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城市有多恐怖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435篇原创
1
我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段子,讲的是一个电梯在超重的时候,会自动关闭,既不上也不下,但是人少的时候电梯是不会超重的,只有满员的时候才会超重。
也就是说,一旦超重,就是一大堆人挤得满满当当的,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在里面无助的等待救援,而且要等那些专业的电梯维修人员过来,往往一等就是十几分钟半个小时,缺氧又闷热。
这个电梯被冠上一个十分中二的名字——人类诱捕器。
这种逻辑总让人感觉哪里不太对的产品,实际上在以前的城市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装了宽带,还要自己额外加装路由器,路由器让号称不懂网络的人也能上网,但要自行设置网关,不懂网络的人不会设置网关数据,要上网查,但是又没网,直接成了个死循环。
还有像医院挂号病历本只收一元现金,不设找零,没带零钱的可以去大堂取款机取钱,取款机只能取一百的,最终还得想办法把钱破开,又是一个死循环。
许多人会觉得,我们的科技发展太过缓慢,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没有发明出时光机,星际旅行也遥遥无期,任意门到现在也还没出现。
好像现在的科技水平跟十几年前比起来,大差不差。
但很多时候,科技的发展和提升,藏在就潜藏在生活中。
生活便利程度的提升和民众幸福感的提高,才是时代和科技进步的体现。
如果你让一个人从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回到过去,别说一两千年前,就是回到十年前,即使是回到一个超一线城市,那生活难度也是炼狱级别的。
没有现在便捷的外卖,出入都要带一堆卡和现金,手机也还是3G网,很多城市都没有地铁,出入除了公交就是打的,医院挂号要自备零钱现金。
你让一个习惯了手机点外卖,出入无现金,上网就是5G,出门就网约车的人怎么活?
人是科技发展的受益者,科技发展的好坏,不止反映在GDP和城市高耸的钢铁丛林上,也反应在城市自身,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生活上。
2
移动支付、外卖软件、网约车、智能地图这些智能化的工具的出现让大众的城市生活越来越便利,而这也是科技进步的体现。
科技的进步并不是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那样呈爆炸式出现,一发展就是亚光速飞船,就是身上装粒子炮,就是天网降临机器造反。
正相反,科技的发展是悄无声息,缓慢融入的。
虽然从外在上看,现在的生活跟十年前好像没有什么两样,大楼还是那些大楼,路由器还是那个路由器,电梯还是那个电梯,医院还是那个医院。
但其内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就拿路由器来说,十年前的路由器从外观上跟现在的智能路由器差不多,但它要设置网关,要设置各种参数,要拿个牙签戳住开机键重启。
而现在的路由器,一键化操作,手机连接设置,插上线就能用。
让人的使用成本降低,这就是差别。
如果要明确感知这种的差别,只能依靠跨代的信息差。
比如以前我们说“打电话”这件事的时候,会用手比一个“六”的手势,而现在的年轻人说“打电话”的时候,是比一个平直的手掌。
为什么?
因为刚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很多没有经历过固话座机是主流,以及用猫上网的年代,在他们成长起来的年代,他们只见过直板式的手机,再年轻一点的,他们觉得手机天生就是一块板。
当这种跨时代的差别被放在一起时,你才会发现科技的发展有多么迅猛。
我们现在所在的城市中的生活也是如此。
智能硬件和互联网的发展,把我们的生活不断的向前推进,但这种变化难以被立刻感知。
就像大多数人看到的那样,硬件还是那些硬件,人还是那些人,城市还是那座城市,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改变。
但是,如果你以十年为单位进行对比的话,你会发现这些由同样的城市、同样的人、同样的硬件构成的生活已经完全不同。
3
这种不同,带来了一种新的城市生活模式——“智慧城市”。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把信息技术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中,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动态化,以此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并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的一种城市形态。
说白了,就是在科技和管理的双重加持下,将城市的功能提升,以让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提高城市为人服务的功能点,降低城市生活的成本。
像各种智能设备的使用,城市共享单车、无现金化、在线挂号、智能地图导航等本质上都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现在许多的城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城市”了,而是我们所说的“智慧城市”。
听起来好像很高级,但其实智慧城市只是城市形态的“现在时”许多城市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转变,并摩拳擦掌准备往下一个形态发展。
智慧城市的下一个形态,叫数字城市。
而第一个迈出这一步的城市,是上海。
