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留下了500年的象牙,却没有留下后代

百家 作者:果壳 2020-12-28 17:34:40

2008 年 4 月,在一次钻石矿的搜寻活动中,人们意外发现了一艘来自 475 年前的沉船。沉船里有数千件文物,除了精美的金币、铜锭、餐具,还有上百根象牙


沉船上的货物 | 参考资料[1]


但当科学家试图为象牙溯源时却发现,当年的那些象群,大多已经找不到后代了。


 失落的象群后代 


这些象牙属于非洲森林象Loxodonta cyclotis)。相比于常说的普通非洲象(即非洲草原象,Loxodonta africana),森林象体型更小,耳朵更圆,象牙相对笔直而不弯曲,通常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森林深处。


刚果自然公园里的非洲森林象 | Thomas Breuer


承载象牙的是一艘葡萄牙的贸易船。1533 年 3 月 7 日,这艘名为 Bom Jesus 的船从葡萄牙里斯本起航。它途径大西洋,原本打算绕过非洲南端驶向印度,途中却被海上的风暴掀翻吞没。船上重达 40 吨的货物将象牙牢牢锚在纳米比亚的海域之下,加上附近水域温度较低,象牙被保存得出乎意料地好。


象牙的溯源工作因此得以展开——研究人员成功从 44 枚象牙中提取了线粒体 DNA,从而知道它们来自非洲西部和中西部;他们还从其中的 17 枚象牙样本中,得到了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


与细胞核中的 DNA 一样,线粒体中的 DNA 也可以遗传;而且,对绝大多数动物来说,线粒体 DNA 完全由母亲传给下一代,是绝佳的追溯母系族谱的线索。恰好,大象则生活在典型的母系社会中——年长的母象带领后代,雄性成年后会离开象群。因此,如果将象牙的线粒体基因组与现代象群的数据进行对比,就能知道当年那些大象的后代都在哪里。


处理象牙样本 | Alida de Flamingh


这 17 枚象牙的线粒体基因组中,每一份都携带着不同的单倍体基因型;这意味着,仅仅是这 17 枚象牙,就来自 17 个彼此无关的象群,多样性非常高。然而,当与现代象群对比,研究者却只匹配到了 4 组数据。


也就是说,当时被猎杀的大象来自至少 17 个象群,但我们今天只能找到其中 4 个象群的后代了。其他的象群后代都去了哪里,我们不得而知。


 每根象牙都是一个故事 


象牙里还印刻了每一头大象的生活习性——象牙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源于大象摄入的食物,氮元素的变化则受到周遭环境湿度的影响。通过精密的测定,研究人员甚至能从一根象牙,窥探到这头大象在长牙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个旱季与雨季的周期变化。


每根象牙里都刻印着一头大象的故事 | Alida de Flamingh


他们总共测定了 97 根象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各不相同,说明这些大象当时生活在不同的地点,分属不同的象群。而且,这些数值与现在大部分的非洲森林象都不同——现在的森林象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雨林或森林深处,有着连绵的树木荫蔽;而当时的这些大象,则生活在更加干旱的地区,可能是林地与草地的混合地带。


研究人员此前一直以为,森林象始终深居森林,直到过去 100 多年草原象被大量猎杀之后,才有少量的森林象移动到稀树草原;现在来看,至少在 16 世纪,已经有不少森林象栖息于草原。


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解释——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学家塞缪尔·瓦塞尔(Samuel Wasser)认为,16 世纪的森林象之所以会生活在草原上,可能是因为当时人类的猎杀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它们的活动,迫使它们离开栖息地、寻找更安全的避难所。


上百根象牙 | National Museum of Namibia


1531~1540 年间,有 80 艘像 Bom Jesus 这样的商船往来于葡萄牙和印度之间,这是当时最具战略性、利润最丰厚的航线,而象牙则是推动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往来的重要货物。Bom Jesus 上的这 100 多根象牙,长度大小各异,最大为 33kg,最小的则只有 2kg。当时的象群,面对的很可能是不加选择的猎杀——不论雌雄,不论老幼,只要它们长着象牙。


1989 年,非洲象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国际象牙贸易被正式禁止。但这并没有让它们脱离险境,2002~2011 年,非洲森林象数量锐减 62%;2007~2014 年,非洲草原象平均每年减少 8%。未能完全禁止的象牙贸易及其背后的残忍盗猎,以及栖息地的破坏,是最主要的原因。


沉没500年的象牙 | Ashley Coutu


在象牙沉睡海底的 500 年间,象群后代如何没落,基因多样性如何丧失,它们如何主动或被迫地更换栖息地——仅凭现在的资料,我们恐怕很难拼凑出完整的图画。但现在的大象种群未来将会如何发展,线索就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至少,不要再让它们的后代下落不明了。


参考资料

[1] Alida de Flamingh, Ashley Coutu, Judith Sealy et al. Sourcing Elephant Ivory from a Sixteenth-Century Portuguese Shipwreck. Current Biology, DOI:https://doi.org/10.1016/j.cub.2020.10.086

[2] https://www.nytimes.com/2020/12/17/science/ivory-elephants-shipwreck.html


作者:麦麦

编辑:窗敲雨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