别爱哭?天生的吗?“19号宝宝”的故事
19号宝宝是一个在心理学里挺有名的宝宝。她4个月大的时候,被带到了哈佛发展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根(Jerome Kagan)的实验室里。那里还有好些跟她一样大的婴儿。卡根想弄明白两件事:
婴儿是不是天生就有自己独特的禀性/气质(temperament)?
这些禀性会不会持续到长大后?
卡根决定测试婴儿对新鲜刺激的反应。实验方法很简单:婴儿单独坐在椅子上。他们会听点儿新声音,闻点儿新味道比如酒精味,还有几个从没见过的新奇玩具,在他们眼前晃啊晃……
前18个宝宝都显得平静放松,有的还对新玩具产生了兴趣。
但19号宝宝不一样。
一切陌生的东西——新玩具,新声响,陌生人——都令她不安。她弓起背,焦躁地踢着腿,然后大哭起来。
卡根心想:啊!我要找的就是她。
2004年,19号宝宝又回到实验室里。她已经15岁了。和4个月大时不同的是,她已经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也学会了更好地处理和掩饰她的不安。
和4个月大时相同的是,那些不安依然存在。
研究人员提问,她小声作答。她很少参与课外活动。不过她挺喜欢写作和拉小提琴。她总在想,自己该去哪呆着?会不会碍到其他人了?置身人群中更让她无法停止担忧:我该说什么?我该做点啥?其他人会说什么做点啥?还有,长大后要怎么面对这世界呢?感觉好难啊……
聊到这里,她的声音慢慢变小,她说自己想要未来有所成就,但又忧虑自己到底能不能办到,“我一直一直在想这些事,停不下来。”
在回答过程中,她不时地摸摸脸、抓抓耳朵、抚抚头发、摇摇膝盖——这些都是内心不安的外在表现。
19号宝宝就是所谓的“高反应”(high-reactive)型。用卡根的话说,这型宝宝“生来焦虑”。在所有的婴儿里,大概有20%是这种类型。这些宝宝有两个脑区似乎天生容易被“唤醒”,一个是用于“预警危险”的杏仁核,另一个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那是控制压力激素皮质醇合成的神经轴。
另外,他们的右脑的脑电活跃度往往高过左脑——如果你有个高反应宝宝,不必费心去“开发”ta的右脑。
另外还有大概40%婴儿属于“低反应”(low-reactive)型,那是很好照管的一类宝宝,对各种新奇刺激都能安之若素甚至兴趣盎然。
剩下的婴儿,则介于高反应和低反应之间。
↓戳视频看高反应宝宝、低反应宝宝和中间反应宝宝。
卡根追踪研究了462个婴儿。因为这群宝宝,卡根最初的疑问有了答案:
婴儿的确有与生俱来的独特禀性,这些禀性会影响他们未来的性格。
倒不是说禀性就完全决定了性格,毕竟养育和环境也很重要,大多数婴儿长大后,气质会变得不那么极端,仍展现原本禀性的只占大概20~30%。
但禀性若是地基,性格就好比建筑;禀性若是土壤,性格就像土壤里长出的植物。禀性的影响会长久存在,就像在性格的底色上,投下一道长长的阴影。
在卡根的实验室里,那些4个月时会被新玩具吓哭的“高反应”型宝宝,两岁时依然会害怕新玩具机器人与穿着奇装异服的陌生人。四岁时,面对一个陌生成人的访谈,他们不会被逗笑,不会主动提问,甚至基本不说话。
当遇见两个陌生小伙伴时,“低反应”型宝宝很快就能跟新朋友打成一片,而“高反应”型宝宝则会一退再退,最后缩在角落里,看着其他人游戏。
“高反应”型宝宝更容易焦虑,更容易被困在“万一事态恶化”的想象里。小时候,他们害羞、内向、不喜欢“来表演个节目”。他们怕黑、怕狗、怕打雷。他们会在考试前呕吐,在集体春游前辗转难眠。长大后,他们里有些人慢慢学会了更准确地评估风险,更有效地安抚自己,然而在遇到新刺激时,他们就是比其他人心跳更快,血压更高,呼吸更浅,瞳孔更扩张,指尖更冰冷,压力激素水平更高……这是他们无法控制的生理反应。
但高反应也有好处。
焦虑会驱使人去做更充足的准备。在学会不被焦虑压垮后,靠着一项项解决那些“会引发焦虑的潜在问题”,焦虑者能做完更多事情,取得更高成就。
如果你有个高反应宝宝,尽管婴儿期不好照顾,但ta在青春期可能会更少叛逆——因为离经叛道会引发焦虑。他们的成绩也往往更好。那些会让家长心跳骤停的事情,比如吸毒、鲁莽驾驶或者无保护性行为,高反应宝宝都不太会去做。
被温和鼓励、耐心养育的高反应宝宝,可以长成更细心、更有耐性的大人。
他们沉稳,不张扬,喜欢独处,习于反躬内省,他们会被内在的不安驱使着成为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或程序员。
卡根说,他认为那些敢于上天的宇航员们在婴儿期八成是低反应宝宝,但那些呆在控制室里一项项确认、最后按下发射键把宇航员送上天的科学家们,很可能曾经是高反应宝宝。
卡根研究的一个高反应宝宝写道:
“我内心挣扎多年,然后我终于学会了放松自己,放手随它去。譬如说,我第一次听说华盛顿炭疽恐袭事件时,我的胃开始不适。我意识到这是我在焦虑。在我理解到这点后,胃痛就消失了。我现在知道自己容易焦虑,因此我可以说服自己不再恐惧。”
写下这段话时,这孩子才13岁。
但他已经学会了如何觉察自己的焦虑;如何与焦虑讲和;如何鼓起勇气,推动自己,迈步走出去。
参考文献
Kagan, J., Reznick, J. S., & Snidman, N. (1988). Biological bases of childhood shyness. Science, 240(4849), 167-171.
Kagan, J. (1997). Temperament and the reactions to unfamiliarity. Child development, 68(1), 139-143.
Schwartz, C. E., Wright, C. I., Shin, L. M., Kagan, J., & Rauch, S. L. (2003). Inhibited and uninhibited infants" grown up": Adult amygdalar response to novelty. Science, 300(5627), 1952-1953.
Kagan, J., Snidman, N., Kahn, V., Towsley, S., Steinberg, L., & Fox, N. A. (2007). The preservation of two infant temperaments into adolescence.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i-95.
Henig, R. (2014). Understanding the Anxious Mind. Nytimes.com. http://www.nytimes.com/2009/10/04/magazine/04anxiety-t.html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习近平沈阳之行的殷殷牵挂 7994944
- 2 寒潮+暴雪+大雾!8省区有大到暴雪 7920958
- 3 女孩偷拿妈妈百万珠宝卖了60元 7812254
- 4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色十足 7771193
- 5 何老师都接不住的梗出现了 7699124
- 6 4种坚果吃对养生 吃错不利健康 7508384
- 7 男子带妻子骑摩托2400多公里返乡 7429263
- 8 刘宇宁开口满满的江湖气 7360509
- 9 广州两彩民中奖超1.5亿元 7238388
- 10 李小冉回应对刘晓庆臭脸 711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