4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大规模存储三大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纽带,用遥感、全球定位、工程测量、VR等技术手段把城市的全部内容通过连网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的城市运作系统。
数字城市是在智慧城市以信息+人工的方式完成城市的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为全面信息化自动化,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城市功能的整体协调,使其成为更为便利高效的形态。
和智慧城市相比,数字城市在强调“功能”的前提上,提升了整体的“协作”和“效率”,是智慧城市的plus版本。
5
像我们一开始说的电梯的段子。
许多新型电梯已经具备了,误触取消、智能屏幕、智能中控系统、AI语音控制等人性化功能,而上海正在推行的智慧电梯平台则是在此基础上配备了远程监测装置。
目前上海全市已经有约4万台电梯配备了远程监测装置。
系统上线后,累计监测到各类电梯故障约121.68万次,不文明乘梯行为约1109.81万起,困人事件5977起,成功的将电梯事故应急救援平均时长缩短至7分钟左右。
通过与物业,保险服务平台等系统的对接,和二维码的推广,累计生成电梯维保工单308336个。
这种升级不止是单个电梯功能上的升级,而是电梯这个产品整个系统的全面数字化,通过数字化、系统化的方式,高效的达成电梯维护和安全监控的目的。
还有像医疗、急救这种重中之重的民生问题,也能够在数字化的加持下变得更加高效便利。
比如大多数人看病时都会关心的医保门诊结算问题。
因为城市、区域的限制常常会导致我们看病时医保无法同步结算,或者结算困难。
比如你家在苏州,上海工作,用的是上海的医保,放假回家一旦生病,去看病就会遇到异地医保无法结算的问题,往往是买了医保却只能自费。
但在数字城市中,这种问题将会逐渐得到解决。
2018年,在上海市牵头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开始搭建异地门诊结算平台,到2020年已经实现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门诊直接结算。
长三角地区居民在长三角区域内就诊,可以用医保卡“一卡通行”,直接结算,无需事前垫付和事后报销,大大的降低了居民的就医就诊成本。
截至今年的11月30日,长三角8102家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已经累计结算257.86万人次,涉及医疗总费用6.4亿元,其中医保基金支付3.64亿元。
这个全国首创的异地结算系统,给全国医保的异地门诊直接结算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成功且可借鉴的经验。
异地结算是用来为大多数患者节省就诊成本的,而新型的院前急救系统则是直接的救人性命。
上海上线的新型院前急救系统,是在5G的普及和5G医疗设备的应用上搭建的。
新院前急救系统在患者上救护车后,随车医生会利用5G医疗设备第一时间完成一系列急救检查,将患者相关病情数据、检查结果等信息实时同步回传到医院端的“应急医疗保障平台”。
不仅让医院端的医生可以快速了解患者体征信息和车内情况,指导抢救,提高诊断效果和医疗质量,同时也为院内医生的急救准备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时间。
大家都知道像哮喘、心脏骤停、内出血等急性病症和伤痛都是有所谓的“黄金抢救时间”的,响应时间越短,信息越充分,战胜死神的机会就越高。
真正的救人于水火。
6
这种高效不止体现在面对民生问题的解决上,也体现在对城市内部整体运行效率的提升上。
比如在社区管理上,上海上线了“社区云”系统。
通过统一入口、大数据归集和多系统协作助力居村干部减负增能。
这套社区云系统对社区管理的提升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统一的平台入口,让居村干部可以一套账户切换所有系统,根据岗位分工获取不同权限,高效的同时不失安全;
其次,社区人、户、房等基础数据统一归集,自动化导入数据,减少人工录入,提高工作效率;
然后,在面对居民服务方面,统一了社区民情管理,利用新开发的社区基础信息管理模块,方便居村委实时掌握社区内信息和群众需求,以大数据支撑社区的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实现“信息找人”的智能化治理;
同时,统一为民服务的知识库,以数据和过往案为基础,建立一个集成了“12345热线”、“全岗通”等服务模块的“社区治理”知识库,为社区工作者服务群众提供便捷查询;
最后,大家都知道社区工作是包含了大量的走访登记类工作的,而这个系统也统一了社区工作者的移动应用,为其移动办公、走访登记等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另一方面,作为一款社区管理工具,社区云系统自然不是仅仅面向居村干部的,居民也可以通过“社区云”内的“居社互动”平台进行线上民意表达和参与社区治理,让居委有更多的渠道收集民意、沟通民情。
截止目前,“社区云”的数据初始化工作仅仅基本完成时,上海全市就已经有16个区、6101个居村参与社区云的使用,18万余名党员在社区云上进行工作,接受监督,录入的社区居民信息多达2759万。
7
电梯、医疗、社区,这只是数字城市中的关于公共设施、民生、日常管理的三个典型案例。
实际上,上海在数字城市的建设中对于信息化的运用是全方位的。
包括农业、民生、交通、医疗、建筑规划等在内的所有城市行业组成,都将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优化,全面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 以此让上海从一座现代的智慧城市,真正的转型成一座面向未来的数字城市。
让上海成为一个现标杆,为未来更多城市的发展指明方向。
8
智慧城市并不少,科技的发展也让物理距离不再成为技术的局限,但为什么是上海在率先开展这样一个数字化转型的尝试?
