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纪委再度出手,剑指“数字腐败”

百家 作者:侠客岛 2020-12-10 20:16:48

(图源:网络)


在相声《吹牛》中,马季和赵炎曾比谁发烧更严重。赵炎称“烧69度8”,马季答“烧74度6”——明眼人都知道,这显然浮夸失实。但在现实生活中,统计数据“发高烧”、造假夸大的不在少数。


中纪委驻国家发改委纪检组最新消息显示,近期,包括4名司局一把手在内,国家统计系统有17名干部受处分。这些人涉及的问题包括“伪造篡改统计资料掩盖问题”、“伪造数据开展虚假行业排名”、“卖数取酬”、“统计造假、以数谋私”等。


统计数据背后有哪些违纪违法空间?

 

 

一位在统计系统工作的朋友告诉岛叔,“数字”里确实存在不小的灰色地带。


例如,有的地方出于政绩冲动,在某些关键性经济数据和涉及招商引资、地方排名等数据上造假,常见的有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地方GDP等;有些干部为了数据好看,利用权力干预统计工作,甚至下达指标、威逼利诱企业配合造假;在一些具备竞争性的排名或考核中,也有“数据寻租”的身影。


2018年,国家统计局通报多起典型案例,涉及天津、内蒙古、山东、宁夏等省份的部分地区,造假可谓花样百出


其中,有的地方“篡改、自行编造并上报企业统计数据”;有的地方“打捆重复报送”、“要求停产不达规企业继续虚报统计数据”;还有的地方“虚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部分企业、单位涉嫌利用虚假统计数据骗取物质利益”。


2019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发现,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泸西县统计数据“严重失实”


据官方披露,建水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以“调研”名义,干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查数据,有关乡镇伪造投资项目入库材料和合同、打捆并代填代报企业统计数据


泸西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要求企业“按照给定的增速或数据填报”,教育体育局“编造并代填代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据,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有关乡镇要求普查对象“按照任务数上报”。


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离不开细致可靠的数据分析。数据差之毫厘,分析结果和政策手段就有可能谬以千里,数据造假的危害可不小。


(图源:网络)

 

 

有专家指出,所谓 “数据出官、官出数据”,长久以来,片面以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数据论英雄的考核体系,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方干部好大喜功、瞒天过海的政绩冲动。有些地方干部甚至身边有“两本账”,向上级汇报成绩是一本填满漂亮数字的账,讲困难、搞扶贫时则是另一本账。


国家统计局一位工作人员曾对媒体表示:“尽管各级官员深知数据造假的危害,但面对来自上级考核、地区竞争和自身升迁等压力和冲动,最终还是层层分解指标、人人摊派任务,数据造假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诱惑太大、笼子不紧,当造假收益大过风险,自然有人“以小搏大”、以身试法。


2019年,十九届中央首轮巡视组在向国家统计局党组反馈情况时,把数据造假、以数谋私等问题直接定性为“数字腐败”


这并非危言耸听。每一个造假数字背后,都是党风政风的大漏洞,甚至是一个地方的官员集体参与造假、涉及政治生态的大问题


比如,目前实行的“联网直报”(由基层企业直接将数据传到国家数据中心)制度,初衷是为避免层层上报时有人动手脚,但一些地方的经信部门、统计部门却通过QQ群等在线工具,向联网直报工业企业发送“预计数据”,“指导”企业填报信息,不少企业甚至委托统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固定代报或临时代报数据信息。


又如前面提到的云南省红河州两县统计数据严重失实问题。造假行为败露后,当地部分单位和领导干部竟以解散QQ工作群、毁弃证明资料、提供虚假情况等方式阻碍监督检查,有的县领导还要求“被查单位自行承担责任,不得指认县委县政府”。


这明显是对抗组织调查,是政治问题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非常深刻:“经济数据造假,不仅影响我们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而且严重背离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败坏党在人民群众的形象。此风不可长,必须坚决刹住!”


严打数据造假(图源:网络)

 

 

近年来,中央连续印发多项意见、规定,剑指统计领域数据造假问题。2016年10月,中央深改组会议提出对统计数据造假的干部要“一票否决”


2017年,国家统计局成立统计执法监督局,依法查处重大统计违法行为,预防和查处统计造假。


同时,在考核体系上,“高质量发展”也日渐成为新的指挥棒。不以GDP数字论英雄,而是对地方发展做综合考量,除了经济发展外,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幸福指数等等都成为重要砝码。这些转变会逐步推动地方官员树立更加正确的政绩观。


另一方面,对过往造假数据也得抓紧“挤水分”。说到底,数据造假就是虚假繁荣,而且长此以往,积累下的系统性风险不容小觑。对地方官员来说,要一时虚假繁荣的面子还是要长久安全发展的里子,这个取舍要“拎得清”。


2017年1月17日,时任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在工作报告中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一些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2018年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曝经济数据“有水分”,应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核减规模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


当时,这些地方“自曝家丑”,着实让不少人吃惊。但知耻而后勇,“挤水分”的结果倒是让不少地方放下了心理包袱。2019年4月末,辽宁省发布当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为6.1%。这是17个季度经济下行后,辽宁首次重返6%增速门槛。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问题还捂着掖着,甚至指望用造假的方式把问题变成喜报。从政治上说,这是对党不老实、不忠诚;从工作层面上说,掩盖问题、扭曲现实,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民不负责任。


不过,中纪委的最新通报也警示我们,有些地方和官员还在“发高烧”,数字腐败还有现实土壤,难以根除。正如反腐永远在路上一样,打击数字腐败,也是一场永远在路上的斗争。


辽宁某工厂生产场景(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文/云中歌

编辑/无忌、九段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