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土耳其小众纪录片,凭什么在豆瓣拿到8.2分
就纪录片的标准而言,《帝国崛起:奥斯曼》给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就足以用“惊艳”两字形容。每一个来到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时期称之为君士坦丁堡)的游客,都不会错过这里的标志性景点——圣索菲亚大教堂。但凡瞻仰过它的游客,无不为一千四百年前的建筑师所创造的超凡的建筑空间所激动。圣索菲亚教堂大圆顶高于地面55.6米,大圆顶、半圆项组合成巍巍巨构,这不仅在当时是空前的,且直至十九世纪仍没有第二座建筑超过它。
《帝国崛起》并非一部旅游观光片。1453年5月29日,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历时千年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就此灭亡,奥斯曼帝国成为这座“新罗马”的主人。《帝国崛起》所讲述的,就是这一战事的经过。自然,战事的焦点——君士坦丁堡城墙原貌也是影片复原的重头戏。
古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修建了第一道城墙。城墙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座塔楼,安置士兵站岗防守。后来,在君士坦丁城墙之外又修筑了一道双层城墙,城墙外是护城河,靠近城墙的一侧又建又有射击口的墙壁。在哥特人、阿瓦尔人、阿拉伯人、罗斯人、保加利亚人等外族多次围攻中,这些城墙有效地保护了君士坦丁堡,使得东罗马帝国在西罗马帝国倾覆近千年后仍能屹立不倒——直到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到来。
《征服:1453》虽然有着“征服”的名头,实际上却将影片中的大半时间用来描述奥斯曼宫廷尔虞我诈的争斗与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上位。当然,土耳其人的电影里自然少不了拜占庭宫廷的挑拨——以至于《征服:1453》一片引起了邻国希腊的强烈不满。
而在《帝国崛起》中,宫廷的阴谋诡计被一掠而过(但并不是没有),激动人心的攻城战才是无可争议的主角。甚至可以说,在2005年的《天国王朝》之后,观众很少在影视片中看到如此惊心动魄而真实感十足的中世纪攻城场面。
重达八吨的“乌尔班”大炮将半吨重的石弹砸向君士坦丁堡的城墙;用矿工征集来的土耳其工兵开挖城墙下的地道,却被守军用“希腊火”挫败;西欧的援军乘坐大帆船突破土耳其桨帆船的包围……其中最夺人眼球的当然是热那亚雇佣兵与土耳其的近卫军展开血腥的近身肉搏,场面较之几年前的美剧《斯巴达克斯》也毫不逊色。
不仅是影片画面神似“大片”,《帝国崛起》的叙事结构也与传统的纪录片颇有出入。在过往的历史纪录片中,固然也会出现电脑特效对于古代场景的复原,以及身着古装的人物扮演当时的角色,但这些镜头通常只是起着串连情节的作用,在纪录片中占据大部分时间的仍是专家学者的历史背景解说,以及对于考古现场与文物的解读。整个影片不免显得冗长乏味,对于路人观众的吸引力急剧下降。
反观《帝国崛起》中的做法,恰好与之相反。电脑特效的镜头完全融入了剧情,而必不可少的专家(包括教授兼博士 A·M·杰拉尔·森戈尔与埃姆拉赫·萨法·居尔坎博士等土耳其之名历史学家)解读,也变成了镜头切换中的一个缓冲,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真人出镜”的话,几乎可以视为影片的“旁白”。节省下来的时间完全被用于影片本身——《帝国崛起》在伊斯坦布尔的多个地区取景拍摄,由埃姆雷·萨欣担任导演,与“正规”电影别无二致。
历史类影片的常规做法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这样做的好处是条理清楚一目了然,缺点是情节单调,在“高潮”之前往往有着很长的铺垫。历史上的君士坦丁堡之战历时二个月(1453年4月6日-5月29日),加上战前准备时间也不超过半年。若是依照6集纪录片的传统做法,精彩的攻城场面大概只会在最后两集出现,而使之前的几集沦为“垃圾时间”。好在作为一部带有史诗电影特征的纪录片(反之亦可),《帝国崛起》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喜好。