因为资源。
这个资源并不是指简单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或者财富资源,更准确的来说,这个资源是城市所拥有的综合资源。
打造这样一个数字城市,需要有大量的B端行业的支持,像电梯系统的升级,要整合物业、电梯行业乃至地产商;
院前急救系统的升级要整合医疗硬件资源,道路规划,乃至电子业务流。
全行业的数字化,需要的是全行业的B端的支持。
需要有大量不同行业尤其是信息技术行业的人才供给,信息技术整合、不同硬件不同系统的跨平台调度、硬件工业的调整,这些都需要人来完成。
需要有优秀的贸易政策,以完成这些系统搭建过程中的资源需求。
需要高效的金融清算、结算系统,以完成大量的资金调度和跨平台跨地区的结算调度。
需要有灵活的工业扶持策略,以协助B端市场上不同行业、不同商家在协调搭建上遇到问题可以顺利解决。
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人口基础。
所有的系统完成之后都需要大量民众、消费者来使用以完成测试;建设完成之后也需要一个巨大的市场来消化,你不可能花费大量人力、资金去搭建一个系统后仅仅服务一小撮人。
政策、产业、人才、市场,综合下来你能找到的最没有短板的答案,就是上海。
9
有条件是一回事,但要不要做是另一回事。
但凡上过班的应该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形,老板交代一件新工作,问有没有人要做的时候,底下的反应往往是鸦雀无声,一堆人转过头去避免跟老板有任何眼神接触,唯恐这事落在自己头上。
为什么?
因为吃力不讨好。
日常工作也就算了,新工作,意味着没有经验可以学习,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更重要的是,一旦失败了,就会背上“浪费公司资源”的名头。
同样的,上海做数字城市这件事上也是如此,一个新的城市形态意味着过往没有成功案例可以学习,上海是成了别人的经验了,可他自己的经验哪来?
纯粹靠自己。
城市规划跟打工人的工作还不一样,你工作没做好最多就是浪费公司资源,城市规划,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没做好面对的不仅是浪费纳税人资源的恶名,和人们的不满,还可能是好几年都不一定收拾得完的烂摊子。
所以做这件事情,需要的,不仅是“能力”,更是“勇气”。
做这样关于一个超大型城市的城市规划,影响长远的事情不仅需要大量的成本、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也需要在没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鉴,所有的举措在短期内看不到有效成果的情况下,敢于投入的勇气。
敢于规划,更要敢于背锅。
而上海的付出,体现出了这样的勇气。
心细,但胆大。
10
生活的变化都隐藏在细微之处。
在电梯里,在医保卡里,在你家小区的线上留言板里。
这些细微的变化,是科技在让我们的城市生活变得日渐轻松。
但,要让大多数人活得轻松,必然需要有部分人在后面背负压力。
“轻松”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在这座数字化的城市背后,在那些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里,那些一次次的规划统筹,一次次的取舍和抉择,才是过程。
数字化,是科技的具象体现。
但科技是中立的,让科技造福于人的,必然是使用科技的人。
刀本无功,有功者,以刀御敌之人。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你将感受到一个朋克的灵魂,且每篇文章都有惊喜。
-----------------------
感谢你的阅读,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12月30日晚上19点开奖,一共6666元,2020个红包,感谢大家的支持。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阅读、在看和转发,点我参与抽奖!点我参与抽奖!
【总有些事情,需要尝试。】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澳门是伟大祖国的一方宝地 7920800
- 2 女子穿和服在南京景区拍照遭怒怼 7970885
- 3 日本火山喷发灰柱高达3400米 7897551
- 4 2024 向上的中国 7782548
- 5 肖战新片射雕英雄传郭靖造型曝光 7695582
- 6 大三女生练咏春一起手眼神骤变 7583201
- 7 胡军演洪七公 7406230
- 8 男子钓上一条自带“赎金”的鱼 7323565
- 9 赵丽颖带儿子探班 7259615
- 10 高考601分女生为何选择殡葬专业 712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