本片的一开始,就已经进入到了奥斯曼帝国的八万大军展开对君士坦丁堡攻势的那一刻。对于必不可少的“前情提要”,《帝国崛起》选择在剧中适时插入片段进行补充,因此观众也可以直到,“在攻城十年前”,穆罕默德二世就已经决心拿下这座东罗马帝国的首都,而在“攻城前两个月”,意大利雇佣兵领袖乔瓦尼·朱斯蒂尼亚尼带着身经百战的两千职业军人进入君士坦丁堡,充实了皇帝原本少得可怜(不到七千人)的抵抗力量,成为这座城市“活下去”的希望。
毕竟是土耳其人拍摄的影片。《帝国崛起》中的穆罕默德二世无疑是个正面人物。他从小胸怀大志,同时意志坚定,胆魄过人。在奥斯曼宫廷斗争中,他成功压倒了先苏丹的宠臣,从大维齐(首相)哈里勒帕夏手中夺取了权力。在攻城屡次受挫的时候,他又以雄辩的口才重新燃起了部队的斗志。在决定性的攻击中,这位苏丹更是一马当先冲在最前头……
他不但在战场上英勇善战,而且拒绝了苏丹高官厚禄的引诱。正是由于他丰富的守城经验,君士坦丁堡才能打退土耳其人一次次的进攻。同样也是因为在5月28日与奥斯曼人最为激烈的战斗中,他在城头指挥时不幸负伤,带给拜占庭守军心理上极大的打击,才最终导致了第二天的失守。
乔瓦尼·朱斯蒂尼亚尼在影片中的光芒,甚至盖过了东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尽管如此,与《征服:1453》只表现出这位皇帝的阴险狡诈(所以灭国咎由自取)不同,《帝国崛起》中的君士坦丁十一世,背负“君士坦丁建立的城市,将在另一个君士坦丁手中陷落”的预言,在天主教西欧援军迟迟不来的绝望时刻仍然毫不动摇,乃至在城破时选择脱下皇帝紫袍穿上铠甲进行巷战而非登船逃走(这是可以做到的),都让观众对这位“亡国之君”产生了几分敬意。
对失败一方的中立刻画,无疑体现了《帝国崛起:奥斯曼》作为纪录片所须的“理性”、“客观”的视角。而作为历史纪录片,《帝国崛起》中的考据,也不失为一个亮点。中世纪的服装自不待言,就连称谓也在不经意间体现了本片的用心之处。
东罗马帝国在后世更多地称作“拜占庭帝国”,这是因为“君士坦丁堡”的原名就是“拜占庭”,而这个“罗马帝国”到了中世纪后期,也几乎只剩下首都这一小块地盘。但在当时,君士坦丁堡的君臣百姓仍旧沿袭千年来的传统,称呼自己是“罗马人”。其影响所及,就连穆罕默德二世打下这座城市以后,也迫不及待地给自己戴上了“Kayzer-i Rum(罗马凯撒)”的桂冠——虽然他从来没有到过真正的罗马。《帝国崛起》正如实反映了当时的这个特点,令《征服:1453》相形见绌——后者中不时出现的“希腊人”说法在当时并不存在,无怪乎该片在那些“精神罗马人”眼中实属烂片一部了。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所谓“立场中立”、“考据用心”,也只能相对而言。其中最典型的一处就是,囿于土耳其制作方的既定立场,《帝国崛起》中充斥着“英雄史观”,对主人公穆罕默德二世实在不乏拔高之处。
历史上的穆罕默德二世为人暴虐,冷酷无情。正是此人制定了奥斯曼宫廷的“家法”——继位的新苏丹要把自己的兄弟全部杀光,以杜绝王位之争——成为后世无穷纷争与悲剧的滥觞。而在《帝国崛起》中,穆罕默德二世俨然是位贤明的君主,他甚至可以和颜悦色地接待被俘虏的东罗马帝国的奴隶。
至于影片的最后一幕,穆罕默德二世在进入君士坦丁堡之后立刻杀掉了暗通东罗马的哈里勒帕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为这位“征服者”洗地。实际上并没有根据表明人称“异教徒朋友”的哈里勒帕夏出卖了奥斯曼帝国的利益,而他一直主张休战撤军也是出于现实处境的考虑。片中没有提及的是,奥斯曼的近卫军已经处于兵变的边缘——而且他们已经有过两次反叛穆罕默德二世的“前科”了。假若攻城延宕不止,恐怕失去性命的就是苏丹本人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
排名
热点
搜索指数
- 1 澳门是伟大祖国的一方宝地 7904418
- 2 上海地铁又现致歉信专用章 7945431
- 3 星巴克大罢工 7895641
- 4 2024 向上的中国 7762143
- 5 向佐 我一踢腿就会走光 7632648
- 6 80岁顶级富豪再婚娶33岁华裔妻子 7586578
- 7 特朗普:马斯克不会成为总统 7437342
- 8 鹿晗录制新综艺 法令纹明显 7390968
- 9 韩国一军方驻地爆炸 3名平民被烧伤 7258448
- 10 大S老公具俊晔站C位跳女团舞 7198740